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打造“文明朋友圈”品牌 新滨江  “一江一河”岸线贯通超百公里 老菜场  既要当“网红”更要做“心头好”
第6版:上海新闻 2025-10-30

老菜场 既要当“网红”更要做“心头好”

“网红菜场”乌中市集,既有市井生活的热闹,也有梧桐街区的文艺气质 本报记者 刘歆 摄

改造升级老菜场,如何精准把握“传统与创新”“烟火气与精致感”“公益性与商业化”的平衡?昨天下午,上海市副食品行业协会组织召开标准化菜市场提质建设经验交流会,来自全市各菜市场的“场长”带着鲜活的实践案例,现场分享了在市场建设、业态布局、经营招商、管理创新、便民服务、政企联动等方面的实效经验,让这场交流会充满“烟火气”与“干货感”。

兼具“温度”与“热闹”

乌中市集坐落在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最浓密的梧桐树荫下,墨绿色的外墙、复古的马赛克瓷砖、精致的拱形门廊、圆润的弧形窗户,一踏入这里,仿佛瞬间走进张爱玲笔下细腻雅致的小说场景。“每到周末,市集里满是打扮时髦的年轻人,他们举着手机四处拍照打卡,还有不少外国游客穿梭其中,沉浸式感受上海的市井烟火。”乌中市集负责人刘梅介绍,PRADA、祖·玛珑、亨氏等知名品牌曾先后在这里开展快闪活动,让传统菜市场的市井文化与现代潮流文化碰撞出奇妙火花。而2019年翻新后的高颜值,正是乌中市集成为“网红菜场”的关键密码。

除了靠“颜值”出圈,老菜场翻红还有哪些“秘诀”?8000平方米的上钢集贸市场,论外观不算出众,但这里的“温度”与“热闹”却让人印象深刻。“我们市场周边社区老龄化程度高,不少六层公房没有电梯,老人买菜很不方便。”市场负责人胡海波说,为此推出“红润管家”服务,“只要老人们打个电话,说清想要的菜,‘红润管家’就会帮忙挑好、买好,送货上门。”如今,“红润管家”的服务早已不止于代买蔬菜,还拓展到生活用品代购、便民服务代办等,今年更计划正式推出陪诊服务,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服务7万余次,成了老人们的“贴心帮手”。

去年4月,上钢集贸市场还被纳入邮轮客上海特色旅游线路,双语服务、热情摊主、浓厚市井氛围,让它成了外国游客喜爱的“烟火气新地标”。“得知纳入旅游线路,短短几天就增设了56处中英文标识。”胡海波回忆道,更让人暖心的是摊主们的主动参与:卖葱姜的周阿婆特意学了“Welcome to Shanghai”,见到外国游客就热情打招呼;水产摊位的老张每天仔细清洁摊位,生怕影响游客体验;水果摊的小王还自己制作了英文价签,方便游客挑选。“这就是国际化上海的烟火气,接地气又有温度。”

打造多元消费场景

老菜场既要当“网红”,更要做老百姓满意的“心头好”。今年7月全新开业的书房市集,秉持“保留老商户、优选新商户”的原则精准招商。内场40个摊位涵盖蔬菜、猪肉、牛羊肉、水产等基础食材全品类,稳稳留住老顾客;外场30个商铺则引入肯德基、Manner咖啡等知名连锁餐饮品牌,打造多元消费场景,成功吸引年轻群体。开业首月,老商户“光头平价海鲜”销售额比改建前增长45%,向天鹅、蔡小七等熟食店日均销售额超万元,肯德基更是日均接待客流超1000人次,实现了“老客不丢、新客常来”的经济效益丰收。

永昌集市泰山店在“智慧化”上做文章,加速推进智慧市场建设。AI智慧秤精准称重、客流分析仪实时监测人流……一系列先进软硬件的引入,再加上互联网大数据的助力,不仅让消费者买菜更便捷舒心,更提升了市场管理效率。宁家·黄山市集以惠民经营为亮点,精准对接居民实际需求。现炒餐饮区推出“3菜+饭汤”10元套餐,实惠又管饱;理发店针对55岁以上群体推出10元理发服务,解决老人“理发难、理发贵”问题;面馆凭老年卡可享8.8折优惠,细节处尽显暖心。最受欢迎的还要数平价菜摊位,依靠商务委专项补贴与市集额外40%租金补贴的“双重支持”,每天保持10个品种以上平价菜供应,售价始终低于周边市场均价,日均销售额轻松达到上万元。

今年以来,作为菜市场行业主管部门,市商务委聚焦品质消费、多元服务、环境提升等建设维度,全力打造以“生活+”为特色的功能多元菜市场。从建设“能买、能逛、能吃、能聊”的“邻里中心”式菜市场,到探索菜市场超市化改造,再到试点菜市场大摊位制,每一项举措都旨在把菜市场打造成融合民生保障、社区服务与商业创新的便民生活驿站。

本报记者 张钰芸 通讯员 闫锦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