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埃联合考古萨卡拉项目中埃队员在萨卡拉金字塔下的考古工作现场
中埃联合考古萨卡拉项目中埃队员在萨卡拉金字塔下的考古工作现场
中埃联合考古萨卡拉项目中埃队员在萨卡拉金字塔下的考古工作现场
中埃队员在萨卡拉文物库房开展出土文物数字化扫描工作
中埃联合考古萨卡拉项目中埃队员在萨卡拉金字塔下的考古工作现场
薛 江
当下,中埃联合考古队正在萨卡拉金字塔下共同探索神秘的古埃及文明。本刊特邀中方考古队领队、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薛江撰文,回忆那段在萨卡拉考古的宝贵经历。
——编者
萨卡拉是埃及最古老、历史最悠久的都城孟菲斯的墓区之一,它长约6公里,宽约1.5公里。在萨卡拉发现的最早的王,其名字是纳尔迈,最早的王陵是国王阿哈的马斯塔巴墓。在萨卡拉共发现了15座金字塔,年代从第三王朝持续到第十三王朝,许多现在看起来只是一个小土堆。其中最著名的是第一座金字塔——梯形金字塔,以及最早出现《金字塔铭文》的乌纳斯金字塔。
2024年6月,作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与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联合考古队的中方队长,我与颜海英教授、党杰博士等6人在开罗近郊的萨卡拉工作了一个月,完成了22具刚刚出土的彩绘木棺的扫描和数据采集。这是埃及气候最炎热的时候,除了高温酷暑,还经历了蚊虫、停电等意想不到的困难,但这段工作经历还是给所有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因为我们工作和生活之处是在有四千多年历史的15座金字塔的环绕之中,不仅参与考古工作,也切身体验着金字塔建造者的生活环境。
我们居住的工作站距离考古工地只有几百米,在窗前可看见沙漠中的一个个金字塔。我们工作的库房则在工地上方,旁边就是Userkaf和Teti金字塔,距离第一个金字塔——梯形金字塔也只有一千多米,天气晴好的时候,二十公里外的吉萨三大金字塔清晰可见。
世界上最早的金字塔
梯形金字塔是第三王朝的第二个国王乔赛尔建造的,时间约为公元前2630年。这是埃及历史上第一个金字塔,也是最早大规模使用石材的建筑。可能是由于初次使用新的建筑材料,它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建筑形式上再三踌躇。在建筑过程中有过六次不同的方案:最初它只是一个萨卡拉传统风格的马斯塔巴,后来在此之上又增建一个稍小一些的马斯塔巴,此后又陆续增加了四个,最终建成一个六层马斯塔巴的建筑。这个过程可以从金字塔的东面看得出来。根据传统的说法,梯形金字塔是乔赛尔的大臣伊蒙荷太普设计的。希腊时期的埃及祭司曼尼托说伊蒙荷太普是“开采石材进行建筑的艺术的创造者”。1925至1926年,在梯形金字塔入口处发掘时,发现了一个乔赛尔雕像的底座,上面刻有伊蒙荷太普的名字。这为曼尼托的说法提供了证据。
在梯形金字塔的东南,是乔赛尔庆贺赛德节的地方,原来曾有一个祠堂和亭子,现在看到的是复制品。赛德节是古埃及国王在位30年后举行的一个庆典,标志着他统治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但许多国王都不等到30年就庆贺赛德节。乔赛尔用石材修建这样一个庆典建筑,反映他期望能常常庆贺这个节日,甚至延续到来世。在金字塔的东北角,是一个放有乔赛尔雕像的屋子,通常叫作“替身像之屋”,里面的雕像是作为乔赛尔的化身。古埃及人认为,仅仅把肉身加工成木乃伊还不够,还要有一个石制的替身。正对着乔赛尔雕像的双眼的那面墙上有两个孔,是为了让他能看到后人为他献祭,享受香火。这里的乔赛尔像是仿制品,真品在开罗博物馆。
挑战传统的建筑方式
梯形金字塔的周围环绕着一个石围墙,高10米,南北长544米,东西长277米。整个围墙都使用凹凸状的装饰,这是模仿王宫正面的样子,且每隔一段就有一道门,共14道,其中只有东面最南端的门是真正的入口,其他的13道都是假门。入口处的围墙做了一些修复的工作,看起来更为明显。这种“虚设”的建筑特点体现在整个建筑群中。
伊蒙荷太普的设计发挥了极大的想象力,是对传统建筑方式的极大挑战,他的创新思想也经历了一个实验和探索的过程,比如由于习惯了用泥砖造建筑物,在使用石材时尚存犹疑,所以用的都是小石块;此外,早期使用较轻的建材时形成的一些建筑风格如“虚设”等在使用石材时仍没有改变,一个例子就是上述的凹凸装饰和假门,另一个例子就是入口通道中虚设的木屋顶和门厅中假的石门叶。柱廊中的柱子也都以舌墙和边上的通道相连,这样就形成一个个的凹陷处,而它们的数量刚好是古埃及诺姆的数量,有人猜测在当时每个凹陷处都放着一尊国王的雕像。
从入口进去,就是一个乔赛尔庆祝赛德节的庭院,院子东西两边的墙都是虚设式装饰,东边的墙是以下埃及神庙的样子作装饰,而西墙大部分是以上埃及神庙的样子作装饰。在院子的南边有一个双台基,可能是乔赛尔加冕上、下埃及之王的地方。
在赛德庭院的北边,有两处建筑,一个叫“南屋”,一个叫“北屋”,有学者认为它们分别象征着远古时在上埃及赫里奥波里斯和下埃及布托的神庙,故此得名。这两个建筑前面都有一个庭院,院子的东边都有连接墙壁的柱子,柱头的装饰分别是象征上埃及的莲花和象征下埃及的纸草花。“南屋”和“北屋”的南边各有一个门通往一个十字状的殿堂,里面是放置雕像的。
梯形金字塔的祭庙几乎不在了,它的位置和内部结构都与其他金字塔的祭庙不同,它位于金字塔的北边而不是东边,它的入口处有一道屏风墙,现在还可看到。
葬仪中的咒语和祷文
第五王朝最后一个国王乌纳斯的金字塔在梯形金字塔围墙的西南方向。这个金字塔的墓室墙壁上刻有《金字塔铭文》——一种葬仪中使用的咒语和祷文,目的是保佑国王顺利地通过冥世的种种关卡,获得永生。这不仅是《金字塔铭文》的首次出现,也是古埃及金字塔中第一次出现雕刻和铭文,此前的金字塔里面都没有任何文字和图画的装饰。乌纳斯之后,《金字塔铭文》成了金字塔的标准特征之一。
《金字塔铭文》的主要内容是保佑死去国王的复苏和升天,核心主题是帮助死去的国王升天,为众神所接纳。其中帮助国王升天的手段有通向天空的梯子、斜坡,阳光、风暴、云、熏香,甚至鸟、圣甲虫等动物。空气神是重要的助手。此外就是关于来世的各种知识,如将要遇到的危险,与关卡守卫者及摆渡人如何对话等等通关密语。此外,国王反复化身为神,并得到神的帮助,以进入宇宙循环的方式战胜死亡。如化身为创世神阿图姆,进行很多创世活动。又如国王希望登上太阳神的圣船,取代太阳神坐在圣船中:“拉神啊,这样乌纳斯就可以坐到你的位置上,划过天空。”
同在萨卡拉的夕阳下
古埃及的金字塔是一个建筑群,每个金字塔旁边都有举行仪式的神庙,金字塔工程结束后,建造者居住的城市依然有人居住,负责金字塔的维护和仪式。在节日庆典中,身着白色亚麻布的祭司在神庙中缓缓行进,诵经师吟唱着《金字塔铭文》;绵延的沙漠中,金色的阳光洒向高耸的金字塔,而仅仅一线之隔,就是郁郁葱葱的村落,有高大的棕榈树,茂密的麦田,村中的民众远远眺望着沙漠中列队的祭司。
在时空的这一边,在库房中忙碌工作时,我们也从当地工头那里得知:一年一度的斋月马上要开始了,要停工一周。气温,也在这一天达到了最高,狭小的库房里温度高达42℃。每次搬来一个木棺完成扫描,工人们都习惯性地打扫场地,小小的空间里尘土飞扬,而且因为不通风,灰尘久久不能散去。我们站在门外等待着,看着阳光下舞蹈的尘粒,开玩笑说,三千年前的尘土、木屑,甚至木乃伊渣渣,是想跟我们说些什么吗?为什么一直不肯落地呀?
摄影师中暑了,我们把按摩、清凉油、藿香正气水全部用上,又从库房旁边值班警察的小房子里找来芦荟,总算缓解了他的症状。收工时,每个人都面孔红红的,我们从沙漠小路奔跑下山,因为细细的沙子无缝不入,且极其绵软,每一步都陷得很深,走得越慢越吃力,到平地之后,我们沿着长长的围墙走向工作站,围墙外侧就是一个有上万人的村落,村民中很多人是在萨卡拉这个景区工作的,有守墓人、保安、小商贩,以及考古队的临时民工,我们工作站的厨师,帮我们搬木棺的四个工人都住在这个村。
我们在围墙内侧慢慢走着,忽然,一阵高昂的诵经声传来“安拉,胡阿可巴……”平日喧闹的村子,也瞬间安静了下来。我们回头看向沙漠,夕阳下的金字塔和沙丘,以及回家路上穿长袍的村民,有的骑着小毛驴,有的头顶货物,忽然之间感觉到了远古与现在的叠影。为追求信仰而建造的金字塔,以及今天为维护世界文化遗产而劳作的人们,在萨卡拉的夕阳下,如此协调地构成了一个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