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27日 星期四
大咖进校园讲“法律小课” 20载“化学反应”打造医工交叉“最强引擎” 最好的榜样 父女同校成同学
第4版:科教卫新闻 2025-11-26
从育人模式到科研和成果转化,上海交大与原二医大“强强合并”结出硕果

20载“化学反应”打造医工交叉“最强引擎”

4个顶尖学科,两个一流学科,临床医学稳居全国第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立项数连续16年领跑全国医学院校;两院院士增至19人,国家级人才达380人次;近五年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超20.5亿元;13家附属医院拥有111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今年是上海交通大学与原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牵手”的第20年,昨日,“强强合并20周年”新闻通气会上发布了一系列数据和案例,这场合并激发出从“物理叠加”到“化学融合”的高等教育改革生态,在面向健康中国命题的育人、科研和成果转化等方面硕果累累。

培养模式“跨界交响”

在读博士胡佳腾曾是一个“没科研基础、临床经验一般”的学生,却在导师刘晓兵的引领下,站上手术台,直面“人体内不定时炸弹”——面对主动脉瘤分支动脉重建这一临床微创手术禁区,他牵头成立了青年科技创新工作室,与来自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精密仪器等专业的同学组队,开发出“主动脉瘤激光原位开窗精准定位系统”,显著提升手术精准度和安全性。

“单一学科培养模式已难以满足解决医学前沿领域复杂问题的要求,而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强强联合,可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契机。”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院长夏强院士也有切身体会。他的第一位医工交叉博士生向雪琳有化学化工专业背景,夏强与上海交大樊春海院士合作,为她量身定制跨学科研究课题。“这样培养起来的医生,未来临床的交叉研究已经成为一种自然。”

上海交大党委常委、副校长、医学院院长范先群院士介绍,合并二十年来育人成效显著,本科招生从710人增至1045人,研究生从670人增至2300人,增设一批国家亟需的新兴医学专业,率先推出“医+X”和“X+医”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构建卓越医学创新人才培养体系,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4项,青年学生在“挑战杯”“互联网+”等大赛中屡获金奖。

从实验室到手术台

在仁济医院肝脏外科的成长轨迹中,医工交叉的“化学反应”清晰可见。夏强带领团队从13张床位起步,依托两校搭建的“移植+X”学科交叉平台,现已发展成全球最大儿童肝移植中心。同时,心内科联合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构建“AI+心血管影像/代谢”筛查平台,转化金额超4000万元;骨科联合材料、药学院研发抗感染骨科材料,形成“临床—研发—转化”闭环;泌尿科联合医疗机器人研究院开发经输尿管介入机器人,填补国产空白,牵头国家重大仪器项目研制自动化液体活检平台……

以临床需求驱动的医工交叉,已成为医学原始创新的关键路径。交大医学院国家级项目经费20年间增长18倍;5个学科进入全球前1‰;13家附属医院形成的协作网络,将优质医疗资源辐射全国。

医工交叉带来的成果转化,也是两校合并后最具活力的创新增长极。上海交大科研院院长周永丰介绍,自上海交大医工交叉研究基金设立以来,累计投入经费约6.74亿元,立项超过2000项,为1900余名医学院及附属医院科研人员提供“第一桶金”。

北京术锐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上海交大机动学院徐凯教授相继三次获得该基金支持。团队深耕单孔手术机器人关键核心技术,成功实现全链条技术突破,已在全国多地超过70家三甲医院进行了临床应用。今年术锐刚刚捐赠1300万元支持学校深化医工交叉。

“交医模式”交出亮眼成绩单,“化学反应”仍在继续。今年,医工交叉“MD+PhD”双博士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启动实施,上海交大医学院也迁入浦东新校区。上海交大党委书记杨振斌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整合学校、学院以及附属医院资源,与国际医学园区相关机构、企业联动,打造医学人才及自主创新高地。

本报记者 易蓉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