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2日 星期六
交叉路口红绿灯缺失 开裂步道启动维修更新 电动自行车充电  屡次遭遇“拔插头”
第7版:帮侬忙 2025-11-21

电动自行车充电 屡次遭遇“拔插头”

存安全隐患,或造成充电设备线路过载、损坏,甚至引发火灾

充电收费记录

智慧充电桩

闵行区上海康城小区的多位业主向“新民帮侬忙”反映,刚给电动自行车充上电,插头竟然被人拔下,有的业主甚至在一个月内有过三次这样的遭遇。记者调查了解到,类似情形或将面临安全问题和法律风险。

怀疑有人“故意为之”

业主刘先生告诉记者,康城小区有着“上海最大社区”之称。整个小区分为4期,总占地面积超1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0万平方米左右,居民楼超过100幢,常住人口9万余人。据不完全统计,位于小区地下一层的非机动车车库有40多个。“住在这么大的社区里,电瓶车是最好的代步工具,给车子充电就非常重要。”但让刘先生颇为心烦的是,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和10月10日,他两次将电动自行车停放在地下非机动车停车库内,随即连上充电桩给车辆充电。谁知,当他下楼取车时,却发现异样。查看订单后,他一下子傻眼了:充电的时间明显过短,两次都没有充过半小时。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在排除机器故障后,他不免怀疑是否是人为操作,将插头强行拔下。

没想到,同样的一幕很快再次上演。据刘先生回忆,10月26日晚上6时25分左右,当他像往常一样将电动自行车停入车位充电后没过多久,订单便“戛然而止”。刘先生连忙冲到车库,发现插头已从自己的车上拔出,电线耷拉在一旁。订单显示:上海康城三期瀑布湾道31号楼地库1号机器#4号插座,时长14分钟,收费0.04元。

记者前往实地查看。沿小区“瀑布湾道31号楼地库”拾级而下,步入位于小区地下一层的非机动车停车库。放眼看去,数十辆非机动车停放有序,“智能充电桩”被安装在一处角落里。走近观察,这台机器自带数字显示屏,共有10个充电位,可通过“扫码”和“投币”两种方式支付充电费。刘先生指出,为防止业主误操作,机器上还写有“插上充电器并记住插座编号”的温馨提示。打开手机扫描机器上的二维码后,迅速弹出名为“享充充电”的小程序,界面上显示处于“空闲”和“充电中”状态的10个充电位。

刘先生坦言,实际操作过程中,如果迅速将插头拔下,系统并不会马上断电,可以给其他车辆继续供电。因此他怀疑,是否有人“故意为之”,说白了就是“蹭电”。还有一种可能性:会不会有人认为刘先生占了自己的“固定充电位”,而“拔插头”了呢?不过,记者从其他业主处了解到,康城小区内的非机动车停车位并无“固定位”一说,业主们都是“随到随停”。

刘先生的遭遇并非个案,业主黄先生是一名外卖骑手,他表示也“中过招”。黄先生在小区3期的另一处地下车库内充电时,发现电并未充满,只充了不到半小时,订单就“断”了,甚至还险些耽误他的日常工作。

车库没有监控探头

记者与管理该片区的康城小区3期物业取得联系。一名值班工作人员坦言,此前确实多次收到过来自业主关于“拔插头”的投诉。“不只是‘瀑布湾道’,其他停车库里也发生过这样的事。”该工作人员透露,非机动车停车库内暂时没有安装监控探头。“现阶段也没有太好的办法。不过,我们已经将情况上报,后续会商量着怎么去解决。”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电动自行车在充电过程中被人强行拔下插头后,存在着极大安全隐患。若因此行为造成充电设备线路过载、损坏,甚至引发火灾等严重后果,当事人可能面临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记者在现场发现,“智能充电桩”的机身没有显示运营方的联系方式,线上“问题解答”只罗列出8条给定的“常见问题”,其中并没有明确指出系统是否有“断电保护措施”,以及如何才算是“规范操作”。“新民帮侬忙”记者点开“问题反馈”界面后留言,截至发稿,仍未得到任何回复。

今年10月24日,工信部官网发文,公开征求对《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安全技术规范》强制性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的意见。该征求意见稿规定了电动自行车充电桩应具有短路、过流、过压、欠压、空载、充满断开、最长充电时间、超温等保护措施,并给出了具体的要求与检测方法。

资料显示,针对非机动车充电桩较为标准的一套“操作规范”是:通过扫码支付系统,确认结束充电、费用结算后再拔插头;使用机器前,应检查设备状态,确认充电线路无破损。对此,上海康城小区业主们呼吁,广大业主应当采取正确的方式操作机器,切莫为图省事“硬拔”插头。同时,小区物业也应当尽快补上监控漏洞,为业主筑牢“安全屏障”。对此,“新民帮侬忙”将继续关注。

本报记者 徐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