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尔·莫基尔 菲利普·阿吉翁 彼得·豪伊特
瑞典皇家科学院昨天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经济学家乔尔·莫基尔、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理论的阐释。
三位获奖者的研究为政策制定者和投资者理解技术创新如何推动长期经济增长提供了理论框架,这对评估科技投资和创新政策的经济影响具有重要意义。该奖项再次聚焦经济增长理论研究,延续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关注实际经济问题的传统。
技术迭代破而后立
“当电商兴起时,传统的商业模式被颠覆,许多人为此失业;当电动车兴起时,油车面临激烈的竞争挑战,不得不出现降价风潮。”著名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分析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时表示,获奖者的重要贡献在于提升了对经济增长如何受到技术和知识的驱动原理的认识,特别是“创造性破坏”这一经济理论。
创造性破坏理论是伟大经济学家熊彼特最有名的观点,这是其企业家理论和经济周期理论的基础。熊彼特在1912年撰文指出,“创造性破坏”是市场经济的本质性事实,而这种结构的创造和破坏主要不是通过价格竞争而是依靠创新的竞争实现的。每一次大规模的创新都淘汰旧的技术和生产体系,并建立起新的生产体系。
熊彼特只是“创造性破坏”的提出者,而菲利普·阿吉翁和彼得·豪伊特则在1992年的一篇文章中,构建了一个关于“创造性破坏”的数学模型:当一个更好、更新的产品进入市场时,销售旧产品的公司就会失败。创新代表着新事物,因此是创造性的。然而,它也是破坏性的,因为技术被淘汰的公司会在竞争中出局。
建设性管理“破坏性”
难能可贵的是,两人当时提出的“创造性破坏”理论是宏观的,之后其理论在经济社会一再被证实。上世纪90年代初,微软崭露头角,迅速改变世界;而后是苹果公司智能手机时代;再后来是马斯克的特斯拉,直到现在的AI技术。大浪淘沙,各种产业在新技术环境下发生着裂变。显然,当年两位经济学家无法预测哪种技术将横空出世,但他们的理论,时时在验证“创造性破坏”。他们同时指出,创造性破坏会产生冲突,必须以建设性方式加以管理,否则,创新就会被那些面临劣势风险的既有公司和利益集团所阻碍。
最近的几十年间,技术飞速发展,新产品和新生产方式在一个永无止境的循环中取代旧有的事物。这是持续经济增长的基础,并最终为全球人民带来更好的生活水平、健康和生活质量。这是人类文明史上前所未有的,其根源在于创新,乔尔·莫基尔利用历史资料等方法揭示了持续增长成为新常态的原因。他证明,如果创新要在一个自我生成的过程中接连发生,我们不仅需要知道某项技术“有效”,还需要对其“为何有效”有科学解释。他强调了社会对新思想保持开放并允许变革的重要性。
“去年的经济学奖获得者研究的是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今年获奖者的成果是研究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张军认为,这些都是社会科学中最基础的理论,对于提升我们对经济社会演进的方式是有价值的。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