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5日 星期六
让法律盾牌二十四小时在线 中国航天员首次“换乘”天外平安归来 打造自己的大洋钻探科学平台
第3版:要闻 2025-11-15

打造自己的大洋钻探科学平台

“梦想”号总设计师张海彬讲述中国自主创新深海钻探传奇故事

拥有自己的大洋钻探船,曾经是中国科学家的梦想。日前举行的“为国担当 勇为尖兵”先进事迹报告会科技专场上,我国“梦想”号大洋钻探船总设计师张海彬,讲述了中国自主创新深海钻探的传奇故事。这背后有我国大洋钻探船“梦想”号设计者和建造者以“十年”为计时单位的习以为常与默默奉献,有他们为打造中国大洋钻探科学平台的不灭梦想,更有几代造船科研人员为海洋强国建设注入的磅礴动力。

破局之需:不看别人脸色

2024年11月17日,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大洋钻探船“梦想”号在广州南沙正式建成入列。这艘具备11000米深水钻探能力的“深海利器”,总长179.8米、宽32.8米,总吨达33000,续航力可达15000海里,能在全球绝大多数海域航行作业。它搭载了全球面积最大、功能最全、流程最优的船载实验室,标志着我国大洋钻探事业、海洋科学研究及深海资源探索迈入全新阶段,更将助力全球科学家实现探索地球深部的科学梦想。

我国早在1998年就加入国际大洋钻探计划,但当时受限于没有自主装备,“那种要看人脸色的滋味,让我们下定决心:必须造出属于中国自己的大洋钻探船。”

2015年,国家正式启动“梦想”号立项论证工作,并明确了走国内独立自主的研制路线。国内无任何同类船设计建造经验,“我们的目标很明确,既要避开美日的短板,又要实现‘用得起、用得好’,打造一艘综合性能领先的中国船。”

攻坚之路:十年技术突围

“梦想”号的研发真正由零开始。“用得起、过得去、装得多、跑得快、稳得住、钻得深、测得准”,看似简单要求,每一条都是技术难关。其中,仅控制船舶总高这一项挑战,团队就足足攻坚了两年。

“梦想”号出海作业时需要通过深中大桥,水面以上高度被严格限制在76.5米——这个标准对搭载高耸井架的钻探船来说极为苛刻。最初,团队讨论持续了两年仍无定论。船东甚至表示“可以接受作业效率降低,优先满足通航要求”,但船舶设计团队不甘心:“海上作业窗口期转瞬即逝,错过一次可能要再等上一年,甚至更久,我们不能让中国科学家的钻探梦想,卡在‘效率’这道坎上。”转机来自钻井专业一位年轻人的创新想法:“不降低井架,能不能向下拓展空间,把井架下的月池做成下沉式?”这个全球无先例的设计概念让团队看到希望,却也引发争议——船体结构设计师直言,可能破坏船体结构强度。团队开启了数百次仿真模拟试验,无数次论证研讨,用扎实的数据反复推敲结构安全性,最终证明下沉式月池设计完全可行。

这一突破不仅满足了深中大桥的通航要求,更让“梦想”号的作业效率比国际同类船高出40%。而这只是“梦想”号数百项技术突破的缩影:它搭载全球首台兼具油气勘探和岩心钻取功能的液压钻机,实现岩心采集全流程自动化;创新采用30兆瓦闭环环网电站和电池蓄能技术,全船综合能耗降低15%;建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信息系统,可实时汇聚分析2万余个监测点数据。最终,这艘船实现了“钻探能力更强、实验功能更全、智能化水平更高、运营成本更低”的目标,全面超越国际上其他的大洋钻探船。

蓝色征程:凝聚举国之力

“十年时间,我们团队分解出10大类50余项核心关键技术,联合全国150多家参研参建单位协同攻关,绘制了上千套设计图纸,进行了百次以上设备及系统试验,终于实现了‘小吨位、多功能’的突破。”张海彬说,“梦想”号的成功,使我国超深水钻探装备跃升至完全独立自主设计,在国际大洋钻探领域拥有了自主话语权。

张海彬解释,“梦想”号的核心设计理念,正是“小吨位、多功能、模块化”,实现超越日本“地球”号的多功能需求。为应对深海恶劣海况,团队采用数值仿真分析和水池模型试验等技术手段,对船型尺度、水动力性能和结构性能进行数十次迭代优化,确保船舶在16级超强台风中安全生存。如今,“梦想”号已在南海完成验证性试验,成功取出深海岩心样本。它将按计划执行深海能源资源勘查和大洋科学钻探等工作任务,服务全球科学家探索地球奥秘。

本报记者 马亚宁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