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图片 IC
话题主持:本报记者 左妍 特约通讯员 吉双琦
如今,大众视角已经从被动赡养转向主动享老,从应对疾病转向经营健康。本报特别聚焦“年轻老人”和当代老年人群对健康的真实需求,邀请来自上海市保健医疗中心老年病科的多位医师,结合相关慢病管理特色门诊,从慢病管理、合理运动和心理调适等方面,分享健康老龄化的智慧。
慢病管理需求改变
从治病到防病,从单病到共管
上海市保健医疗中心的相关数据显示,六十岁以上的年轻老人和老年人群慢病管理需求正在发生转变。副主任医师姜涌斌告诉记者,老年人对重大慢性病及并发症的早期筛查有极高需求,不仅仅是针对高血压、糖尿病等常见病,更侧重于对癌症、脑卒中、认知障碍等严重疾病的主动发现与风险干预。例如:他们对于肿瘤标志物的筛查、AI辅助的脑卒中风险预测,以及通过眼动追踪或简易量表进行的早期认知功能评估需求迫切,旨在将健康管理关口前移,避免或延缓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同时,精准的“连续性与多病共管”需求也在骤增。对于同时患有多种慢性病(如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伴发慢阻肺等)的老年人来说,他们对整合式、连续性的健康管理需求突出。他们需要定期、便捷地监测血压、血糖、心电等关键指标,需要清晰的用药提醒、不良反应监测以及药物相互作用指导。此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尝试融合膳食、运动、康复训练的综合性非药物干预方案,而非单一的药物治疗。
血压平稳尤其重要
降压新目标,护好心脑肾
血压管理,数值是否越低越好?副主任医师邹卓群介绍,目前,老年人高血压管理的目标,已从单纯降低指标数字升级为全面保护心、脑、肾等重要靶器官。对于身体机能各不相同的老年人,血压控制绝不是单纯的数字达标,需要全方位根据年龄、身体状况和合并疾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
按年龄区分,65~79岁老年人通常推荐诊室血压目标<140/90mmHg,如能耐受,建议血压控制目标值<130/80mmHg;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降压目标<150/90mmHg,如耐受性良好,可考虑将收缩压降至130~139mmHg。
老年人的高血压有其特殊性,实现“平稳降压”尤其重要。如收缩压增高、脉压增大,多病共存,合并体位血压异常等,因此在制定降压目标时,还需要综合评估衰弱、合并症、认知功能及耐受性等。合并糖尿病或慢性肾病的老年人,需要更严格的控制,建议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合并冠心病或脑卒中史的老年人,为避免低血压诱发缺血事件,目标可适当放宽,如收缩压控制在140mmHg左右。对于衰弱、有多种合并症或认知功能障碍的老年人,目标可以放得更宽,比如<150/90mmHg甚至更高,首要原则是避免低血压和保证生活质量。
糖尿病管理个性化
不求越低越好,但求更稳更强
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而言,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不只是病情评估的“唯一”金标准。朱许萍医师说,单纯追求HbA1c达标可能会带来严重低血糖、血糖波动大等风险,因此,临床评估需要更加个体化、多维度和贴近老年人的实际状况。
朱许萍介绍,中心的糖尿病门诊推荐以下指标更贴近老年人实际血糖评估情况。一是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TIR>50%是比较现实且安全的目标,能直观反映血糖稳定性。二是血糖波动系数:通过动态血糖监测数据计算,评估日内血糖波动的大小。三是低血糖时间(TBR):重点关注血糖低于3.9mmol/L(1级低血糖)和低于3.0mmol/L(2级低血糖)的时间比例。对于老年患者,力求TBR(<3.0mmol/L)越接近0越好。四是自我血糖监测(SMBG)或动态血糖监测(CGM)图谱:查看具体的血糖谱,尤其是空腹、餐后血糖和夜间血糖,从而指导用药和饮食。
需要注意的是,糖尿病并发的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会影响营养神经和肌肉的血液供应,导致肌肉萎缩、无力。朱许萍提醒,肌少症是一个缓慢、渐进的过程,当感觉腿脚无力、步速变慢时,应警惕肌少症。
老年人应遵循“营养支持、运动处方、血糖管理、并发症预防”于一体的综合治疗方案。饮食核心在于选择优质、低脂、低嘌呤的蛋白质来源,并注意烹饪方式(如多采用蒸、煮、炖,且弃汤食用),采用“蛋白质+膳食纤维+健康脂肪”的组合来搭配每一餐。
运动前先测体适能
不动或乱动,都会透支“活力寿命”
“不动还好,动得不好,摔一跤哪能办?”这是许多老年人抗拒运动的原因之一。主治医师蒋雪琴指出,规律运动对任何人都是有益的,老年人可以从合理运动中获益,达到降压、降糖的目的。中心的运动管理门诊一般会对个人全面评估后,开具适合的运动处方。
蒋雪琴告诉记者,一般情况下,心血管功能正常的健康个体,进行中等到较大强度运动引起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很低。对于具有已经确诊或隐匿性心血管疾病的个体,在较大强度运动时心血管疾病风险明显上升。
为了减少运动风险,制定精准化运动处方,运动管理门诊的医生还建议进行体适能测试,包括心肺耐力、身体成分或体重指数、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柔韧性及平衡能力。不过,当慢病急性发作或身体状况波动时,应暂停运动,先治疗急性疾病或明确诊断后,何时恢复运动训练需专业医生再次评估后进行。
别忽视“退休综合征”
建立心理韧性,调整认知惰性
“老了,没用了。退休这半年,浑身不得劲。”有数据显示,大约1/4的退休老人存在类似的心理障碍,典型表现为失落感和无价值感。一些“年轻老人”会出现“退休综合征”,产生情绪上的消沉和偏离常态的行为,表现为一系列心理和生理紊乱的综合体现。
“退休综合征”可能导致对生活方方面面产生惰性,比如老年人开始采取简便、不健康的饮食方式等。社交圈缩窄直接减少了外出活动的机会和动力,导致身体活动量大幅下降,加速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相应的,白天活动量少、缺乏社交刺激,又会导致夜间失眠或睡眠质量差。医生建议,老年人将心理动力与健康行为绑定,通过制定温和的运动项目来打破惰性,用行动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和愉悦感。
生活中,不妨根据个人兴趣,通过非药物的社交处方,比如加入社区兴趣小组、老年大学或志愿者活动,从根源上充实生活、拓宽社交。必要时候,可以邀请家人参与,改善沟通,帮助家庭系统重新找到退休后的和谐相处模式。
老人强骨饮食推荐原则
一天一杯奶(牛奶/酸奶)
一天一个蛋
一顿一掌肉(鱼、禽、瘦肉)
一顿一拳豆(豆腐、豆干、豆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