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 星期二
让二十四节气成为启发理解传统文化的钥匙 已有丹青约,千秋指白头
第13版:国家艺术杂志 2025-10-25

让二十四节气成为启发理解传统文化的钥匙

蔡涛

看徐冬冬先生的二十四节气系列作品,宛如置身于诗意与东方哲思的秘境,游弋于色彩与肌理构筑的空间,“构建自我意象”的闸门被轻易地打开。我们看到的不再是对传统文化人云亦云的复刻,而是全新视角的解析、心灵独白式的吟诵。

二十四节气对每个中国人来说,从来不是日历上冰冷的符号——它是小时候老人们念叨的“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是故乡田埂上随“春分”回暖的新绿,是“霜降”时节树林中的红叶落霞,是刻在中国人基因里对自然的敬畏与共情。然而正是这种熟悉,让那些“春芽、夏荷、秋月、冬雪”之类的具体形象不能轻易打动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二十四节气,南方人的青团、北方人的烙饼……华夏文化的博大,非凡物俗景所能象征,平常艺术家也难绘其精髓。徐冬冬独树一帜,开辟抽象艺术的新路,从宏观的视角,用多彩的语言呈现中国人骨血里的“顺时而为”的智慧,把我们引向文脉传承与创新、古老风俗与文化融合的思考。

对徐冬冬作品的解读应该是个人化的。对我而言,从他的作品中,我看到了滋润与干涸、生长与枯萎的轮回,昼夜均分、冷暖平衡的辩证。画中自然铺陈的颜料,就像山河风景中自由生长的生物,干枯的色块象征着沧海桑田的变迁,笔触的颤动演绎出生命更迭的节奏……我个人认为这些概念很难以具象形式去表达。

徐冬冬在抽象绘画的框架中融入东方水墨氤氲的精神,空灵中不失光影交织的细腻丰满。我意识到,他笔下的节气,早已跳出了“东方独有的风景”,而是一种“跨文明的交融”。他没将二十四节气作为“东方文化的专享符号”,而是人类观察自然、对话生命的“共同语言”。而徐冬冬的作品,正是把这种“语言”翻译成了可视的、抽象的艺术形式,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都能读懂“江花红胜火”的诗意,理解“春种秋收,从容成熟,终点即起点”的东方哲理。

其实,中国文化中向来不缺少抽象。我们崇敬“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气度,向往不见项背之鲲鹏的逍遥;我们欣赏柳永“有画难描雅态,无花可比芳容”的意境,因为他没写出具体的眉目,却能调出每个人心中的美人。虽说中国美术史中没有专门的抽象流派,但从半坡陶器上的几何纹,到青铜器上的回纹饰,再到写实中走出的写意,以及后来的泼墨,都闪现着中华艺术家的抽象灵光。今天,我们终于看到徐冬冬用纯粹的抽象语言,去表达他对传统文化的个性化诠释,着实令人欣慰。

在新的时代语境中,艺术家最珍贵的品质就是创新。徐冬冬用丙烯、装置之类现代语言讲述二十四节气的故事,就像小提琴演奏的《梁祝》,让人感受到时空穿越般的愉悦。如果说徐冬冬的作品是音乐,我想应该特别适合恩雅、马友友去演奏,那种和谐与空灵的风格,荡气回肠的气韵,最能打动心灵。

当前,我们总在讨论“如何让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徐冬冬用作品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传播,不是把“我们的东西”推给别人,而是找到“人类共通的情感”,再用自己的文化语言去表达。徐冬冬没有去解释“小满为什么是‘小得盈满’”,而是用肌理和色彩,让人去体会“知足常乐”的智慧;他没有去科普“白露为什么要‘收清露’”,而是用光与影的交错,让人能感受“对自然馈赠的珍视”。这种“只意会不言传的表达”,比任何理论都更有力量。

感谢徐冬冬,用抽象语言道出了我的心声,感谢他找到了一种超脱凡俗的、用现代语言呈现传统文化之美的形式,没让二十四节气成为一种俗气的“文化标本”,而是让它成为“启示文化理解的钥匙”;观看他的作品,如同身处一个能“与文明对话、与自己对话”的平台。我相信,徐冬冬的作品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感官享受,更是对“不同文明如何相处”“人类如何与自然共生”的启示——期待这场展览给我们带来最珍贵的“生命答案”。愿每一位朋友,都能在这场“节气之约”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文明共鸣”!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