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医院针灸一科 周亮
东氏针灸以“头穴透刺法”“阴阳调衡透刺法”“局部三线取穴法”三大绝技为代表
“痒了十年的疙瘩,没想到几根银针就治好了!”64岁的李阿姨指着手臂上平复的结节,难掩激动。她因结节性痒疹常年受顽痒困扰,依赖糖皮质激素却反复发作,直到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东氏针灸治疗——头针与体针配合,辅以祛风养血的调理思路,仅一个疗程,瘙痒便明显减轻,睡眠质量也大幅改善。
这门让李阿姨受益的技艺,正是2024年入选第七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东氏针灸。它自清代末年由东万宝创始以来,历经五代传承、150年沉淀,融合南北针灸精髓与海派文化特质,形成“阴阳调衡、针药结合”的独特体系,成为海派针灸的代表流派之一。
针灸起源于中国石器时代,历经春秋战国至明清的传承与发展,逐步构建起一套完备的理论与实践体系。通过刺激穴位,针灸能帮助患者缓解疼痛、改善代谢、调节神经内分泌并促进自愈能力,针灸也因其简便、价廉、适应症广、效果显著及安全性高等优势,被公认为“绿色疗法”,已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认可。
东氏针灸肇始于清代末年,传承五代,脉络清晰。第一代传承人东万宝始创东氏针灸疗法,提出“腧穴之神气,针刺调神气而趋邪”的理论。第二代传承人东述学概括出“百病皆调神”的学术思想,创立“头穴透穴针刺法”。第三代传承人东贵荣在前辈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穴敏性和穴敏化”“经络内连脑”和“阴阳调衡,气血为先,任督为根,天癸统治”的学术思想。第四代东红升、第五代姜东耀在守正基础上推动“大针灸整体观”“生物力学反馈功能重建法”等创新,使东氏针灸持续焕发活力。
东氏针灸的理论体系深植于中医经典,又融汇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特质,形成“南北交融、中西合璧、针药结合、古今相承”的独特风格。其核心学术思想围绕“阴阳调衡”展开,强调“气血为先、任督为根、天癸统治”,认为人体健康取决于多层次功能的动态平衡。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百病调神理论”“腧穴三维定位论”“穴敏性与穴敏化”和“经络内联脑”四大理论支柱。
在技术层面,东氏针灸以“头穴透刺法”“阴阳调衡透刺法”“局部三线取穴法”三大绝技为代表,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全国推广技术。其手法讲究“四要素”(辨病、时机、配穴、手法)与“六要点”(部位、角度、方向、深度、力度、手法),形成了严谨的临床操作体系。
2024年,“东氏针灸疗法”作为首个亮相的中医药非遗项目走进了第七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非遗客厅”,东贵荣教授带领第四代、第五代传承人现场演示了“头穴透刺针法”“一术式烧山火透天凉”等独门绝技,让中外观众亲身感受这一百年流派的深厚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