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今两日,香港芭蕾舞团携《最后的歌》与《布兰诗歌》两部脱胎于音乐与文学经典的舞蹈力作登陆上海前滩31演艺中心,并为第二十四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周收官。两部极具创意的舞蹈作品不仅带来了震撼人心的视听盛宴,更藏着跨越地域与时空的创作初心与合作温情。
《布兰诗歌》恢宏叙情感
《布兰诗歌》(见左图,记者 王凯 摄)源自1803年德国修道院出土的中世纪手稿,1935年卡尔·奥尔夫从中选取部分诗稿谱曲,内容涉及财富、爱情、欲望等主题的探讨。港芭艺术总监卫承天别具匠心地将作品主题融入编舞,让贵族少年奥兰多历经性别转变与时光停滞,终其一生追寻爱情。而观众也随着剧中人的舞步从中世纪一路延伸至当下,见证着他漫长的生命和每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昨晚的演出阵容强大,上海音乐学院合唱团成员、上海春天少年合唱团团员、港芭舞者以及香港管弦乐团演奏家近300人共同演绎这部巨制,气势磅礴的艺术之泉流淌在人们的心田。首席舞者叶飞的表现尤为亮眼,她在双人舞中突破传统性别框架,以女性力量托举男舞者,用精准的地面动作与空中转跳,诠释着角色兼具的脆弱与坚韧。
虽然《布兰诗歌》此次的舞台设计与2022年香港首演保持一致,但时隔三年再复排,舞者的表演也随着岁月的沉淀更成熟、更游刃有余。他们带着人生感悟回归角色,不再局限于技术动作的完成,而是更专注于情感的传递。
《最后的歌》细腻绘理想
与《布兰诗歌》里奥尔夫的恢宏乐章形成鲜明反差的是《最后的歌》,巴赫细腻亲切的音乐凸显了演出的情感张力。这部作品由港芭驻团编舞家胡颂威创作,灵感源自王尔德《夜莺与玫瑰》,他表示:“《最后的歌》尝试探讨遥不可及的理想与欲望,以及美的意义。”
打破管弦乐“藏于乐池”的传统,在《最后的歌》中,乐团与舞者同台演出;《布兰诗歌》则因受舞台空间限制,乐团虽然在乐池演奏,却与台上百余名歌者、舞者形成无形的艺术共鸣。上海本地合唱团的表现也让港芭行政总监李艺璇点赞:“上海音乐学院是全国顶尖的音乐学府,他们的声音本身就是上天给的礼物。”
两场演出的成功离不开创作演出团队的付出,彩排时间紧迫,港乐驻团指挥廖国敏与舞者、歌者彼此磨合,确保节奏与情感的精准契合。叶飞为掌握高难度动作反复练习,脚尖落地的时间点紧紧卡着节奏,而托举男舞者更需加强核心力量,她和艺术总监探讨、深究每个动作的刚柔与快慢,以呈现角色的内心挣扎。卫承天说:“希望上海观众能在作品中获得人生启发,感受生命循环的力量。” 本报记者 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