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万斌
房静远
周俭
孙宝德
张文军
李国强
陈勇
今天,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新增选院士名单,上海新增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4名中国工程院院士。
院士制度是党和国家为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导向,凝聚优秀人才服务国家设立的一项重要制度。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工作于4月25日启动,2025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了73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7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工程院共选举产生71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上海新增的中国科学院院士
让手性药物和香料合成屡有突破
张万斌
61岁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讲席教授、上海市手性药物分子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张万斌长期从事不对称催化基础与应用研究,解决了多项长期困扰学术界和产业界的重要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难题,在国际高水平期刊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贝达喹啉、青蒿素、布立西坦、薄荷醇、香芹酮和系列檀香等手性药物和香料工业化合成的关键技术突破,多项成果获得工业化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相关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多年来,如何高效、低成本人工合成青蒿素,是世界各地科学家争相破解却进展甚微的难题。张万斌教授领衔科研团队研发出常规化学合成方法,实现了青蒿素高效人工合成,使青蒿素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成为现实。
他深耕教学一线,担任有机化学教研室主任和上海市有机化学精品课程负责人,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本报记者 易蓉
开辟菌群与癌症关联性全新领域
房静远
64岁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他曾执掌仁济医院消化科十多年,在他的任期内,仁济医院消化科发展成为我国消化病学高地,也开创了中国消化病学上的多个第一。他在国内开创了关于肠道微生物组和癌症相关性研究的先河,为消化道肿瘤预防开辟了全新的领域。
房静远的团队是中国最早系统性研究消化道肿瘤和胃肠微生态(特别是肠道微生态)之间关联性的团队之一。在结直肠癌发生和防治中的肠道微生态研究领域,房静远团队同样取得了诸多突破:发现具核梭杆菌通过诱导癌细胞自噬导致结直肠癌的辅助化疗耐药和预后不良;诠释了肠道细菌可以与宿主形成免疫—微生物代谢轴,影响宿主尿素循环代谢途径……而在菌群与胃癌研究方面,房静远团队率先证明了粪便中星座链球菌和咽峡炎链球菌可预警胃癌的发生。
房静远每周坚持临床工作。每周的两次门诊,从早上7点半开始,往往要到午后才结束。此外,他坚持每周一次查房,还开展一些胃镜诊治。每周有四五个半天都是在临床工作中度过的。
本报记者 郜阳
致力于制定最有效肝癌防控策略
周俭
58岁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随着中国肝癌防治进入新阶段,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院长周俭始终走在前沿。面对疾病谱变化,周俭积极参与实施与更新在樊嘉院士牵头下持续完善的“中国肝癌诊疗规范/指南”。“我们最近特别强调肥胖和脂肪肝问题。国家卫健委提倡‘体重管理’,肥胖和脂肪肝对多种癌症影响巨大,肝癌也不例外。”周俭表示。
在临床一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每年完成超过7000例肝胆肿瘤手术。周俭说:“如今中山医院肝胆外科在国际医学领域已经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肝胆肿瘤的高生存率来自早筛优势、精湛手术技术、定期随访和多学科诊疗模式。周俭也在全国范围授课、带教,推动诊治经验广泛传播。
作为《柳叶刀》肝癌委员会联合主席,周俭致力于整合东西方经验,制定最有效的肝癌防控策略。“我们的目标是到2050年全球肝癌发病率下降2%,而在已经出现下降趋势的国家,要努力实现5%的下降。”未来十年,他期待乙肝功能性治愈药物取得突破。
本报记者 郜阳
上海新增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解决金属材料凝固技术瓶颈问题
孙宝德
62岁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上海市先进高温材料及其精密成形重点实验室主任孙宝德,长期从事金属材料与凝固技术研究。
他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发展数据驱动建模与外场强化金属材料凝固原理与技术,构建高温合金大型复杂薄壁铸件缺陷控制理论,创制高温合金反重力精铸装备,提出铝合金微细化新机制,发明铝合金导线材料组织调控技术,创新外场强化铝熔体纯净化原理和技术,解决了铸造缺陷、组织粗大和纯净度低等制约金属材料性能的瓶颈问题。
孙宝德的研究成果为航空航天重大装备研制、特高压输电重大工程、集成电路和芯片制造等提供了关键金属材料。
孙宝德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和省部级一等奖3项、以第二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和省部级一等奖2项,获第十五届光华工程科技奖;发表SCI论文3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0余件(含国际专利20余件)。
本报记者 易蓉
构建广电媒体网络自主技术体系
张文军
62岁
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图像通信与网络工程研究所所长、未来媒体网络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张文军长期从事图像编码与通信、媒体网络融合、宽带无线传输、视听电子系统芯片设计等领域技术研究。他参加了数字电视研发的全过程,时刻琢磨着要做出比别人更先进的东西。
30年来他致力于构建我国电视广播与媒体网络领域自主技术体系,率团队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科研与工程任务,取得系统性创新成果:主持研制国内首套高清电视广播原型系统,参与制定数字电视广播国家标准和媒体网络国际标准,推动实现数字电视核心接收芯片的国产化替代能力,发明媒体网络标准必要专利并赢得国际技术话语权,为我国电视广播和媒体网络技术体系的建立和产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张文军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和上海市科技功臣奖等荣誉;发表SCI论文199篇,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74件,美国、日本和韩国专利54件。
本报记者 易蓉
攻克钢结构抗震抗火的科技难关
李国强
62岁
同济大学
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有一支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它的领军人物就是著名钢结构抗震抗火专家李国强教授。李国强和团队成员长期专注于高层钢结构、钢结构抗震、钢结构抗火和结构抗爆方向的研究,执着坚守、矢志创新,不断攻克一个个科技难关。
李国强率先在国内开展了系统的钢结构防火研究,创建了我国钢结构抗火安全评估理论与防火设计方法,在国内外率先解决了钢结构防火涂料性能定量评定的问题,主持编制多部国家、行业、地方标准,解决传统钢结构设计方法不考虑实际火灾升温、结构受力水平、构件截面特性影响的重大不足,以及在安全性、经济性方面的问题,引领了我国钢结构防火技术的创新发展。
平时能起承载作用,地震发生时能消耗地震的能量,从而达到减震的目的——这是李国强团队研究出的双功能钢支撑、钢板墙和钢连梁。团队领衔完成的这些具有“消能+承载”双功能的金属关键构件及其高性能减震结构成果。
本报记者 张炯强
实现我国喷气支线客机从无到有
陈勇
58岁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工程总师陈勇长期从事飞机总体气动和航电系统设计研究,现任C909飞机系列总设计师,实现国产喷气支线客机首次迈入商业化运营和产业化发展阶段,为国产喷气支线客机技术发展和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研制我国首款喷气支线客机,实现了我国喷气支线客机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攻克喷气支线客机安全性设计和验证关键技术,主持建立了喷气支线客机适航验证技术体系,确保了我国喷气支线客机安全顺畅运营;主持C909持续改进和系列化发展,探索了喷气支线客机全生命周期的技术体系,推动了我国支线客机具备与国际同类飞机竞争能力,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与国家奖不重复的省部级一等奖3项。曾获国家五一劳动奖章,首批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018年度科技创新人物、“冯如”航空科技精英、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奖章、首届国家卓越工程师、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等称号。
本报记者 叶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