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日 星期五
夜雨两壶酒 秋风一杯茶(篆刻) 读懂“茶语”,送客上茶 那些有趣的观影史 入秋捕捉“隐形炎症” 双桥沟的花海 奇女子翁敏华
第14版:夜光杯 2025-10-30

读懂“茶语”,送客上茶

王旭烽

上微信聊天的朋友们定会知道,你会慢慢无师自通地掌握一门暂别语,不会说我们结束吧,不聊了,而是出现一个表情包:或者是再见,或者是星月,或者是晚安关灯;而对方肯定也会发一个相似的表情包,大家就心照不宣,谈话结束。

客来敬茶,自然可以大张旗鼓,送客也敬茶,意思却完全相反。这很有趣,其中折射出中国人日常交往中的伦理观,一切欢迎的仪礼都是好的,少不了“客来敬茶”这一道,而一切拒绝的行动都是有失体面的,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直接用语言来表达,最高级的礼仪也是上茶。这时对方能否读懂此“茶语”就十分关键了。

关于“上茶送客”的起源,坊间也有种种解读,其中有一种说法一路追溯到宋朝。讲的是宋代的下级官员向上级汇报事务之时,不知道什么时候可以离开,会出现一种走也不是不走也不是的情况,久而久之,上级揣摩出下级的心态,就出现了这样一种以敬意来进行提醒和告知的方式。可见这种“上茶送客”的方式,起初还是善意的。宋代文士多,说话就特别讲究修辞,渐成诙谐之风。比如东汉有个大书法家叫张芝,曾经留下这样的话,叫“匆匆不暇草书”,其实是从正面讲草书之难,费时费心,匆忙之间不敢写草书,只能写楷书。结果到了宋,文人又加了一句,改了一字,转化成了“家贫无奈食肉,匆匆不暇楷书”,这意思就完全反着来了。您想又不是今天,大家都想吃素,中国古代肉食者是上等人,您说因为家里太穷了只好天天吃肉,而因为实在没有时间只好一笔一画地写楷书给您,那真实的意思,其实是说自己有肉吃,有时间写慢字,做人宽裕着呢。此风清代尤盛。京剧《沙家浜》里有个春来茶馆,老板娘阿庆嫂说:听话听声,锣鼓听音,说的就是要有解读面上东西里的意思,包括语言。这要没点本事,哪里能听得懂啊。

所以,“上茶送客”实在称得上是一句标准的“茶语”,有太多的解读空间和人类丰富情感的表达,把中止、拒绝甚至决裂,用一种人之常情予以表达,一生有礼的中国人,总体上会把此事做得不失得体。当然这种表达是非常中国化的,如果和其他国家的人来这一套,我想他们开始肯定一头雾水。

时代演进至今,生活节奏速递,这种送客上茶的习俗也应该基本消亡了,拒绝就是拒绝,说不出口也会用别的简便方式,不再弯弯绕,节约了时间和成本,但到底也还是少了一丝蒙在生活之上的温馨之光,只能留在这字里行间,供人品读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