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从这座绽放“深蓝”的城市扬帆起航;
蓝图在这片充满“青绿”的热土徐徐展开……
以“人才引领 创新融合”为主题的2025江苏盐城沿海人才发展大会,即将于11月9日启幕。这既是一则盐城求贤若渴、广纳英才的郑重宣示,也是一声聚才成势、聚智兴业的“集结号”。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大会围绕全国沿海高质量发展产才融合示范区、长三角绿色转型发展人才高地“一区一高地”建设目标,坚持资源集聚、产才融合、创新赋能,通过举办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对接系列活动,全面推介盐城人才生态与发展环境,集中展示人才、科技、产业的创新和改革成果。
□ 文/姜琰 杨扬
实践先行
耕耘创新创造“试验田”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将“最优秀的人才”,派到“最需要的地方”,用在“最合适的岗位”,已成为各地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创新活力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盐城市紧紧围绕“人才强市”战略要求,通过优化政策环境、创新引才机制、强化平台建设,统筹抓好政策链、人才链、产业链,不断筑牢人才“栖凤巢”。2021年,盐城抢抓机遇,启动实施“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几年来吸引超过18万名各类优秀人才汇聚盐城,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12所985高校毕业生来盐人数均在100人以上,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上海地区知名高校毕业生来盐人数超200人,其中超过80%投身企业一线。通过“黄海明珠人才计划”牵引,各类优秀青年人才加快向盐城集聚,盐城在南方周末城市(区域)研究中心评选的2024年城市人才友好度排行榜中位列第七,并入选2025年人才友好型城市全国50强。
人才引得进,更要留得住、用得好。其中的关键,在于能否为他们提供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广阔舞台。为打通“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过程中的堵点,鼓励更多人才主动投身产业发展主战场,盐城创新构建“关系在国企、服务到民企”人才使用新模式,选派61名国有企事业单位优秀青年人才赴49家民营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服务锻炼,切实推动青年人才投身产业一线、助力民企发展。这项鲜活实践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先行先试的创新之举,也是“企业得人才、青年得成长、产业得发展”的多赢之举。
“本次选派既是盐城推动人才服务企业的重要举措,也是盐城对青年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的创新探索。”盐城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关系在国企、服务到民企”新模式全方位保障了优秀青年人才在工作、生活等多层面的需求,使青年人才在合适岗位上安心施展才华,为民营经济改革发展、产业转型升级注入全新活力,更为推动盐城高质量发展汇聚起全新动能。
对于民营企业而言,青年人才的加入,不仅有效满足企业发展人才需求,也大大激发企业内生增长动力。“作为一家民营企业,我们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途径比较有限。”江苏科易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选派来的3名青年人才,科研功底扎实,成功助力企业开发出油水分离药剂,进一步增强了市场核心竞争力。
这种政企资源互补,不仅激活了企业创新能力,人才派出部门也收获颇丰。“一方面,我们能直接依托企业先进的实验室与专业设备开展实验,突破校园内部分硬件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还可将课堂与科研中积累的理论知识,无缝应用于企业真实研发场景,实现理论落地与实践验证的双向赋能。”被选派至江苏晶焱实验室科技有限公司担任研发工程师的盐城工学院博士研究生杨帆对此感受深刻。
“‘校企人才互派’模式颇具借鉴意义。”盐城工学院相关负责人认为,这种模式大幅降低了人才培养与技术攻关的成本,真正实现了校企资源的优化整合与互利共赢。
百炼成钢
打造青年人才“练兵场”
把身子沉下去,把本领提上来。青年人才只有走出机关、走进车间、走向市场,在一线中实践历练,才能真正弄清产业和企业需求,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盐城选派的61名青年人才平均年龄29岁,其中博士9人、硕士39人,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达到78.7%。他们当中,既有国有企业的青年才俊,也有驻盐高校的专家教授,专业涉及电子信息、机械工程、能源动力等多个领域,与盐城主导产业高度契合。
“这里是一个能充分展现专业所长、释放创造力的理想平台。”青年人才陈玉红这样评价他在江苏中创清源科技有限公司的工作。2021年,他通过盐城“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引进至盐城海瀛产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今年3月份,他被选派到中创清源从事对外经贸工作,他坦言这份工作是全新的考验,更是一个锤炼能力、开阔眼界、积累经验的宝贵机会。
鸿达公司是坐落在建湖高新区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智能制造工厂。中国科学院大学梁远振博士挂职期间,助力该公司研发国内首台(套)175MPa采气井口装置,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园区推出‘跨境电商孵化计划’,为企业提供零基础入门、零费用入驻、零垫资选品、全流程陪跑‘三零一全’的开店服务。”英国阿伯丁大学金融硕士邵威然全职服务建湖跨境电商产业园期间,促成10余家外贸企业入驻,实现企业发展和人才成长“互利共赢”。
生铁百炼,方能成钢。只有经过产业一线“大熔炉”的淬炼,才能锻造出既有专业深度又有实践广度的青年人才队伍。为此,盐城采取更加灵活有效的措施,由企业负责人、业务骨干担任导师“一对一”结对帮带,支持青年人才领衔重大项目、参与重点攻关,让他们在打硬仗、扛重活、攻难关中练出一身真功夫,真正把服务锻炼的过程变成提升自我、服务发展的过程。
乘势而上
“链”就产才互促“新动能”
产才融合的本质,是让人才价值与产业需求同频共振、互促并进。近年来,盐城牢固树立“科教产才”融合发展理念,紧扣“5+2”战略性新兴产业和23条重点产业链,布局青年人才发展全链条,制定“人才强链”行动方案,开展重点产业企业英才认定工作,积极引导青年人才向产业一线集聚,助推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精准融合。
最好的政策,不是优惠最多,而是束缚最少。盐城持续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不断完善人才评价机制,加快推进载体平台建设,更注重营造尊才爱才氛围,形成“近悦远来”生态优势,推动人才汇聚与经济发展双向奔赴。
此前,盐城创新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优秀青年人才投身产业发展主战场的若干措施(试行)》,一手抓存量、一手抓增量,为选择到民营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工作的优秀青年人才开辟职称评定绿色通道,强化科研激励,鼓励人才开展技术攻关。近期,盐城先后召开3场“人才惠企‘三进三送’”主题政策宣讲会,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让企业在引才用才、科技创新中更有“底气”。
10月28日,2025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在深圳开幕。盐城围绕海洋资源禀赋、产业布局、科技创新等方面作海洋经济专题推介,吸引了众多企业前来参观交流、咨询洽谈。去年,盐城聚焦江苏省委提出的经略海洋的最新布局,全国首家发布《盐城海洋经济人才高质量发展蓝皮书》,精准对接引进海洋领域人才,赋能蓝色经济发展。
城市与人才最好的关系,是“彼此成就、共同成长”。盐城深度链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知名涉海高校院所,全力支持引进海洋领域各类优秀人才。2021年以来,累计向新引进的1574名海洋经济人才发放补贴5326.63万元,惠及涉海企业108家。2024年,盐城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79.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1.4%,城市科技创业能力跃居全国第35位,金风科技、盐城工学院分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这些背后,都离不开优秀人才汇聚的磅礴力量。
“唯有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才能引进培育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各类优秀人才。”盐城市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介绍,盐城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开放理念,支持企业拓展引才渠道,对科研成果在盐城转化的,不限户籍和社保,同等享受盐城人才相关政策。
持续探索“域内+域外”双轮驱动的离岸创新模式,以开放包容之姿汇聚各类人才资源。在域内,打造盐南“创新之核”,支持各县(市、区)领军人才向创新要素最集中的盐南高新区集聚;在域外,推进“孵化在高地,转化在盐城”模式,对盐城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等地设立科创飞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可不受注册、参保地限制申报盐城人才项目,落户盐城后兑现相应资助奖励。
此外,深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对人才的认定评价,既问“专家”意见,更听“东家”“大家”的反响。盐城对企业引进税前年薪达到20万元以上的人才,根据年薪多少,给予“聚盐行动”相应政策待遇。
“只要胸怀凌云志,自有明月照窗台。”当前的盐城,有契合人才生活的“优美生态”,有链接人才高地的“便捷交通”,有承载人才事业的“产业土壤”,有赋能人才梦想的“硬核保障”。
盐城,这座真心爱才、用心待才的城市,诚邀天下英才,乘风破浪、逐梦深蓝,共赴“十五五”发展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