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2日 星期六
上海市文联走过非凡75年 从美术馆幕后  到脱口秀舞台
第10版:文体新闻 2025-11-21
十五家协会、三十二家团体会员、超两万名个人会员

上海市文联走过非凡75年

昨天,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成立75周年座谈会在文艺会堂举行,上海文艺人以“团结、创造、新征程”为名义,喜气洋洋地相聚在一起,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为更好地再出发积蓄能量。

上海像磁石

“回忆上世纪50年代,在1951年至1956年期间,我曾三次随家人到上海,到上海来演出,第一次亲身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独特的文艺氛围。20多年以后,从1983年到1984年,我曾两次到上海来演出,并且与上海京剧院开展合作。这次经历让我感受到了上海观众对京剧艺术一如既往地支持,同时也认识到上海京剧院严谨、敬业的台风和院风。这座城市像一颗巨大的磁石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才俊,也塑造了它独特而迷人的文化品格——开放、包容、创新、求精。”回望过去,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说作为上海文艺战线的一名老兵,他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而在廖昌永的记忆里,1988年,怀揣着对音乐的热爱,他从四川一个小乡村来到艺术气息浓厚的上海。“那对于我个人而言这不仅是地理迁徙,更是艺术生命的启智与启航。在上海音乐学院,我有幸遇见了恩师男高音歌唱家罗魏教授与原中国音协、上海音协副主席周小燕教授。他们不仅传授我歌唱技艺,更常常教导我,‘永远铭记自己是中国人,要为祖国工作,为人民歌唱’‘要当中外文化交流互鉴的桥梁和使者’,这些教诲,至今仍是我艺术人生的精神坐标。”

文联是阶梯

廖昌永说,如果说先贤教诲是专业成长的基石,那么文联、音协搭建的广阔平台,是他从课堂走向舞台、从上海走向世界的关键阶梯。“1993年春天,当时我还是上海音乐学院本科生,首次登上‘上海之春’的舞台。我满心忐忑,是上海文联、上海音协给予的信任与关爱,让我鼓起勇气扛起重任。这不仅是我艺术生涯的重要节点,更让我与‘上海之春’结下跨越三十余年的深厚情缘。如今作为它的组织者与参与者,我深感荣幸与自豪。”

舞蹈演员吴虎生也说,上海文联搭建的各类平台,不仅助推了几乎所有本土原创作品的问世,也滋养了一代代舞者的成长。“我荣幸地获得了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主角奖、上海文艺家荣誉奖。在‘新人新作’‘华东专业舞蹈展演’和‘长三角专业舞蹈展演’的舞台上,更多新生代舞者与创作者正崭露头角。可以说,文联与舞协,见证并有力促成了演员从‘新人’到‘名角’、作品从‘新作’到‘经典’的蜕变。”

未来更可期

上海市文联在团结中创造,在创造中前进,走过了非凡的75年。历届“上海之春”诞生了《红旗颂》等经典,孵化了《梁祝》《中国,我可爱的母亲》等精品,推出了芭蕾舞剧《白毛女》、民族舞剧《小刀会》等佳作,更锻炼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中青年艺术家。创办于1989年的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今年已是第33届,成为引领国内、蜚声国际的重要戏曲奖项之一。

75年来,上海市文联队伍不断壮大,事业持续发展,已拥有15家协会、32家团体会员、22669名个人会员,并且广泛联系文艺工作者、爱好者,积极为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文化大都市群策群力,贡献智慧和力量。“在新时代新征程中,我们将加强探索创新,延伸工作手臂,把‘做人的工作’做实做细、做广做深,真正做到文艺工作者在哪里,文联的联络和服务的工作就要做到哪里;城乡基层人民群众迫切需要哪些高品质的艺术产品,我们优质的文艺志愿服务就直达到哪里。”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夏煜静说。

未来,上海市文联要继续发扬上海的城市精神和城市品格,以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讴歌真善美,滋养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提升上海文化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本报记者 孙佳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