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
书讯 文化的真谛
第95版:读书 2019-11-04

文化的真谛

要英

《褪色的大西洋灯带》朱国顺著文汇出版社2019年9月

如果新民周刊是魔都文化一个流动的女神,那么,“新民一周”就是她的桂冠!

撰稿|要 英

这是笔者今年生日收到的最高贵的礼物——上海长江韬奋奖获得者朱国顺先生的大作《褪色的大西洋灯带》。细细品读、重读,激活了很多往事的风帆。

一九九二年,借着总设计师、敬爱的小平同志南方谈话的东风,笔者从煤都大同投入魔都上海的怀抱。那时,我正在复旦大学中文系师从博士导师、著名的鲁迅研究权威吴中杰教授。恩师,很担心我排遣不了举目无亲的孤独感,就建议我勤读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新民晚报》。于是,常看到朱国顺先生关于改革开放和发展前沿的报道;其间往往还有画龙点睛的评论文笔,让人有茅塞顿开的感觉。

我一度还以为“朱国顺”,应该是一位居住或出身于复旦大学区域国顺路上的朱家子弟;因为,我老家那些有名望的家庭往往是这么起名的。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我就有了家;就住在国顺路。本世纪初的时候,我所在小区里的家家户户都自费订阅《新民晚报》以及《新民周刊》;小区收发室就成了阅读心得交流场。

二00五年,我在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为留学生们开设“新民周刊导读课”,以促进这些源源不断投入中国怀抱的域外年青人——了解一个无限广阔的中国!一个可以以梦为马的崭新国度。从此,我也就和《新民周刊》结下了不解之缘。我几乎了解周刊所有板块结构,直到十年之后突然发现周刊的风格变了!

复旦大学光华楼课堂的热烈讨论中,观察力敏锐的海外青年才俊们也很快发现了这种剧变。他们将之概括为:主题结构即封面报道宏大叙事如画龙,主笔精髓即卷首语“新民一周”力透纸背如点睛!我自然和年青人们一样都是理解力特强的热爱周刊的读者,我们知道改版是媒体生命活力的源泉。于我而言,每周得以看到熟悉的朱国顺的大名和他凝练的文风,尤其感到亲切。重要的是,朱国顺的“新民一周”也被留学生们称之为最好的随笔。之所以为最好,是因为文章的篇幅最适合他们在一周之内弄懂消化并产生共鸣。又因为持续性,使得学习和讨论都可成为习惯。

同时,“新民一周”是最鲜活的中国梦和世界梦互通互连的纽带。朱国顺履历丰富、像梁启超一样“笔端常带感情”;同时,他对国际视野下的中国所作出的迅捷反应,从信息上和评价上都具有东方的理性和独到的品位。他的文章,敏锐捕捉视角、深入浅出论道以及对历史典故、中外佳话的信手拈来,则是留学生们从手机中、从网络中解放出来的北斗星。不少韩国籍学生告诉我:这是了解中国的活教材。更多的复旦留学生希望新民一周的佳作有个汇集,如今梦想已成真。

留学生们的梦想在延续、在衍生。如他们认为与“褪色的大西洋灯带”相对应和作为反方辩友的是——“一带一路的红飘带”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东方绿舟”。一些留学生们认为是憧憬未来的朱国顺经典之作,往往被翻译成其母国文字而传回其国内。如《世界最美的高铁》一文就激发了留学生们的梦想。

还有一篇广泛流传的朱国顺文章,就是《教育的真谛不是补课》!留学生们居然引申开来:文化的真谛不是背书。他们的共识是要了解和理解中国,不是死读书、背古籍,而是通过“新民一周”去感悟中国的精髓和光明的未来。由此,我也认为:如果新民周刊是魔都文化一个流动的女神,那么,新民一周就是她的桂冠!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