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非遗滚灯舞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欣赏
各类传统手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本报讯(记者 杨玉红)昨天,为期一个月的“青春造物场”2025豫园城市非遗季启幕,近百项全国非遗技艺与二十余家中华老字号齐聚百年城厢,让传统文脉在当代焕发新生。
豫园中心广场的非遗主题展陈区,堪称全国非遗技艺的“浓缩图鉴”——松江布艺的细腻、拓印的古朴、壮锦装饰画的绚丽、点翠的华贵、绒花的灵动,各类传统手工艺精品悉数亮相,让人目不暇接。
95后北京姑娘小单的点翠首饰展位前,总能吸引不少游客驻足。作为点翠技艺第三代传承人,她的祖辈曾是梨园行道具工匠,一身手艺代代相传。“点翠曾是宫廷与梨园的专属风雅,国家博物馆的点翠凤冠便是其巅峰之作。”小单介绍,受走红的“点翠凤冠冰箱贴”启发,她三年前组建创业团队,如今已发展至5人规模。为践行环保理念,选用家养孔雀脖颈毛替代传统翠鸟羽毛,其光泽与柔韧性丝毫不减,让古老技艺在坚守中实现创新。
除了静态观赏,每周末的沉浸式手作体验更让非遗“活”了起来。手工艺人化身非遗导师,手把手带领海内外游客体验绒花制作、竹编创作等技艺。“亲手完成一件绒花作品,才明白这项技艺的精妙。”来自法国的游客安娜体验后由衷赞叹。而青年非遗艺术家打造的沉浸式“非遗风物展”,以竹编为韵、银杏寄情,全程贯穿的银杏叶视觉符号,恰是非遗技艺青春绽放的生动写照。
每周推出的特色跨界活动,则让传统与潮流碰撞出别样火花。第一周,豫园联动《雄狮少年》,将醒狮文化、滚灯舞与咏春功夫秀搬进实景,飞檐翘角间重现岭南文化魅力;第二周携手“新乐府”,原生态非遗民俗舞蹈、“神鸟舞”与电子琵琶、民族说唱交融,连续两日献上视听盛宴,游客还能参与打歌舞教学深度互动。
作为上海核心文商旅地标,大豫园文化片区以本次非遗季为契机,在国际化都市中心搭建起传统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文化交流平台,通过青春化表达与场景化营造,构建可感知、可触摸、可沉浸的“中国非遗体验场”,让非遗从遥不可及的“文化遗产”,转变为可参与、可消费的城市生活内容,也探索传统技艺在当代社会传承发展的新路径,为全国非遗活化提供了兼具文化深度与市场活力的“豫园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