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疾控实验室,如何“一锤定音”?
第21版:上海抗疫“秘籍” 2021-03-22

疾控实验室,如何“一锤定音”?

应琛

2020 年1 月27 日,经上海市疾控复核,宝山区等疾控中心具备新冠核酸检测能力,成为首批可以直接出具检测报告的区级实验室之一,大大提高了检测效率。

2020 年2 月7 日,病原所科研人员通力协作,仅用两天成功分离到4 株新冠病毒毒株,为后续病原谱、传染谱、疫苗研制、快速检测试剂开发等领域研究活动提供助推剂。

正在穿戴防护装备的实验室工作人员。

上海市疾控中心接收样本的窗口。

从2003 年非典、2005 年禽流感、2009 年甲型H1N1 流感、2013 年H7N9 禽流感等,到如今的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多次在与突发传染病疫情的交锋中取得胜利,说起防疫事业,张曦对团队取得的成绩既低调谦虚,又自豪自信。

记者|应 琛

早上8 点,又一批需要检测的样本送到上海市疾控中心,已经按照三级防护标准穿戴好防护装备的病原所应急检测队员们,开始了新一天的紧张工作。这里,是上海市疾控中心病原生物检定所实验室。

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实验室每天仍然坚持24 小时应急检测值班。自去年上海出现首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以来,疾控中心实验室的晚上就一直是灯火通明。“应急检测采取的是组长负责制,每班组长全面安排好人员、检测的流程、负责检测质量和生物安全。紧急的样本往往都是晚上送来,因此晚班的检测任务量丝毫不亚于白天,通宵工作是经常的。有的实验室工作人员生物钟已经颠倒,到了晚上反而睡不着了。” 病原所所长张曦告诉记者。为了保证质量,检测人员对可疑结果样本经常还要反复进行复核。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生物检定所长期承担传染病监测和应急检测工作,实验室虽然不是直接在救治患者的前线,但却是与新冠病毒正面交锋的战场。

“第一例” 背后的两天两夜

因为新冠疫情,过去颇具神秘感的疾控实验室被很多人第一次认识。

时间倒回至2020 年1 月20 日。当晚,国家卫生健康委确认了上海市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确诊病例。这样的结果,对于张曦和实验室团队来说,虽不愿看到,但也早有准备。

2019 年12 月底,武汉出现不明原因肺炎的消息开始在社会上散播时,敏锐的上海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就已经开始着手一系列准备——梳理和准备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应急试剂,拟定可能需要开展的工作计划,部署具体环节做好随时迎接应急指令下达的准备。

事后可以看到,提前准备是非常必要的。2020 年1 月7 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武汉首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此时,距离新春假期虽然只有两周时间,但病例的公布吹响了全国抗疫的战斗号角。

中疾控针对新发传染病开展相关培训后,上海市疾控中心马上启动了市区两级疾控全部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了从病原学,技检测技术,到个人防护和生物安全要求等各个方面。” 张曦告诉记者。

与此同时,上海市疾控中心的实验室团队密切跟踪疫情发展,实验室进入作战状态:对人,重申应急值守制度,节假日期间坚守应急检测岗位,调整值班人员组合,加强力量配备;对物,盘点和配置各种必需物资,包括试剂耗材、仪器设备、个人防护用品和消毒用品。硬件齐备了,更重要的是“软件”也得跟上:团队边做边摸索,对几次送来的应急筛查样本,细致分析实验数据,谨慎研判实验结果,建立高效快速准确的实验室检测方案……

2020 年1 月16 日,实验室灯火通明。通过反复验证,实验室确认一个患者样本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呈现弱阳性——这很可能成为上海首例疑似病例。团队毫无迟疑,立即向中心领导上报了结果。公众看到的这个重大信息背后,是紧张的两天两夜。面对来势汹汹的新病毒,实验室慎之又慎。当时全国还未有稳定可靠的核酸检测试剂,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的2019 年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核酸阳性样本还需要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序列比对高度同源才能作为疑似病例上报中国疾控中心,首例疑似病例更是需要中国疾控中心复核才能公布。

得益于上海市卫健委“三年公共卫生行动计划” 建立的二代测序平台,团队立即开展测序工作。经过整整两天两夜的测序和生信分析,并将样本上送到中疾控中心,终于完成了首例标本复核所需要的所有工作。

在焦灼中,实验室等到了中疾控的回复: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送检的1 例疑似2019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呼吸道标本3 份,经对送检标本进行核酸复核检测,结果均为2019 新型冠状病毒阳性。

至此,上海首例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诊断顺利完成。

“随着疫情发展,病例增多,要求区级疾控全部投入抗疫工作中。” 张曦介绍,小年夜,上海市疾控中心又做了一次加强培训,对相关技术提出进一步要求,“我们要求各区的首例核酸阳性样本必须先送到市疾控进行复核确认”。

正是基于上海快速建立的市区两级疾控的实验室检测网络,对及时检测快速处置,控制本地新冠疫情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区疾控的应急检测,做到了关口前移,使辖区可以更快判定新冠肺炎确诊病例。” 张曦表示。

不允许犯错的岗位

“高效、快速、准确” 是采访中张曦反复强调的三个词。从控制本土疫情到“内防反弹,外防输入”,再到各项重大活动的保障,张曦坦言,实验室的工作压力很大,时时考验着每个人的耐心和毅力。

实验室检测的过程容不得一点疏漏和偏差:样本送到实验室,专业人员首先要对外包装进行消毒,取出样本仔细核对,一一编号;接下来样本分装,取样对病毒进行灭活;然后抽提核酸,开展新冠病毒靶基因的核酸检测;最后分析结果和出具报告……为抓紧时间,每个步骤都要做到无缝对接。对可疑结果的样本,为保证质量,技术人员会对标本反复检测确认,保证结果的准确。

“检测量最多的时候,一天达到两三千份样本。”张曦介绍,“实验室收到的标本种类有鼻拭子、咽拭子、鼻咽拭子、痰液、支气管灌洗液、血液、粪便、尿液等,每一种标本的前期准备都各不相同,每个病例也都有好几份样本,经常对可疑结果还要进行多次检测,所以检测的工作量其实都是翻倍的。我们最快可以做到40 分钟出结果。”

在和病毒的零距离接触中,别说是夜以继日的检验人员,检测设备都有不堪重负的时候。张曦告诉记者,疫情最严重的阶段,实验室里多个仪器发生故障和报警,核酸抽提仪工作中停机、核酸扩增仪不能启动、高压消毒锅坏了2 台,紫外灯换了3 次,冷冻标签打印机也出现了故障。好在疾控中心通过紧急调配和应急采购,问题都得到了解决,保证了检测工作的开展。

据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检测受到患者病程发展以及样本采集和保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每一个样本都是一道待解的难题,需要排除各种干扰,才能找到准确答案,而检测质量的控制很重要,要保证“不遗漏任何一例病例,也不出现任何一例假阳性”。

张曦表示,在检测过程中,弱阳性、单靶标的情况常常发生,影响因素多样,这种情况下检测人员会用多种方法去复核检测结果,又或者重新采样等,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

实验室检测工作不仅复杂繁琐且存在风险,每一份样品都可能是传染源,但工作人员深知,每一份标本背后都是一颗焦灼的心,必须对每一份标本的结果负责。

一次又一次迎接挑战

2020 年11 月,进入秋冬后新冠病毒似乎变得活跃起来。仅11 月13 至15 日,三天里就有8 个地方在冷链环境中检出新冠病毒,一时间,“物传人” 成了大众关注的焦点。

11 月23 日这天,上海公布9 日本地确诊病例的溯源结果,发现和从北美返回的一个航空集装器有关。11 月28 日,上海市疾控中心首次披露了本轮疫情流调的破案始末。

这次零星散发疫情中感染者王某某到底是怎样感染病毒的?这个谜团急需解开。上海市区两级疾控组成流调溯源攻关小组,但大家都明白,这个病例溯源难度很大。

通过追踪,流调小组发现两个确诊病例曾共同清理过一个航空集装器。此集装器曾经在北美的物流公司放置一段时间,符合传播特征,从流行病学角度锁定传染源。

最后,实验室检测验证了这个设定,一锤定音。“我们开展了全基因组测序、分型和溯源。从病原学上证实了其同源性,与北美流行株高度相似。” 张曦说,实验室的结果让证据链更为清晰明确,“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都证实了这是一起相关联的病例,而不是多点散发病例”。

中国疾控中心评价本次流行病学调查“是一场经典的流行病学溯源调查”,给接下来的上海的新冠防控指明了方向。

实验室在过往多次疫情中立下赫赫战功。2013 年春天,上海出现10 例不明原因的重症肺炎,4 例死亡,“非典” 等30多种呼吸道疾病被一一排除,就是查不出病原。网络上各种猜测风传,眼看着这种不知名的传染病就要引发社会恐慌。上海市疾控中心实验室不分昼夜进行缜密的检测、研究,在最短时间内对早期发现真正的“元凶”——新型的H7N9 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做出了重要贡献。上海市疾控中心随即开展了活禽市场的调研,通过大量样本的检测,最终发现并锁定了活禽市场是该病毒的主要来源。

从2003 年非典、2005 年禽流感、2009 年甲型H1N1 流感,到如今的新冠肺炎疫情,虽然多次参与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的防控,但说起防疫事业,张曦强调“检测检定技术能力的提升与新病原和变异之间就像是一场赛跑,及时筛查出病原就能早一步对症下药,为病人赢得生机,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尽管已经参加过传染病、食源性疾病等各种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置和重大活动公共卫生安全保障,但张曦表示,“病原检定技术发展快、要求高,要做到一锤定音必须持续不断地学习和开展科学研究。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敌人’究竟是谁,又在哪里。所以,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只有做足了充分的准备,才能应对突发的情况”。

传染病病原体的检测只是疾控实验室工作的一部分,上海市疾控中心通过认证可检测的领域覆盖20个领域,共计1700项。

多年来,张曦和她的团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严峻的考验。接下来的五年,上海市疾控中心实验室能力将得到升级。

几个月前,位于虹桥商务区,总建筑面积超11 万平方米的上海市疾控中心新建项目已经开工。张曦透露,新的实验室规划将对标国际国内先进实验室,届时功能布局也将得到极大提升。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