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8日 星期六
体育荣光照耀上海
第21版:封面报道 2021-08-16

体育荣光照耀上海

王煜

庄泳 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 · 女子100米自由泳

杨文意 1992年西班牙巴塞罗那 · 女子50米自由泳1

火亮 2008年中国北京 · 男子双人10米跳台

刘子歌 2008年中国北京 · 女子200米蝶泳

邹市明 2008年中国北京 · 拳击男子48公斤级 2012年英国伦敦 · 拳击男子49公斤级

徐莉佳 2012年英国伦敦 · 女子单人艇激光雷迪尔级

钟天使 2016年巴西里约 · 自行车场地女子团体竞速赛 2020年日本东京 · 自行车场地女子团体竞速赛

乐靖宜 1996年美国亚特兰大 · 女子100米自由泳

陶璐娜 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 · 女子10米气手枪

王励勤 2000年澳大利亚悉尼 · 乒乓球男子双打 2008年中国北京 · 乒乓球男子团体

刘翔 2004年希腊雅典 · 男子110米栏

吴敏霞 2004年希腊雅典 · 女子双人3米跳板 2008年中国北京 · 女子双人3米跳板 2012年英国伦敦 · 女子单人3米跳板 2012年英国伦敦 · 女子双人3米跳板 2016年巴西里约 · 女子双人3米跳板

许昕 2016年巴西里约 · 乒乓球男子团体 2020年日本东京 · 乒乓球男子团体

姜冉馨 2020年日本东京 · 10米气手枪混合团体

陈芋汐 2020年日本东京 · 女子双人10米跳台

张灵 2020年日本东京 · 赛艇女子四人双桨

陈云霞 2020年日本东京 · 赛艇女子四人双桨

2021年7月27日,张家齐、陈芋汐勇夺2020东京奥运会跳水女子双人10米台冠军。

蹦床运动员高磊。

看沉鱼落“雁”,赏良“辰” 美景,黄雪辰、孙文雁获得2020东京奥运会花样游泳双人银牌。

范忆琳参加2020东京奥运会高低杠比赛。

徐寅生在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内教许昕打球。

2009年全运会上,王励勤搭档许昕勇夺乒乓球男子双打金牌。

上海运动员刘鑫(左一)、郭崎琪(右二)参加2020东京奥运会艺术体操比赛。

自近代体育传入,上海就成为体育精神的汇集地、发展处与创新场。这种精神延绵不绝、历久弥新,正引领着申城迈向全球著名体育城市。

记者|王 煜一座伟大的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必然拥有与之相随的伟大体育精神。自近代体育传入,上海就成为体育精神的汇集地、发展处与创新场。

在本届奥运会上,以精彩表现征服世人的上海小将与老将,在时代接力中,完美地诠释了上海体育的精神内核:青春的意义是拼搏,城市的底色是奋斗。

当饱含这种精神的人与城市相遇,就不断塑造出一个又一个传奇。这种精神延绵不绝、历久弥新,正引领着申城迈向全球著名体育城市。

体育精神代代相传

2021年7月27日,陈芋汐与队友以绝对优势获得东京奥运会女子双人10米跳台金牌;几天后,她又拿下女子单人10米跳台银牌。5年前,当时只有10岁的这名上海小囡在电视机前见证了她的大师姐吴敏霞在里约奥运会创造了前无古人的辉煌成就。那时她在采访镜头前的声音稚嫩而坚决:“我要向吴敏霞姐姐学习,认真训练,争取出好成绩!” 她甚至还说:“我肯定是第二个吴敏霞!”

陈芋汐以奥运夺金的实际行动向实现自己的豪言迈出了第一步。而在她登上最高领奖台时,同样有一批她的师弟师妹们在上海为她欢呼,深受鼓舞。其中,就包括她就读的上海市光启小学的孩子。火亮、吴敏霞、陈芋汐三位跳水奥运冠军,都从这里走出。

光启小学以“体教融合” 的办学宗旨而闻名,跳水正是该校重点培养项目。学校与徐汇区体育局紧密合作,大量徐汇区跳水队的年轻运动员前往这里就读。一个又一个跳水冠军从这里走向赛场,为上海和中国斩获无数荣誉。

每天上午上课,下午训练四小时,课余时间还时常补课,没有一个孩子觉得练跳水不苦的。但如果要问:“这么苦,是不是不练了?”光启小学的孩子们又没有一个答应的,都还是坚持着。

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光启小学邀请吴敏霞、火亮两位奥运冠军回到母校庆祝夺冠,这极大地鞭策和鼓励了跳水项目在学校的积极开展,也直接影响了后来的陈芋汐。

陈芋汐小学五年级时在一篇题为《无挑战,不青春》的周记中写到:“吴敏霞姐姐优雅的跳水姿势吸引着我,然而让我记忆深刻的却是训练时全身上下都绑满了绷带,这是梦想的代价,他们都是我身边的榜样。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也将成为其他人的榜样……”

令人赞叹的是,在光启小学慧眼识得陈芋汐的“伯乐”、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夺得跳水世界冠军的上海运动员史美琴,同样是吴敏霞的老师。史美琴一路陪伴陈芋汐长大,被小姑娘亲切地称为“外婆”,而她的“敏霞姐姐” 更是一有机会就给她传授各种跳水的经验秘诀。史美琴和吴敏霞经常一同出现在陈芋汐比赛的观众席,为她加油打气、见证她的一步步成长。上海培养出的“跳水冠军” 三代同堂,成为体育界的一道美丽风景线。

光启小学的“体教融合” 实践并不仅限于跳水。从2009年开始,徐汇区每年会有15至20个小运动员到光启小学就读。小学二年级之后学校会进行一次分流:大约70%的学生退役,剩下继续体育训练的学生将在跳水、游泳、体操和蹦床几个项目中进行选择。选择基于每个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尽可能地为他们创造进一步发展的机会。

“体教融合” 之路对于光启小学而言也并非一帆风顺,最初也有学校老师不理解,觉得“体育生” 会影响班级成绩。但是渐渐地,“体育生”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光启小学校长曹庆明说:“他们身上展现出的体育精神,对师生都是一种激励。”

陈芋汐又是很好的代表。她的小学班主任傅琦回忆说:小姑娘在校学习时非常刻苦,上午完成文化课程,下午参加训练。课后的预复习,她都坚持训练后认真完成;其他队员都睡了,她仍然挑灯夜读。

体育精神在学校里届届传承的优秀代表,还有上海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学校和杨泰学校、上大附中共建的合作模式实行22年来,建立了将文化学习和乒乓训练相结合的“一条龙” 文化学习培养输送体系。这里不仅培养出了乒乓球奥运冠军许昕,也向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知名学府输送了多名优秀学子。

同跳水一样,上海的乒乓球也有顶尖运动员的“四代同堂”:20世纪60年代的世界乒坛,李富荣、徐寅生和张燮林三个“火枪手” 谱写了叱咤世界乒坛的传奇,并先后执掌中国乒乓球帅印,带领中国男女队披荆斩棘,一步步登上世界乒坛巅峰。许昕的恩师曹燕华是邓亚萍之前的“乒坛一姐”,她在国家队的初露头角,是乒坛“智多星” 徐寅生力排众议得以促成的。后来,徐寅生在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手把手教许昕打球的那一刻,成为经典瞬间。

而许昕的师兄王励勤,曾两度夺得乒乓球奥运冠军,多次获得世界冠军。2009年,王励勤和许昕一起夺得全运会乒乓球男双冠军;2016年,时任上海乒羽中心主任的王励勤又在里约奥运会见证许昕和队友们一起夺得乒乓球男团冠军;2017年,王励勤带领许昕等队员时隔52年再夺全运会乒乓球男团冠军。

如今,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中国乒乓球协会副主席王励勤仍在为中国乒乓球事业的发展接续奋斗。

上海自行车运动同样有沈金康、邬伟培、钟天使的三代师徒传承;上海培养的射击奥运冠军陶璐娜退役后担任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自行车击剑运动中心党总支书记,对钟天使的成长一路呵护关心。本届奥运会上突破极限创造历史的“亚洲飞人”苏炳添,有着来自上海的“飞人” 刘翔一直的支持和鼓励。苏炳添说:“翔哥不仅是我的偶像,也是我的幸运之星!”

家庭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上海的不少运动名将出身于体育世家,从小就沉浸在体育精神的熏陶中,心中热爱体育的种子得以早早萌芽成长。人们熟知的“中国高度” 姚明,就出身上海的篮球世家。父母都是篮球健将,这为他未来的辉煌成就打下了关键的坚实基础。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陈芋汐的祖父陈新熙曾是上海著名体操运动员,父亲陈健是徐汇区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体操高级教练,母亲董春华是上海市体育学院体教训练学院体操教研室副教授。在这样一个标准的体操世家里成长,陈芋汐也自然而然最早接触和练习的是体操。小时候,陈芋汐跟着父亲去上班,就把体操房当作乐园。后来她转练跳水,也离不开最初练体操打下的底子。

蹦床“难度王” 高磊也有类似的经历。他的父亲高伟峰原是一名上海的体操技巧运动员,因此他自然地将儿子送上了体操训练场。“当时也没想太多,就是希望儿子能够通过运动强身健体。”高磊6岁时,就跟着父亲练起来了。练了一段时间后,父亲发现高磊的力量不足,如果要把体操的6个项目全部拿下会比较吃力,于是把他送到好友那里改练蹦床。

不过,10岁那年,母亲对高磊继续走运动道路产生了质疑。“妈妈心疼我,觉得当运动员容易受伤,不如还是去读书走普通的路。” 高磊说。作为运动道路的领路人,父亲当然希望儿子能够坚持下去,但他没有多去做妻子的工作,而是和她商量把决定权交给高磊自己。

在半年的时间里,高磊最终还是觉得喜欢蹦床。看到儿子的心意,母亲也不再反对,开始和丈夫一起全力支持他。

高磊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获得铜牌后,父亲在视频通话里跟他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你很棒!”决赛前怕影响高磊备战,父亲没有与他联系,但高磊在出征时与父亲沟通过,表达了希望在里约表现自己最好的状态。“我觉得他做到了,在我心里他已经是冠军”。

“其他蹦床运动员的黄金时期一般在18-22岁,而我是在22-25岁。” 在“大器晚成” 的他心中,最该感谢的是父亲。父亲领他上路,让他有选择蹦床的机会。2011年,高磊的腰伤很重,但还是想拼命挺住训练。这时父亲找到他,让他先缓一缓,把身体保住了,才有接下来拼搏的根本。高磊说,他非常感谢父亲在自己最低谷的时候的教诲,如果不是父亲的关怀,他不可能走到今天。

在东京奥运会之前,高磊已经成为夺得蹦床世锦赛个人“四连冠” 的世界第一人。遗憾的是,临赛前不久的旧伤复发严重地影响了他的状态,他打了封闭忍痛出战,终究未能进入本届奥运会的决赛。尽管如此,人们仍然看到了体育精神在这位29岁老将身上的闪耀。

拼搏奋斗永无止境

今年31岁的上海选手黄雪辰已经是奥运会的“四朝元老”,无论从年龄、获得的荣誉和技术实力而言,她都是国家女子花样游泳队的“老大姐”。东京奥运会上,她和队友一起,继上届奥运会之后,再夺花样游泳双人银牌;并获得花样游泳集体银牌。

在这个奥运周期,她经历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痛苦。

2016年里约奥运会之后,黄雪辰生育了孩子,一度退役。但是,她后来决定复出,为的是服务国家、向世界第一继续挑战。

“我们国家的花样游泳项目一直想挑战俄罗斯的世界第一位置,对于这个目标我们是始终没有放弃过的。即使现在有差距,但是在我们心里,拿到第一是始终的梦想。” 上海花样游泳队领队梁俊如说。

黄雪辰是国际上实力名列前茅且比较有名气的选手,国家队要实现夺冠梦想,非常需要她。当时她综合考虑后,从国家利益出发,毅然决定复出。

比作出这个决定更艰难的是之后的付诸行动。要复出,她就需要减重。要知道,那时她是一个刚刚生完孩子的母亲,却要尽快把体重减回到运动员的标准。最后,她把体重减了30公斤。“这中间有多痛苦多困难,只有她自己知道。” 梁俊如说。

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在国家队封闭训练的黄雪辰又面临与孩子的分别。疫情开始之后,孩子不方便去北京,她也不能回上海,只能在视频里相见。

对她而言,训练吃再多苦都没关系;但那时奥运会是否会取消都是未知,训练也不正常,这种煎熬对她来说很痛苦。上海的团队一直关注着她,开导她。当发现她已经到了情绪的临界点时,上海竞体中心的领导决定派专车从北京直接把她接到上海。这样,既满足国家队的全程不与外界接触的防疫要求,又能让黄雪辰与孩子、与家人相聚,得到情绪的释放。

回到上海的一周,黄雪辰依然保持着训练的状态,每天是家里、训练基地两头跑。在那之后,人们明显感到她的状态有了很好的提升。

在教练、队友们看来,黄雪辰是集体荣誉感、责任感特别强的一名运动员。2019年在武汉比赛时的经历让梁俊如至今印象深刻。当时新增了体能测试的准入门槛,偏偏黄雪辰当时脚有伤,导致她在预赛第一的情况下,没有晋级决赛。

黄雪辰得知这个消息后,大受打击,宣泄情绪哭了一场。但哭完后,她说了一句:“我如果因为体能测试不能参加决赛,我的队友会不会受影响?” 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集体,因为当时比赛上海队还有一个组合项目,她本来是参赛队员。“她对集体的责任感让我很感动,她真的很纯粹。”

虽然年龄比黄雪辰小了10岁,但上海姑娘范忆琳也是她所属的出征东京奥运的中国女子体操队里年龄最长的选手。这是她的第二届奥运会,在高低杠决赛中,范忆琳顺利完成杠上的全部难度动作,却在下杠时失误坐倒在地。起身之后,她几乎是强忍着泪水向裁判示意。她已拼尽全力。

过去五年,范忆琳始终在和伤病斗争。见证了这些经历的上海市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中心体操中心主任叶晓东感慨道:范忆琳太不容易。“2018年初,她出现重大伤病,在平衡木比赛落地时十字韧带严重撕裂,当时大家都认为她肯定放弃不练了。没想到这孩子说:自己有责任,为了上海队为了国家队,还要练下去。”

范忆琳用了一整年的时间进行康复。为拿到东京奥运的高低杠项目入场券,范忆琳像赶场一样参加世界杯分站赛,终于获得奥运入场券。

然而,在出发前往东京奥运会前三周,范忆琳在队内训练时不慎摔伤,“教练们都以为这一摔,她的东京奥运之旅结束了,因为她半天爬不起来,当时四肢活动也受到了影响。” 但她还是说:“我要去奥运!”之后科医保障团队一直在和时间赛跑,确保范忆琳及时恢复做成套动作的能力。

“范忆琳的自我要求极高,和教练配合度极好,为国争光的责任感、信念感极强,是我们见到的体操女队员里非常突出的。” 叶晓东说,范忆琳为梦想努力拼搏,非常值得钦佩!

不仅是老队员,上海的元老教练员们也依然在辛勤耕耘。刘翔的恩师、今年66岁的“国宝级教练员” 孙海平虽然早已到了退休的年纪,但他仍然在为跨栏培养新的人才。

“闲不住啊,我的快乐就在这片运动场上,看到自己队员有一点点的进步,那种成就感和快乐,远远超过去任何地方旅游。” 孙海平说。2016年初,孙海平田径运动发展中心成立。为了还能在跑道上多奋斗些时间,他戒掉了40多年的烟瘾,并且开始“一天两练”:上午练队员;下午练自己,跑5公里做锻炼。

从陈雁浩到刘翔再到谢文骏,孙海平的弟子早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他没有停止过对更优化的训练体系的追求探索。

在他看来,和自己当运动员的时代相比,带教陈雁浩时最大的改变是舍弃了大运动量和长时间的枯燥重复训练。到带教刘翔时,他开始运用多种手段合并为一的复合型训练方法。到谢文骏时,孙海平开始更注重训练的效益,不断调整、纠正,有了更高的针对性和精细化程度。

他的弟子已经在全运会男子110米栏为上海拿下“七连冠”,他的目标是创造“八连冠”。孙海平表示:自己的训练法4.0构想已经大致形成,他在寻找下一个跨栏的好苗子。

百年激荡薪火传承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申城体育精神从发源之日起,就站在时代的前列。

1843年上海开埠,西方近代体育自租界登陆,在上海立足之后,迅速向内地扩展。一直到20世纪初,上海都是西方近代体育传入中国的主要扩散地。

1850年,上海租界出现第一片跑马场,拉开了西方体育在中国传播的序幕。1882年上海出版的《字林星期周刊》这样描述当时上海体育的繁荣场景:“在上海,爱好体育的西侨青年可选择的户外活动,要比在伦敦或英国其他城市多得多。他可在保养得完美的草坪打网球;在超等板球场打板球;在离办公室5分钟路程的划船总会去划船;他们也可有自己的马。”

彼时,救国图强的民族体育精神也在兴起。1909年7月,霍元甲在上海创办近代中国第一个民间武术团体——精武体操会。精武体操会的宗旨切合了当时国人习武强身、振兴国运之思潮。主持会务者秉承“技击为根本,以武德为皈依,辅以有益之学科、正当之游艺”,逐步把精武体操会办成社会教育团体。

中国与奥林匹克的渊源也自上海而始。1924年,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在上海成立;1931年,国际奥委会通过决议,承认前者为中国的国家奥委会,中国自此正式走进国际奥委会大家庭。

1932年7月,刘长春从上海出洋赴美参加第10届洛杉矶奥运会,成为“中国奥运第一人”。在第11届柏林奥运会,上海撑竿跳运动员符保卢是唯一进入复赛的中国选手。

新中国成立后,兼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对上海体育提出期许:“我们上海是世界四大城市之一,我们要和华盛顿、纽约比,而不是跟他们走。”

上海体育遵照这样的精神,为此目标开始奋斗。1954年,上海市体育运动委员会成立。1956年以后,各区县体委、市级体育总会和各单项体育协会、工厂企业和学校等基层协会也相继成立,上海体育的管理网络基本成型。徐寅生、朱建华、胡荣华、周建明等传奇运动员从申城走向世界。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上海体育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为全国树立体育职业化改革的创新榜样、上海模板。1992年6月,“红山口会议” 决定中国足球的首届职业联赛于1994年举行。1993年12月10日,上海申花足球俱乐部宣布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真正的职业足球俱乐部。申花队首任主帅徐根宝不仅以他倡导的“抢逼围” 风格给中国足坛带来极大冲击,还学习欧美俱乐部先进运营模式,在国内俱乐部首次引进外援、拓展商业开发,开风气之先。

1997年,第八届全国运动会在上海召开。“用改革的思路办好八运会” 是当时党中央、国务院对上海的嘱托。遵循这一指示精神,上海积极探索大胆尝试,走出了一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大型运动会的新路子。不搞硬行摊派、不动员无偿捐赠,而是靠招商集资,行得通吗?要知道,当时摆在上海体育人面前的难题是:办赛资金缺口达99%!

其实,上海已经对此有所尝试。1993年上海举办首届东亚运动会,就成功地实践了不动用国家财政拨款、全由社会集资的办赛模式。东亚运动会结束后,结余资金达1亿多元,这笔资金被用于为八运会建造上海体育场,以及成立体育企业。

通过广告集资、大型活动集资、专项集资、发售体育彩票以及接受社会捐赠的多元并举,上海成功地以市场化运作方式办好了八运会,让这届全运会成为20世纪中国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一次综合性体育盛会,也是上海历史上举办的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体育运动会。

进入21世纪以来,上海体育依然星光熠熠。本届东京奥运会之后,上海共造就了17名奥运冠军。上海体育的不少领域,无论在赛果还是在训练水平上,已经与世界先进训练水平接轨。

在东京奥运会结束半年之后,我们就将迎来2022北京冬奥会。在推广普及冰雪运动方面,上海是最早起步的南方城市之一。早在2012年2月,上海就成立了上海市冰壶运动协会。目前,上海每年有200万人次参加冰雪运动。2017年以来,上海积极选拔主要以田径项目为主的运动员跨界至雪车项目,先后有8名上海运动员进入国家雪车集训队。目前有四名上海运动员在国家队备战北京冬奥会。在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上海培养的运动员邵奕俊代表中国队出战,中国雪车队首次出现在冬奥会的赛场。在第十四届全国冬季运动会上,邵奕俊在雪车项目为上海实现了冬季项目全运会金牌“零” 的突破。

今天,上海正在全力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到2025年,将基本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体育实现全领域、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市民参与体育的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明显增强。到2035年,迈向更高水平全球著名体育城市;体育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智能化全面实现,体育活动成为人人参与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时尚,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0平方米左右。到2050年,将全面建成全球著名体育城市,形成“一城一都四中心” 发展格局,即“建设人人运动、人人健康的活力之城,建设世界一流的国际体育赛事之都,打造辐射全球的体育资源配置中心,建设全球领先的体育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国际知名的体育消费中心,建设更具全球影响的体育文化中心”;市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体育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世界领先,推动上海全面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