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建川博物馆:跨越坎坷,记录伟大
第36版:博物民间 2020-08-24

建川博物馆:跨越坎坷,记录伟大

王煜

建川博物馆收藏的各种门牌。

樊建川(左下)在汶川地震灾区收集物品。

对建川博物馆的未来,樊建川充满信心。

建川博物馆的“沧桑巨变” 馆像一个巨大的时光隧道,让人置身1978-2018 这40 年间的时间长河。

记者|王 煜

“为了和平,收藏战争;为了未来,收藏教训;为了安宁,收藏灾难;为了传承,收藏民俗”——这样鲜明的主题,不仅铭刻在建川博物馆的墙上,也体现在它的风格和细节中。中国规模最大的民间博物馆,以独特的眼光,记录着当下这个伟大的时代。

国之伤痕警醒后人

2008 年5 月12 日,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的团队立即出发将救援物资运进灾区,同时马上开始将地震的相关物品收集运出。“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我为什么要在救灾最紧要的时刻就这么快收集物品,但我很清楚,如果不快点收集,很多东西过一阵之后就再也看不到了。”樊建川说。

当时,建川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几乎把灾区能带回来的东西都带回来了,小到一支笔一本书,大到救灾使用的冲锋舟、卡车、挖掘机,甚至包括许多废墟中的瓦砾、钢筋、车辆残骸。樊建川说:“有人问我:这些砖块泥土你也搬回来做什么?我说,这一切就构成了那场地震最真切的记录。”

走进“5·12-6·12 震撼日记馆”,迎面而来的是“汶川地震形势图”,构成地图上的山脉的,是来自地震现场废墟里的钢筋,而这些钢筋还出现在了展馆的一些门框里组成护栏。展区里的瓦砾,都是真真切切的地震实物。

国家领导人在灾区用过的扩音器、解放军战士进入灾区之前喝壮行酒的酒碗碎片、在拍摄婚纱照时遇难的新娘的婚纱……这些有迹可循的故事,都已经记录在了展品旁边的文字里。而《新民周刊》记者看到,观众脚下的长条玻璃展柜里还封存着许多废墟里的杂物。来自北川的一组物品里,被砸坏的笔记本电脑上放着一封信,信封上的收件地址和收件人字迹已经模糊不清,只能大致看出是寄往某所大学的。它的主人是谁,有着怎样的故事,或许已经不可考。但可以确定的是,每一件物品背后一定曾联系着一个鲜活的生命。

这些有温度的藏品,都是建川博物馆团队一点一点收集来的。他们在灾区的墙上收集抗震标语,看到贴了两张一样内容的就撕下一张,不知内情的群众以为他们是在破坏抗震宣传,向救灾部队举报。部队官兵了解情况后,马上帮着一起撕:“确实,这些标语以后就被风吹雨淋看不到了,留下来的意义更大。”

樊建川不仅决定建汶川地震纪念馆,还决定在地震发生之后的一个月就开馆。展馆以地震后一个月“日记”的形式组织,哪一天的物品到了就马上布展。一个月之后的6 月12 日,展馆如期开放。

建川博物馆的特别之处,还在于它还收藏了一件汶川地震中的活物:“猪坚强”。这头在地震中被埋36 天后依然幸存的猪在建川博物馆已经待了十二年,尽管已经老得无法独立站起来,但目前仍坚强地活着。连樊建川自己都说:我也没想到它能坚持这么久。

建川博物馆收藏的汶川地震实物之多,带给人们的震撼之深,几无其他博物馆可以比拟。对此,樊建川向《新民周刊》记者表示:民间博物馆所做的,是对公立博物馆的补白,是为了共同完整地记录下历史。

他所希望的,是真切地警示后人。他说,四川从1933 年至2008 年,75 年的时间里发生了4 次7 级以上的大地震,但遗憾的是没有一座记录大地震的博物馆。这个馆建起来,希望人们可以吸取教训,科学防灾。

他同时说,在这次大地震中,灾区人民艰苦卓绝的抗震救灾和重建家园的精神、人民子弟兵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特殊战争中的献身精神、社会各界在这场灾难面前所表现出的无私大爱精神,这些值得铭记的历史,也在博物馆里传承给后代。

留存历史的“敲钟人”

樊建川曾任职过宜宾市常务副市长。后来,他下海从商。1999 年,当樊建川打算建博物馆的时候,他手里拥有写字楼、加油站、商铺等价值二三十亿元的资产。朋友们得知消息后纷纷觉得他疯了。“四川有两千家房地产开发商,少我一个没关系,但博物馆还不多。我想做一个留存历史、唤醒记忆的敲钟人。”这是樊建川当时的回复。

于是,他把全部身家用于兴建博物馆,从“富翁” 成了“负翁”。2017 年夏天在重庆的一个地铁站里,有人拍到一个老人赤裸着双脚靠坐在地铁通道的柱子上,他将戴着的眼镜推到了头顶,胸前还挂着一个老旧的布袋,身上穿的是一件再也普通不过的衬衫,身旁放着两瓶饮料,眼睛紧紧盯着手机。这看上去完全像是个普通的流浪汉,但那个人就是樊建川!

有了樊建川这个“敲钟人”,以历史的教训和挫折启示后人,成为建川博物馆聚落的显著特色。在这个占地500 亩、建筑面积10 余万平方米的聚落,已经建起了抗战、民俗、红色年代、抗震救灾为主题的32 座场馆。博物馆共有藏品一千余万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4000 余件。它是目前国内资本投入最多、建设规模和展览面积最大、收藏内容最丰富的民间博物馆。

2020 年新冠疫情暴发以来,有不少人士呼吁就此建立抗疫博物馆。最早在网络上发出呼吁并引起关注的人,是国家博物馆前副馆长陈履生。2 月14 日,他在个人微信公众号上说:“有必要建立一座国家级的‘中国防疫博物馆’来记载从SARS 到新冠肺炎的历史。‘防疫博物馆’是警钟,是记忆,是缅怀,是悼念,更是一座历史的纪念碑。”

2020 年4 月10 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焦雅辉接受媒体采访,提到未来疫情结束后,“将有方舱医院被作为博物馆保留下来,供大家参观及记住这段历史”。这是官方层面关于建立“防疫博物馆” 最为明确的一次表述。

2020 年3 月18 日,国家文物局印发了《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代表性见证物征集和保存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进行文物征集的单位包括“各地省级博物馆、湖北省地市级以上博物馆”,但尚未提及新建“防疫博物馆”。在此之前的2 月24 日,建川博物馆就在官网发布了征集防控新冠疫情见证物的公告。

对于是否建立一座民间的“抗疫博物馆”,目前樊建川还没有明确的对外表示。但他在做的另一件事,进度肉眼可见:2020 年8 月,成都大邑县安仁镇的建川博物馆聚落大门,一栋新的展馆正在紧锣密鼓地修建中。旁边护墙上的宣传画明确地写着:正在修建的是建川博物馆综合楼,即将开办的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纪念展。展览的暂定主题,也充满了建川特色:“苦难与辉煌”。

“大馆奴” 眼里的小康

建川博物馆的“沧桑巨变” 馆像一个巨大的时光隧道,让人置身1978-2018 这40 年间的时间长河。令人感叹的是,这条长河中,你随时可以采撷几粒砂石,来标记自己的位置:展览既有每年的国家主题大事,更有专门的百姓生活展示。在一个还原20 世纪90 年代中国居民家庭生活的场景里,家庭里的男主人在玩的“小霸王” 游戏机,观众竟然真的是可以操作的。拿起手柄,玩上一盘“超级玛丽”“魂斗罗”,仿佛穿越回过去。细细品来,中国人民追求小康的奋进之路清晰可见。

什么是小康?既可以从展馆里得到切身的感受,也可以从博物馆所在地找到答案。

建川博物馆自2005 年8 月15 日对外开放以来,累计接待观众超过2000 万人次。博物馆的建成和开放有效带动和推进了安仁镇古街、公馆庄园、农业园区的开发利用,使安仁镇成为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热点,成为了国内目前唯一的“中国博物馆小镇” 和全国首批“中国特色小镇”,为当地城乡统筹、产镇融合做出了积极贡献。2018 年,安仁镇文创文博集聚区共接待游客超过658 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19 亿元;建川博物馆在其中关键作用不可或缺。

明年,大邑县还将开通从高铁站到建川博物馆的空铁线路,一个经济发展在成都所属区县中排名不靠前的县城可以率先做这样的尝试,可见博物馆带给当地经济社会的活力。

樊建川告诉《新民周刊》记者:“其实很简单,你看看我们博物馆的许多一线的工作人员,他们以前都是这附近的居民,现在天天开着车上下班,这不是最明显的小康吗?”

“建100座博物馆”是樊建川的目标,因此他自称“大馆奴”。2018 年,建川博物馆的第一个分馆在重庆九龙坡区落成。在几十个防空洞里,他建起了8 个博物馆,一个新的博物馆聚落就此诞生。

他的目标,也通过输出自己的建馆理念来实现。在安仁的建川博物馆聚落里,“为您多快好省地建设博物馆” 的广告牌十分醒目,它提示人们,建川博物馆已经先后完成了海南文昌文化园、青岛市青岛山一战遗址公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纪念馆、陕西扶眉战役纪念园、云南松山大战纪念园、宜宾李庄古镇旅游、绵阳中国两弹城等数十个项目的策划、规划设计和陈列布展工作,除了这些,甚至还可以提供对讲解、安保的培训。

最近,樊建川公布了一些他的具体想法。他说:“几十年了,我想给我生活过的这个时代,一年建一个馆。你没看错,就是一年建一个博物馆。留住曾经的大事、小事、课本、玩具、服饰、家什、影像、档案、诗词、歌曲、票证、账本、口号、标语、一切激情风云、一切人间烟火……为此,我拼命拾捡了一千余万件历史‘破烂’,几乎耗尽了自己的一生。”

在他看来,按照年份系列建馆存史,这才是他最想建的一座大型博物馆。

已经63 岁的他,畅想着至少能够建七十多座年份馆,当然越多越好。他向《新民周刊》记者表示:“我们能做成目前这些事,是因为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风云际会的伟大时代。”他说:用更多的博物馆来铭记这样的时代,会好看的,因为这是我们每一位国人的鲜活记忆。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