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15日 星期六
核雕蝶影藏雅趣 石湾陶艺·鲁班 霜染秋实  文玩藏“柿”意 莲间童趣  玉藏吉祥
第16版:民间收藏 2025-11-15

莲间童趣 玉藏吉祥

宋代白玉持莲童子

元代青玉持莲童子

清代青白玉持莲童子

◆ 李笙清

童子持莲(亦称童子持荷)因承载多重美好寓意,成为我国古代玉器、陶瓷、木雕等艺术品中常见的经典纹饰。其形象多样,或手持荷叶,或怀抱荷花,或紧握莲蓬,分别寄托着和和美美、吉祥如意、多子多福的祈愿。武汉博物馆馆藏的三件宋、元、清时期持莲童子玉雕,以灵动造型与精湛工艺,生动诠释了这一题材的艺术魅力。

宋代白玉持莲童子高6.2厘米,玉质白中泛青,温润细腻。匠人以整块玉料圆雕而成,辅以浅浮雕与阴刻线雕工艺,将童子刻画得栩栩如生。童子身着长袍,腰间束带,脚蹬布鞋,双髻盘发,面容饱满,浓眉大眼带笑,尽显天真烂漫。他左臂扛荷叶,飘动的衣摆似暗示刚从水塘采摘归来,满溢童稚气息。服饰上的阴刻“米”纹与自然褶皱注入动感,夸张设计的粗大荷梗与硕大荷叶则巧妙突出主题。器物背面的双孔使其兼具文房摆件与随身佩饰的功能,五官精巧、雕工细腻的特质,展现了宋代儿童题材玉雕的高超技艺。

元代青玉持莲童子高4.3厘米,玉色青中泛黄,通体圆雕并局部采用镂雕工艺。童子跪立面向左侧,憨态可掬,双手紧握的荷叶微微卷曲,仿佛因日晒而略显枯萎,细节极具生活气息。这件玉雕比例协调、玉质温润、抛光柔和,延续了吉祥寓意的同时,展现出鲜明的元代风格。与宋代精细雕琢不同,元代工匠多用重刀刻画眉眼口鼻,线条粗重洒脱、不拘小节,形成独有的写意韵味,这也是元代传世持莲童子玉器的典型特征。

清代青白玉持莲童子高3.8厘米,玉色青中泛白,抛光后更显温润。匠人融合圆雕、浅浮雕与线刻工艺,将童子刻画得形神兼备。他眉眼弯弯、面带笑意,左脚在前、右腿后抬的姿态,搭配长裤上的褶皱纹饰,生动展现出欢快行走的模样。童子双手握持莲蓬梗,长柄呈“L”形弯曲,顶端莲蓬紧贴脑后,仿佛急于回家分享,画面感十足。

莲荷自古文化内涵丰富,“出淤泥而不染”的特质使其成为洁白清廉的象征,“莲生贵子”“连中三元”“一路连科”等组合意象,更让其成为传统装饰艺术的常用题材。自东汉佛教传入后,莲花作为圣洁之物深入各艺术领域,莲瓣纹长期盛行。人物纹饰早在新石器时代彩陶上便已出现,宋代进入成熟阶段,儿童题材因充满生活气息广受喜爱;元明清时期,此类纹饰更趋丰富,洋溢着时代特色。

童子持荷纹饰最早见于唐代,两宋时期大量涌现,与当时七夕民俗“摩睺罗”密切相关。据南宋典籍记载,七夕时民间小儿女常身着荷叶服饰、手持荷叶模仿“摩睺罗”。“摩睺罗”本为佛教梵语,后演变为送子神祇,民间多制作其形象的玩偶售卖。这种玩偶材质各异,相关习俗在宋人笔记中多有记述,成为童子持莲题材盛行的重要原因。

从宋代的精工细腻到元代的粗重写意,再到清代的形神兼备,这三件持莲童子玉雕不仅是不同时代工艺水平的缩影,更承载着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成为跨越千年的文化瑰宝。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