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06日 星期四
活大闸蟹能“坐”上海地铁啦 “用阿莫西林洗头、拖地”视频刷屏 韬奋路揭牌  数字人登场 孩子上网“随手发”可能违法
第8版:上海新闻 2025-11-05

孩子上网“随手发”可能违法

法治宣传教育法:中小学校应按要求聘任法治副校长

11月1日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法治宣传教育法》开始实施,明确中小学校应当按照要求聘任法治副校长,配备能够胜任法治教育任务的教师,还可聘请校外法治辅导员。记者调查发现,这项制度从试点走向法定,标志着青少年法治教育迈入新阶段。走在前列的上海,多数学校都已聘请法治副校长。

对当前的校园普法教育,专家认为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孩子们对法律的认知仍停留在“听说过”“知道一点”的层面,真正遇到事情并不会运用。“更让人担心的是,很多风险就藏在他们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日常行为中。”

法律 一知半解

“我去小学讲课,问及‘几岁可以去买酱油’,孩子们都抢着回答‘8岁就行!’”普陀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未检团队负责人徐丽春同时担任两所学校的法治副校长。她发现,现在的孩子知识面广,法律“词汇量”不低,“法不责众”“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脱口而出,但大多只是一知半解。“比如,知道不能打架,但不知道轻微推搡属于民事侵权;知道不能偷窃,却不清楚12周岁以下完全不负刑事责任,4到16周岁只对八类重罪负责。”

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傅松认为,目前中小学生对法律的认知仍停留在“点状常识”层面,虽然了解校园欺凌、交通安全等方面的基础内容,但未形成系统性法治思维,存在“知而不信、信而不用”的问题,法治精神内化与践行不足。“学生对‘维权’的认知也常常陷入‘唯条文论’的误区,简单地将法律视作‘非黑即白’的惩戒工具,忽视协商、调解等柔性解决路径的法治价值。因此,需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法治是规则更是智慧’的理解。”

网络 高危地带

如今,网络空间正成为未成年人涉法的最大盲区。“小朋友喜欢在社交平台发布生活情况,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实施诈骗甚至侵害。”徐丽春担忧地说。她发现,除了隐私泄露风险,网络言论边界模糊的问题也非常突出。“同学间一句过激玩笑,可能演变成网络欺凌。不良言论通过社交平台快速传播,伤害被放大。技术还带来新的陷阱:孩子点一个红包链接,就会自动转发谣言,成了传播链的一环,自己还蒙在鼓里。”

交易风险同样隐蔽。随着“娃圈”兴起,不少学生在二手平台买卖盲盒、演唱会票。“有孩子花光零花钱抢票,结果收到伪造二维码。被骗后不懂保留证据,也不知道如何投诉或申请未成年人退款。”徐丽春强调,“和‘网’有关的事,他们的法律边界感普遍薄弱。这恰恰是最容易出大事的。”

普法 补齐短板

“网络领域法治教育失衡,家庭与社会对未成年人网络言语暴力的认知,往往陷入‘刚性追责’的单一逻辑,过度强调过错认定与责任承担,忽视了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傅松认为,法治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划清红线,而是通过包容式引导纠错育人。“这仍是当前家庭法治教育最核心的短板,也需要家校社协同发力来补齐。”

“传统进课堂宣讲依然是最基本有效的方式。”徐丽春每学期都会开展专题讲座,内容除了既定的主题,也会回应校园热点。“最近有学校发现学生在群里抱团‘骂人’,我们马上就安排反网络欺凌课,针对性强,效果也好。”她说,学校还推出模拟法庭、“检察官职业体验周”等活动,让学生沉浸式学法;针对个别学生的问题,还会通过“检校问诊室”作个性化辅导。

在华政附中,法治教育融入日常教学活动。学校设有“菁菁议事厅”“小天平普法社”,定期召开校园听证会,就手机使用等问题听取学生意见并形成建议。“我们鼓励学生做立法调研,把校园规则的制定,作为一场场真实的法治实践。”傅松说。

本报记者 马丹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