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叶世荪
在反映沪上历史文化的书刊图籍或场景布置里,常会见到一种木制的独轮推车,这种既能承物又可坐人的运载工具,曾被上海人称之为“江北车”。
早年,秦锡田辑录的周浦塘棹歌这样唱:“玻璃轿子障青纱,近日风行江北车。无奈世途多缺陷,要防蹉跌莫欹斜。”嘲讽的是路政不修,致使坐者不甚安耽。其父秦荣光也有一首上海竹枝词:“江北东洋两样车,交驰马路碾平沙;双轮坐位招单客,客坐单轮却加倍。”把旧上海街上多见的独轮“江北车”和双轮“东洋车(即黄包车)”做对比,因为独轮车须两侧同时载物或坐人才能平衡走起,所以单客只坐一边会让车夫十分为难;而黄包车虽有两轮,但形制狭窄,仅容一人乘坐。
说起“江北车”的身世,可谓久远。据说这辆独轮小车在西汉时,就已经出现在农村的田间隘道上了;而更多的人相信它就是三国时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宋代陈师道在《后山谈丛》中写道:“蜀中有小车,独推,载八石,前如牛头……盖木牛流马也”;同为宋人的高承在其《事物纪原》中说:“诸葛亮之出征,始造木牛流马……木牛,即今小车之有前辕者;流马,即今独推者。”相传诸葛孔明造此小车的地点在当年巴郡的江州,因此名之曰“江州车”。《事物纪原》:“民间谓之江州车”;宋代吕希哲在《吕氏杂记》中记录王安石被罢相后的趣事,也提到了江州车:“荆公好乘江州车,坐其一箱,其相对一箱苟五宾朋,即使村仆坐焉。”说他一个人乘坐独轮车时,会招呼乡人鄙夫同坐另一侧,这对于曾经的宰相而言,确为笑谈。而此情景也刚好和秦荣光所说的“客坐单轮却加倍”遥相吻合!
其实南北朝时蜀地的“江州”即已更名,宋元人认得的“江州”应是扬州、荆州等地新设的州府;然后,明清时这个新的“江州”再次改称,但“江州车”的叫法依然延续。明代《水浒传》第十六回说杨志押送生辰纲来到黄泥冈,“只见松林里一字儿摆着七辆江州车”,正是梁山好汉设下的埋伏。
据此推测,沪上“江北车”称呼的来源,一是由“江州车”辗转而来,后世所谓的“江北”,大致就是宋人叫作“江州”的扬州一带;另一个缘由,是晚清之后,奔走于上海大街小巷、把独轮车推进近代城市的车夫,多为祖籍长江北岸、从苏北地区来讨生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