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上世纪的那场“绿色觉醒”
第77版:专栏/假装专家 2021-03-22

上世纪的那场“绿色觉醒”

沈彬

为什么1981 年国家对种树这么重视呢?

沈 彬

专栏作家

Columnist

假装专家,低空观察

一场久违的风沙,光顾了北方。大都市里天昏地暗,一切笼罩在诡异的黄色光晕之下。有人说:风沙让北京一秒钟回到北宋画风。有人说:这是打了时间虫洞,回到了2009 年:《阿凡达》还在上演,风沙还在吹。有人对着漫天黄沙喊出了“爷青回”。

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沙,像极了在街角上偶遇的前女友,各种五味杂陈到嘴边,却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了。

3 月12 日植树节那天,“欠树” 的事上了热搜,有网友无意间看到了一条“规定”:“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每人每年都要种几棵树,比如三至五棵,包栽包活。”网友发出“我欠树” 的感叹。这个话题,其实比北方的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沙更加“回忆杀”。

细想起来,过去几十年,中国人改善环境的努力是一条感天动地的历史叙述线。

“每年要种三五棵树” 其实不是法律的规定,只是1981 年全国人大会议通过的《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凡是条件具备的地方,年满十一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除老弱病残者外,因地制宜,每人每年义务植树三至五棵,或者完成相应劳动量的育苗、管护和其他绿化任务。”

那么,为什么1981 年国家对种树这么重视呢?因为当时中国森林被滥伐、生态危机十分严重。1971 年至1978 年,北京平均每年的大风日数和扬沙日数,分别为36 天和20 天(作为比照,早在2010 年,北京已经连续4 年没有扬沙天气了,今年这次来自邻国)。1977 年8 月,联合国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召开的世界沙漠化会议,把北京划入沙漠化威胁的范围之内。

在这种危机感之下,新华社在1979 年3 月3 日刊发了著名的新闻稿《风沙紧逼北京城》,轰动一时,整个国家特别是首都北京陷入前所未有的生态危机感中。值得一说的是,新闻的原标题是《风沙逼近北京城》,穆青同志亲自改为《风沙紧逼北京城》,一个“紧” 字透出了风沙即将攻陷北京的危机感,也是那一代新闻工作者的勇气和担当。姜昆和李文华当年还创作了相声《严重警告》,主旨也是说,如果中国人继续乱砍滥伐,不注意保持水土、涵养森林的话,那么,在北京和平里的家就可能是“沙子里” 了。

上世纪80 年代的那场“绿色觉醒”,让中国人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成为一代人环保意识的启蒙。所以,之后就有“每年要种树”的制度“遗产”。

这个规定的初衷是好的,不过很现实的问题就是,树种在哪里?你得有地种树啊,别人的地也不兴你种啊!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小学生的“迷惑大赏” 行为是,如何完成一年一度的种树任务。当时的上海已经是寸土寸金,要找出一大片空地来种树显然不可能。植树节前后,各个班级抓耳挠腮地在学校的边边角落——花坛的四角,沙坑边上,插上几株小树苗,浇上水,就算完成任务。但是过不了几天,要么树死了,要么学校硬化道路把树给拔了,或者索性建了房子。

不过话说回来,目前中国的人造林树木已经稳居全球第一,这可都是真真实实的树。种树靠的是什么?靠的是明晰产权、林权保护,打通商业模式,以及基于互联网的“云种树”。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