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道荣
刚来杭州的那年初春,我在出租屋的阳台上,养了一缸莲花。养了大半年,不料养出了一个小生态。
缸并不大,直径约60厘米,高40厘米。为了养莲花,特地去郊区的小河边,挖来了淤泥,填在缸底,从网上买了两根莲花种,埋进淤泥里。也不用费什么心,看见缸里的水减少了,就加点自来水。水清澈,可见缸底的淤泥。黑白分明。
一个多月,一点动静也没有。变化是从某一天的黄昏开始的,妻子去阳台晾衣服,意外地瞥见,缸底的淤泥里,冒出了嫩尖。不用心看的话,还以为是浮在淤泥上的小气泡。细看,是莲花的芽。它终于发芽了。
接下来的变化,比杭州的春天步入夏天还要快。几乎是一夜之间,莲花的尖芽,就冒出了水面。缸里的水,有十几厘米深,它是如何做到的?也许,莲花也需要钻出水面去透口气,它可是在水底憋了几个月呢。
一天一个变化。很快,缸里就郁郁葱葱了,七八棵荷叶,或大或小,层层叠叠。天也很快热起来了。杭州的夏天,是说来就来的。那天下班早,难得地和妻子站在阳台上看落日,眼见太阳“咕咚”一声,落在了远处的一片居民区里。收回目光,看见莲花缸的水里,有线一样的黑影在扭动,黑影是弯曲的,像一群不规则的线条。以为是刚才看落日,眼睛花了。定睛,再看,不是眼花,是真的有若干条黑影,在水里一弓一弓地扭动。是蚊子的幼虫!难怪这几天,阳台上的蚊子特别多。原来蚊子也早看中了这个莲花缸,在水里产卵了,它们将缸当成了温床,阳台成了它们的家。
用钳子捏,根本捏不完。妻子说,如果缸里有小鱼的话,鱼会吃掉这些蚊子的卵。哪里去弄小鱼呢?想到了那条挖淤泥的小河。抽空再去河边,果然看见水里游动着很多小鱼,用自制的纱布小网兜,往水里一兜,还真给我们兜住了几尾小鱼。又用桶打了点河水,将小鱼放进去,这算是小鱼故乡的水,也许小鱼也如人,会思念自己的故乡。回到家,连水带小鱼,全部倒进了莲花缸里。小鱼在莲叶的影子里,快速地游动,从缸的一侧,游到另一侧,返身游回。它在适应新家,像我们刚从老家来到杭州时一样。
第二天,莲花缸里蚊子的幼虫,就眼见着变少了。看来,小鱼已经适应了新家,开始觅食了。我们刚来杭州的第二天,就跑去劳务市场,找到了我们的第一份工作。对不起,小鱼,让你和我们一样,背井离乡了。阳台上的蚊子,也变少了,我们可以在阳台上纳凉了。
天一天比一天热,日子就这样匆匆而过。奇怪的是,却一直没有莲花的影子,它似乎忘记了开花。直到有个周末,妻子正准备去阳台晾衣服,却愣在了门口,扭头向我招手。以为是莲花开花了,我蹑手蹑脚走到门口,顺着妻子手指的方向,往阳台上看。我看到了莲花缸,没有看见期待已久的莲花,却看见了一只鸟,站在缸沿上。悄声问妻子,“鸟也爱赏花?也没花啊。”妻子轻声笑了,“它是渴了,来喝水呢。”还真是来喝水的,鸟很配合地将喙伸进水里,然后,仰起脖子,看鸟满足的样子,我都感到一股清凉,滑进了我的喉咙里。
就这样,那只养莲花的缸,在莲花未来得及开之前,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小生态:水养了莲,蚊子在水里产了卵,卵养了鱼,鱼在莲叶间游,莲叶在阳光中摇曳,鸟来饮水,带来了远方和天空的消息……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描述它们的生态系统,但我知道,都是因为水、阳光和活着,它们才聚在了一起。
而我们,也在杭州慢慢站稳了脚跟,有了新朋友,时或在我们的出租屋里,招待我们的新朋友,畅谈我们的未来。我们大多来自外省,为了活着,更好地活着,我们聚在了这座新的城市。
直到七月下旬,我们才盼来了第一朵姗姗而至的莲花。那年夏天,西湖的荷花早已盛开,而这一朵,却是专属于我们的,也属于我们捉来的小鱼、飞来饮水的鸟,当然,还有令人讨厌的蚊子。
我们也构筑了自己的一个小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