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山富市给本报的题词
本报记者2015年专访村山富市
听到村山富市前首相去世的消息时,十年前的那次采访片段涌上了心头。
他怎样评价日本的战后道路?如何看待“村山谈话”的现实意义?对困扰东亚国家的历史问题又有怎样的见解?当年在日本九州大分的家中,村山先生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2015年6月,本报派出两路记者分别前往日本和德国,探寻一个沉重的话题:德日对二战历史的反思。我作为特派记者,前往日本采访。
村山富市先生是日本著名政治家,曾任日本第81任首相,并以首相身份发表了著名的“村山谈话”,反省殖民统治和侵略战争历史,并向战争受害国道歉,誓言日本走和平道路,至今仍受到高度评价。
面对历史问题清醒坦率
村山先生的家很简朴,是一座两层楼的小房子,从外面看起来并无任何特殊之处。门口没有警卫,也不见佣人身影。
轻叩房门,推拉门拉开,这位前首相穿着白衬衣,赤脚站在门边。看记者目光停留在玄关处摆着的挂着长长白眉毛的“村山人偶”上,老先生笑着说,“那是我就任首相时,送来的礼物。”
当看到我是一个年轻记者,他还半开玩笑地问我需要翻译吗。看起来一点不像一个九旬老人。看着我背着采访器材,他还关心地问:你的东西太多了,很重吧?得知我来自上海,还特意询问了上海的情况。
当时他已经91岁了,我不确定他对于历史的记忆是否在岁月流转中渐渐模糊,但是村山先生的发言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
村山先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有着罕见的清醒和坦率。“错了就是错了,该道歉的要道歉!”说着这句话的时候,我还记得他的神情,非常复杂。最后,我们把这句话做成了那篇专访的标题。
对战争的反思,村山最著名的言论便是1995年8月15日发表的“村山谈话”。谈起这“历史性的一幕”,老先生的眼底透着一股坚定的光亮,“历史事实不会改变。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向着和平道路发展,应当表明这样的决意。”他认为,只有与过去明确划清界限,有始有终地反省战争责任,才能更好面向未来,这正是战后五十年时发表“村山谈话”的初心。
日本需要重读“村山谈话”
今天,正如日本前首相鸠山由纪夫所说,日本社会需要重读“村山谈话”。
因为对不少日本人来说,日本在二战中对他国的“战争加害者”形象,已经日渐模糊。近年来随着日本右倾化趋势不断加深,坚持和平宪法的民意日益被侵蚀。由于正确历史教育的缺失,不少年轻人对过去一无所知,一些人甚至形成了扭曲的历史观。尽管东京审判从外部对日本的战争责任进行了追究,但一些学者所呼吁的进行内部反省的“悔恨共同体”,至今在日本难觅踪影。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断被浓墨重彩讲述的广岛和长崎的那段历史。1945年8月,闪现在广岛和长崎上空的那两道“无声的闪光”在很大程度上反向塑造了日本人的历史认知。战后,广岛和长崎每年都会举行纪念活动,但很少有人去追问历史背景,也鲜有人在意这一历史因果链条上显著缺失的一环。
因此,“村山谈话”仍有非常现实的意义。如果只看到广岛和长崎的叙事而看不到他国人民因日本发动侵略战争而遭受的苦难,如果只停留在对和平的空泛理解而不深切反省战争加害者的责任,切割历史记忆的日本将无法与亚洲国家实现真正的历史和解,更难取信于国际社会。这也是村山先生对于日本的未来非常担心的一件事。
村山先生认为,日本与亚洲多国的渊源很深。“尤其与中韩两国一衣带水,有悠久的交往历史。日本的历史,尤其是艺术、宗教、生活等,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中产生的。”还记得在那次采访中,他的语气里流露出一股厚重的历史感,“这样的关系,就好比亲戚,不能不好好相处。”
今天,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当我们再去回看80年前的硝烟,人类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汲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经验。弘扬正确二战史观、捍卫二战胜利成果,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80年后,世界依然需要一堂“历史课”。
本报记者 吴宇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