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治理中,存在着不少单一社区、单一部门难以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杨浦各街道在党建引领下积极探索“多格合一”的治理模式,把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以多维治理效能推动解决一批民生问题。在“人民城市·治理有YOUNG”社区观察点,就有不少以“小网格”撬动“大治理”的好案例。
医院门口停车乱,如何治?
延吉东路上的杨浦区中心医院安图分院门口人流量一直很大,因此长期存在非机动车乱停放情况,长白新村街道虽多次进行整治,但始终无法根治。有了“多格合一”机制后,街道第一网格通过党建联席会议与专项治理会议的联动部署,构建“快速响应—资源整合—长效治理”工作闭环,多管齐下,取得了明显成效。
首先,由网格牵头组织现场协调会,邀请人大代表、居民代表、医院领导、共享单车企业负责人、综合执法队和社区管理办工作人员等直击现场,听取民意。经过部署,社区管理办组织人员在医院门口区域安装人行步道隔离栏,有效阻止非机动车和残疾车占道行为;设置指引标识,引导非机动车有序停放;设置休息座椅,既美化环境,又为就医群众提供休憩便利,体现“治理+服务”双融合理念。同时,与医院沟通协调,在安图路上新增出入口,分流人群。
网格工作站、社区管理办、综合执法队还与共享单车企业协商,在医院附近的道路设置共享单车电子围栏禁停区,提高共享单车清运频率,实现“即停即清”,避免车辆过度聚集。同时,根据实际人流量和需求,科学调整共享单车投放点,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此外,交警部门也对非法客运的车辆和违规停放的机动车加大教育与处罚力度,保障道路畅通;综合执法队采取日常巡查与定点固守相结合的方式,尤其在就医高峰时段增派人员执勤,维护通行安全;联同医院安保定期清理长期停放、无人认领的“僵尸车”,为就医群众释放停车空间。有了网格治理,这项工作从“单打独斗”转入“多元共治”,医院门前的通行效率、停车秩序同步提升,也提升了市民满意度。
上班“最后一公里”,如何通?
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园距离最近的轨交站点约有20分钟骑车路程,今年7月1日,在网格治理的推动下,科技园和轨交站点之间开出了定制公交DZ128路专线,让上班族感叹“太方便了!”
今年2月,在街区睦邻议事会上,上海理工科技园代表提出园区缺少直达公交车,制约园区发展的短板问题。街区党支部将该问题作为“三跨问题”向街道党工委作了汇报。3月上旬,街道启动党建联席会,邀请巴士一公司党委书记王迪静等区人大代表多次到园区专题调研,共同制定公交专线方案。
7月1日,DZ128路专线正式开通,设五角场翔殷路、翔殷路沙岗路、上理工科技园3个站点,与轨交10号线、8号线衔接,全程8.2公里,每个工作日的早晚高峰各有3趟车,为上理工科技园近100家企业的1300多名员工及沿线周边其他园区、楼宇的上班族服务。专线公交开通后,不仅方便了大家出行,减少了园区或企业包车接送员工上下班的运营成本,还显著解决了园区门口大量共享单车停放的问题,助力园区周边环境改善、整体形象提升和营商环境优化。
餐饮店油烟扰民,如何解?
江浦路上有一家“鹅佬”餐饮店,长期困扰着楼上的兰州新村汽车公寓小区居民。居民们反映,店家每天凌晨开始备货,噪声很大,还经常有油烟味飘到家中,影响了他们的睡眠和生活,“每天连窗户都不敢开”。居委会受限于管辖能力和资源不足,无法调和这一矛盾,只能向江浦路街道第一网格求助。
第一网格立即将此事挂上“重点督办”标签,联合综合执法部门,第一时间走进餐饮店后厨,对油烟净化设备和排放情况展开“体检”,还协调杨浦区生态环境部门上门检测,确认其排放符合标准。
尽管排放合规,但居民“窗前”的烦恼却真实存在,不容忽视。第一网格又会同综合执法队、居委会,邀请居民代表与餐饮负责人围坐一堂,召开了一场四方协调会,确定整改方案:餐饮店承诺将开店时间延后,避开凌晨时段;在搬运货物时铺设静音地毯,降低噪声;将部分备餐工作转移至其他门店,从源头上降低油烟和噪声。
整改初期,居民反映虽然噪声有所降低,但仍对生活有影响。网格工作站立即联系餐饮店负责人,进一步优化搬运货物路线和时间,并积极引导餐饮店响应“两企三新”融入社区的号召,鼓励其主动与社区老人结对助老,增进与居民的感情,营造和谐的邻里关系,让“冤家”变成“朋友”。如今,“鹅佬”油烟噪声扰民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居民们紧锁的眉头舒展了,窗户也重新打开了,他们把一面锦旗送到第一网格工作站,为网格治理点赞。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