2025年10月13日 星期一
江风吹来菊花香 智慧快餐 “夜饭吃饱”看的晚报 以自然为师 换季的衣柜 一间小屋 “01工程” 才华之美
第11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2025-10-12

“01工程”

孟红娟

病房里很安静,散发着淡淡的消毒水味。阳光透过窗户,落在平卧着的恩师高醒华老师脸上。老先生97岁高龄了,是新浙派古琴音乐巨匠徐元白先生的入门弟子、西湖琴社顾问。此时,插着鼻管的老人正微闭双目,古铜色的脸上溢着安宁。

“高老师,我今天给您带来了好消息,我们的‘01工程’完工了。”听到我的声音,老人慢慢地将脸侧向我,努力地睁开了一只眼睛。“01工程”,是我与高老师之间的约定。与“01工程”的结缘,始于指尖与丝弦的相逢。2018年仲夏,我初触古琴,学着学着,发现七弦间流淌的不仅是宫商角徵羽,更是被时光封存的江湖。每当《良宵引》《阳关三叠》《普庵咒》《梅花三弄》等泠泠琴音在书房响起,那些湮灭在历史尘埃中的琴人身影,犹如泛音次第浮现。左琴右书,抚琴的同时,我开始用文字勾勒他们的轮廓。不知不觉中,我完成了一本写“琴”的专著《与琴》。当我将文章发给老先生看,高老说:“文学与琴学结合,前程远大,君之创作,别开生面。”

后来的一天,高老跟我提出一个超出我能力的设想:写他的古琴老师、新浙派古琴的开创者徐元白先生。我只接触了一点点古琴艺术之皮毛,自觉没有足够的底气和能量来写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物。可高老对我寄予如此厚望,既令我感到使命光荣,又因信心不足,感到无所适从,一时陷入焦虑。我平日的教研工作事务繁忙,对“01工程”茫然不知如何下手。而已94岁高龄老先生的行动,恰似琴学传承中特有的“口传心授”。他克服视力不清、行动不便的障碍,帮我收集了部分资料。当老先生颤巍巍地打开《徐氏双杰》,指着书中人物的照片和书画、诗文作品时,我突然读懂了老先生的情怀。他的神态,让我仿佛看见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里,文人抱琴如抱剑的凛然。去年暑假,在高老的信任和不断鼓励下,我抱着挑战自我的决心,开始了一场艰难的“马拉松”式的创作。

为助力这场长跑,我广泛收集资料。除高老给我的《勾山里琴缘》《徐氏双杰》和跟琴有关的几本杂志,又从西湖琴社得来《徐元白诞辰一百周年纪念册》《浙派古琴遗韵》等册子。同时大量网购跟琴有关的书籍,其中包括斫琴专著、《今虞琴刊》《春草堂琴谱》《与古斋琴谱》等繁体字编写的琴刊、琴谱等。

为获取和考证写作细节,我专程到山城重庆、台州椒江、苏州天平山,循徐元白当年的足迹,流连于重庆歌乐山、海门老街、临海古长城,驻足于白云古刹和范仲淹纪念亭。还寻访了杭州“半角山房”、汪庄旧址,踏足西泠印社,登临吴山广场……这些,都是琴学考据路上必经的“吟猱”。

剑胆琴心诚可语。当我在电脑上打下最后一枚句点时,见窗外的泡桐树上栖着一群雀鸟,它们婉转的歌喉和我此时的心一起同频和鸣;案边的古琴桌上,还落着前一夜未拭的沉香烟痕。一年来,恍若琴曲终了时震颤的余音,将我与古琴艺术巨匠徐元白先生的缘,谱写成了一阕跌宕的弦歌。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