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骨健康挑战愈发受到关注。跌倒导致的骨折、骨质疏松引发的疼痛,正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科主任、上海市医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董健教授强调:“衰老不是骨骼退化的‘必然宿命’,骨健康是‘健康老龄化’的重要支撑,关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尊严。”
均衡营养是骨骼的“天然养料”
“骨骼健康的根基在饮食。”董健教授指出,老年人对能量需求虽有所下降,但对蛋白质、钙等关键营养素的需求反而增加,尤其高龄老人因消化吸收能力减弱,更需注重饮食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主食方面,杂粮、杂豆应占到谷类的三分之一,红薯、马铃薯等薯类可替代部分精米白面,既保证碳水化合物供给,又能增加膳食纤维摄入。蔬菜和水果是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重要来源,应做到餐餐有蔬菜,深色蔬菜占比不低于二分之一,同时天天有水果,遵循“少量多品种”的原则,最大化获取不同营养素。
老年人饮食需遵循清淡易消化原则,但这并非指的是吃得少或清汤寡水。董健教授推荐老年人每天保证1个鸡蛋,每周至少吃两次水产品,总量达到300—500克,同时每周摄入300—500克禽畜肉。奶类和大豆制品是补钙的优质选择,每天宜摄入相当于300—500克液体奶的量,大豆发酵或非发酵制品可多样化选择,建议每周摄入70克左右坚果,补充微量元素。
>>科学补钙是饮食护骨的关键
5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每日推荐钙摄入量为1000至1200毫克,不足部分可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钙剂。维生素D能促进钙吸收,老年人可优先选择多脂鱼类、蛋黄等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或在温和天气下适度晒太阳,必要时使用补充剂。
科学锻炼让骨骼“更有力量”
“适量运动对老年人至关重要,可改善协调性、预防跌倒、增强骨密度、改善骨质疏松。”董健表示,老年人运动的核心是“安全、适度、循序渐进”。
适合老年人的运动主要包括有氧运动、抗阻力运动和平衡训练三类。有氧运动能提升心肺功能和骨密度,最简单安全的方式是快走、慢跑,每次30—45分钟,每周至少5天。对于体重较重或有关节炎的老人,游泳、水中漫步是理想选择,水的浮力能减轻关节负担,不会游泳的老人可在齐胸或齐腰的水中行走。
光做有氧运动是不够的,抗阻力运动能强壮肌肉,保护骨骼关节。董健推荐老年人优先使用弹力带进行肩、肘、膝、踝关节屈伸及髋外展运动,也可根据身体条件选择小哑铃或健身器械。下肢力量训练是防跌倒的关键,坐姿抬腿、椅上起坐、靠墙静蹲等动作简单易操作,起身时需放慢速度;上肢的坐姿推胸、墙壁俯卧撑,背部的坐姿划船,能全面强化肌肉力量。
平衡训练能预防跌倒,太极拳、八段锦等传统运动都是很好的选择;单腿站立可在刷牙、洗碗时进行,手扶稳后抬起一只脚,保持10—20秒后换边;坐姿—站立训练能增强起身时的平衡控制,从不用手支撑站立开始,进阶后可手臂交叉抱胸。
>>运动强度的把握有技巧
董健推荐实用的“谈话测试”法:运动时呼吸心跳明显加快、微微出汗,但还能完整说话聊天,就是适合的中等强度;如果气喘吁吁、说话断断续续,说明强度过高,应放慢速度;若还能轻松唱歌,则可适当增加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