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
全球科学家与新冠病毒“过招”
第44版:世界战疫 2020-03-09

全球科学家与新冠病毒“过招”

陈冰

2020年2月27日,在以色列谢莫纳镇,米盖尔-加利利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研究所工作。以色列说一种新冠病毒疫苗有望3个月内开始临床试验。

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应对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危机,考验着人类的集体智慧和勇气。而当危机降临时,理性才是我们的正确态度,科学是我们的强大武器,合作是我们的不二选择。正如世卫组织向全球发出的呼吁:我们需要事实,不需要恐慌;我们需要科学,不需要谎言;我们需要团结,不需要污名。

记者|陈 冰

全球拉响新冠肺炎警报,这是一场人类与病毒的较量。目前的数据表明,2019新型冠状病毒的病死率在1%左右,这一数据介于1957年大流感(病死率0.6%)和1918年大流感(病死率2%)之间,说明它比典型的季节性流感要严重好几倍。

新冠肺炎传播力很强。平均一个感染者会传染两到三个人,形成指数级增长。另有确切证据表明,它可以通过轻症甚至无症状的患者传播。这意味着新冠肺炎将比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非典型性肺炎(SARS)更难控制,因为MERS和SARS只通过已经出现症状的患者传播,且传播力低很多。事实上,新冠肺炎在短短四分之一的时间内就已经造成了十倍于SARS的确诊病例。

为了迎战全人类共同的敌人,各国际组织、各国政府以及相关机构正携起手来,在科研攻关、临床治疗、抗病毒药物及疫苗研发等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战“疫”。

研发简便易行的确诊工具

引发此次疫情的是一种此前未知的冠状病毒群体新成员,这对科研人员快速认识和检测这种病毒提出挑战。中国作为全球抗“疫”最前线,科研人员仅用几天时间就分离出了新冠病毒、对基因组测序并与世卫组织和其他国家共享。

与此同时,世卫组织先后向中国派出专家组与中国同行并肩作战,并采取协调行动,启动多家实验室,加紧建立全球检测网络,以增强全球诊断能力,改善对疾病传播的监测和追踪;动员国际卫生力量,加快科研和创新工作等。

实际上,各国专家一致认为摸清新冠肺炎疫情的“底数”,是遏制疫情进一步发展、确认疫情“拐点”的基础,检测试剂的精确性则是摸清“底数”的关键。

2月14日,钟南山院士领导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对外宣布,联合研发出新冠病毒 IgM 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有望在15 分钟内完成病毒检测,并已经完成实验室和临床的初步评价。就在同一天,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葛均波院士团队宣布联合研制出同样技术的 lgM 抗体和 lgG 抗体检测试剂。联用两种试剂可以在 10 分钟内判断病人是否感染过新冠病毒,并区分早期或中晚期感染。

与核酸检测相比,采样简单、检测效率高是抗体检测最突出的特点。

目前的核酸检测最常用的采样方式为咽拭子,采样部位在患者上呼吸道。但新冠病毒主要感染部位其实是在下呼吸道及肺部,进行咽拭子采上呼吸道样本时可能导致检出结果出现假阴性。与核酸检测需要咽拭子采样不同,抗体检测的采样操作更加简单。只需要采集患者0.5 毫升血液(20~50 微升血清)的指尖血,就可以完成检测,这样就可以实现床旁检测或入室检测。

多位专家的观点相当一致:抗体检测用于疾病的初筛,确保“不漏”;而核酸检测用于病原学的鉴别诊断,确保“不错”。

除了用于筛查外,葛均波院士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抗体检测还有助于减少患者隔离消耗的人力和物力,“最大的作用是可以解放一批被隔离的疑似病例和大量密切接触者。如果结果阴性,就说明患者不处于病毒感染的早期和中晚期,可以极大地缩短回到正常生活的时间”。

2月24日,被誉为“世界最知名病毒猎手”的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感染与免疫中心主任、传染病学专家利普金教授(Walter Ian Lipkin)宣布,团队成功研制出准确率大为提升的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他和其他几位知名科学家还证明,新冠病毒是来自大自然,而非实验室人工制造的产物。

利普金教授团队通过特殊的荧光染色扩增PCR,使试剂灵敏度提高数倍。另外还使用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血清芯片,用来确定最具特异性的肽段来做ELISA,不仅准确便宜有效还操作方便。这两个技术都有助于诊断提高灵敏度和准确度。利普金已携带针对新冠病毒研制的核酸检测试剂来到中国,将对新旧核酸检测试剂进行人体测试,他对提高准确性“谨慎乐观”。

利普金教授认为,人类与病毒的较量会一直持续下去。在人口流动加剧的今天,需要更紧密的国际合作和更高效的应急反应机制。他倡导建立基于区块链的传染病信息云,能够更及时地分享全球信息和做出预警。

找出最优支持性治疗方案

抗病毒药物研发往往需要漫长的周期,目前尚无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特效药。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指出,当下必须竭尽全力使用现有“武器”来对抗这一病毒,同时为长期斗争做准备。目前对确诊患者主要采取的是支持性治疗,当务之急是找出最优支持性治疗方案。

在药物研发方面,目前针对新冠肺炎的候选药物都是之前用于其他疾病的药物,科研人员正尝试改进这些药物以加快用于临床试验。其中,美国雅培制药公司的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洛匹那韦和利托那韦复方制剂克力芝、美国吉利德科技公司研制的瑞德西韦两种药物已进入临床试验。

有一点略微让人担忧的情况是,在中国,一拥而上了200多项新冠病毒肺炎临床试验,太多没有太大希望的其他研究挤兑了试验资源,导致一些临床试验的 “样本量明显不够,可能因把握度不足而难以获得预期结论”。为此,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西安科研机构的多位卫生统计学与流行病学专家,对当下的新冠病毒肺炎的临床试验提出了批评和建议。

专家们分析指出,以目前注册的治疗性临床试验139项计算,假如每项要求800例患者参与,总的参与病人需要10万以上。全国现存确诊的病人也不到5万人,根本就不够用。

正是因为不少药物纷纷加入临床试验,有可能导致真正有希望的药物因为缺乏足够的病例而难以达到期望的效果。在2月24日晚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冠状病毒病联合专家考察组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中,世卫组织代表布鲁斯·艾尔沃德(Bruce Aylward)博士指出,曹彬领衔开展的瑞德西韦的临床研究就遭遇了病人招募不到的巨大挑战。“这一段争取来的宝贵时间要用好,尽管我们列出了很长的研究清单,但也强调研究项目应该有轻重缓急,以便快速地掌握知识以进一步阻断病毒传播,进一步降低重症率及病死率。我们认为瑞德西韦可能有预期效力。我见到曹彬研究员说现在招募病人变难了,不仅是因为病例减少了,而且同时还在开展其他试验研究,而这些并未见得有多么大的希望。所以我们需要开始优先那些可能帮助我们更快挽救生命的研究项目。这不是中国独有的问题,也是全球的问题。”

布鲁斯·艾尔沃德还强调,“我们认为,目前只有一种药可能真正有效,这就是瑞德西韦”。

“人民的希望”是网友对瑞德西韦英文名 Remdesivir 的谐音,也表达了民众对此药的期待。瑞德西韦临床试验由中日友好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牵头,在武汉金银潭医院等多家医院中进行,拟入组761例患者,其中包括,轻、中症组患者 308 例,重症组患者 453 例。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方法展开。目前公开的数据显示,共有 168 例重症病人和17 例轻症病人正在进行瑞德西韦的临床试验。瑞德西韦要到4月27日才能公布临床试验的结果。蜂拥而上的其它临床试验是否会对瑞德西韦的临床试验的结果造成影响,尚未可知。

2月25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宣布,已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UNMC)开展一项用以评估抗病毒药物瑞德西韦治疗新冠肺炎安全性有效性的随机、双盲、多中心对照临床试验(NCT04280705)。这是美国首个关于治疗COVID-19的临床试验,第一名参与试验的患者是从日本“钻石公主”号邮轮上撤离回国的美国人,该研究已经开始在美国和世界其他50多个地区招募患者。NIH表示,受试者必须为核酸检测呈阳性且肺部已出现感染,核酸检测呈阳性但症状轻微或无症状者则不满足条件。

我们期待中美两国的临床试验能够让“人民的希望”真正带给人民希望!

筛选投入临床试验疫苗

目前,多国研究人员已投入对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的研发。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下属国家过敏症和传染病研究所所长安东尼·福奇近日透露,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与生物技术公司莫德纳共同开发的新冠疫苗有望在两个半月内进入一期临床试验阶段。

流行病防范创新联盟(CEPI)已经在准备将八种具有前景的候选疫苗投入临床试验。如果这些疫苗中的一个或多个在动物模型中被证明安全有效,它们最早在六月便可以进入大规模临床试验。利用已经通过安全性测试的化合物库和新的筛选技术(包括机器学习),科学家们可以在几周内筛选出可用于大规模临床试验的抗病毒药物,从而加快药物研发的进程。

专家强调,疫苗研发也存在不确定性,有效的疫苗可能在疫情结束后才出现。英国帝国理工学院医学院教授罗宾·沙托克认为,全力投入研发前提下,新疫苗最快可能要今年年底或明年年初才能完成研发,并在全球使用。

世卫组织首席科学家斯瓦米纳坦则表示,虽然已存在几种候选疫苗,但距离广泛使用可能还需要12到18个月的时间,现在科研人员需要讨论如何在候选疫苗中筛选出优先投入临床试验的疫苗。

纵观人类历史,与疫情斗争是生存常态。科学合作,守望相助,让人类不断探索认知边界,超越国家、种族和文化界限,共同面对未知疫情的挑战。1980年,世卫组织宣布在全球范围内消灭天花这一古老传染病,而各国政府在国际社会协调下大规模接种天花疫苗的行动,是这次胜利的关键;几年前,埃博拉病毒肆虐非洲多国,致死数以万计。面对这种致死率最高可达90%的病毒,各国医护人员疾驰前线救治危患,多国政府响应动员提供援助,中、美、俄等国相继研制出埃博拉疫苗,使人类看到控制这一病毒的希望。

只要地球上还有病原微生物,传染病永远有可能出现。全球化时代,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应对传染病等突发公共卫生危机,考验着人类的集体智慧和勇气。而当危机降临时,理性才是我们的正确态度,科学是我们的强大武器,合作是我们的不二选择。正如世卫组织向全球发出的呼吁:我们需要事实,不需要恐慌;我们需要科学,不需要谎言;我们需要团结,不需要污名。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