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天云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不由想起当年创作抗日史诗影片《铁血昆仑关》的经历。我不是广西人,却对昆仑关魂牵梦萦。那是我写了《开天辟地》获金鸡奖后,被电影界的前辈注意到了,尤其是广西的制片人陈敦德,他刚与八一厂的翟俊杰等完成了《血战台儿庄》,正忙于写《决战密支那》,特意到上海找我,邀我去南宁编写《铁血昆仑关》,作为抗战的“三部曲”。由此,我爬上了海拔不到千米的山间古道,登顶那片浸透了热血的昆仑关。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昆仑关还没被开发,山上苍松簇簇、雾霭漫漫。我特别感恩八一厂的著名导演杨光远,执导《铁血昆仑关》时,杨导已近七十高龄,患有冠心病、高血压、关节炎等慢性病,但他事事亲力亲为,为拍片,穿着胶衣胶裤下河,在冰冷的水中一站就是十多个小时,不吃不喝,连续拍摄战争场景,指挥军车坦克过残桥。许多现场的年轻人抹着眼泪,跟着他拍半个世纪前发生在昆仑关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铁血大战:或炮火连天,血肉横飞;或泥泞暴雨,刀光剑影;或身绑炸药,冲向铁甲;或面对竹尖长矛……
为夺下昆仑关,中国军队浴血奋战一个多月,面对铁甲、毒气、炮火、烈焰,活生生把日本“钢军”的獠牙拔了下来。昆仑关是民族魂的铁血符号,这座山间的古老关隘,并不雄伟,却永远骄傲地屹立在中华大地上,屹立在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心中。这场大战以后,连罗斯福、丘吉尔和斯大林都纷纷确认“中国是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战场”。在七塘附近被迫击炮击毙的日军将领中村正雄,曾在日记中写道:“自日俄战争以来,我钢军战胜过各式各样的对手,但在昆仑关遭遇的对手,是最强硬的!”
《铁血昆仑关》拍成后,杨振宁院士特意看了此片,并到昆仑关古战场凭吊了先烈。岁月荏苒,沧桑巨变。今天我们向老一辈抗日英烈鞠躬,也向杨光远等老一辈电影人敬礼!
现在,昆仑关丹桂展蕊,红枫如丹,一派金秋盛景。站在昆仑关前,我发自内心地高呼:“和平万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