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深夜至12日凌晨,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在两国边境地区爆发了自塔利班重掌阿富汗政权以来最为激烈的军事冲突。这场冲突的背后,是两国历史积怨与现实安全困境的交织。而冲突背后隐约可见的大国博弈,也使局势进一步复杂化。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13日表示,巴阿两国是搬不走的邻居,坚持睦邻友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共同打击恐怖主义,符合双方的根本和长远利益。中方真诚希望两国着眼大局,冷静克制,坚持通过对话协商妥善解决彼此关切,避免冲突升级,共同维护两国以及本地区的和平稳定。
历史积怨与现实困境交织
首先,历史边界争议是巴阿关系难解的根源。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的边界线杜兰德线于1893年由英印与阿富汗划定。但历届阿富汗政府都拒绝承认此线。杜兰德线两侧主要为普什图族聚居区,传统的部落社会结构与现代国家边界概念存在根本冲突。边境部落的武装活动、难民流动与主权主张相互交织,形成难以解开的死结。巴基斯坦指责塔利班庇护巴塔成员,而阿方则反控巴方侵犯其领土完整,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得边境摩擦常态化。
其次,恐怖主义庇护与跨境武装问题是最直接的冲突触发因素。巴基斯坦称,巴基斯坦塔利班等武装组织在阿富汗境内拥有“避风港”、训练营和补给线路,并渗透进入巴基斯坦发动袭击,要求阿富汗塔利班政府履行对这些组织的控制义务。在这种身份模糊、网络交错的状态下,攻击、反击、指控、否认,形成了一种危险的互动链条。一旦巴方对所怀疑目标实施打击,阿方若认为主权受侵犯,就可能迅速以军事方式回应。
再者,地缘政治因素加剧了冲突的复杂性。在阿富汗战后重建、国际承认、区域竞争格局中,多国在阿富汗保持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力。印度-阿富汗关系、南亚权力博弈以及美国撤军后安全真空下的主动性等因素,令巴基斯坦对阿方政策高度敏感。
第四,国内政治因素压缩了外交周旋余地。今年以来,在与阿富汗接壤的地区,巴基斯坦已有多名校级军官在与武装分子的交火中阵亡,来自内部的舆论压力迫使巴方在反恐问题上展现强硬姿态。而阿富汗塔利班政权自执政以来一直试图构建负责任的形象,面对巴基斯坦的越境行动,也需要展现强硬姿态以回应国内的民意压力。
外部力量或使局势复杂化
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冲突具备多条升级路径与严重后果风险。一旦双方增加重型装备,交火将一发不可收拾。而这种军事对峙一旦形成,往往会使局势控制更加困难。
目前,双方政府都公开表明了强硬立场,使得妥协退让的空间被大幅压缩。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背景下,任何一方率先示弱都可能面临国内政治压力,导致冲突陷入“骑虎难下”的困境。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场冲突前,印度外交部长10日会见阿富汗外交部长。虽然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印度在这场冲突中扮演了角色,但巴方舆论强烈指责印度从中作梗,插手破坏巴阿关系。而印方宣布恢复在喀布尔的大使馆,更是给紧张的巴阿关系增添了新的变数,巴基斯坦可能会采取更加激进的手段。当前最需要避免的,是外部力量公开选边站队或提供军事支持。因为这可能打破现有力量平衡,导致冲突规模扩大。
冲突规模扩大有严重后果
可以预见的是,这场冲突规模一旦扩大,后果将十分严重。目前,冲突已导致巴基斯坦关闭了与阿富汗的主要边境口岸。这些口岸是人道主义援助进入阿富汗的重要通道,长期关闭将加剧阿富汗本已严峻的人道主义局势。
边境冲突也可能给极端组织提供机遇,在局势混乱之际,利用权力真空扩张势力,进一步威胁地区安全。倘若冲突持续,将对中巴经济走廊的建设与区域经济合作进程产生直接影响。同时,冲突还可能产生难民外溢效应,对周边国家形成压力。因此,国际社会和区域国家应敦促双方克制,开启对话机制,以防冲突失控带来更深远的后果。
张超哲(四川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
向思虹(四川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