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
为奥运培养后备人才,上海青训有啥秘诀?
第28版:封面报道 2021-08-16

为奥运培养后备人才,上海青训有啥秘诀?

应琛

2021年7月27日,庞伟、姜冉馨出战2020东京奥运会射击10米气手枪混合团体决赛。

2021年7月28日,陈云霞、张灵、吕扬、崔晓桐在2020东京奥运会赛艇女子四人双桨决赛中以绝对实力夺冠,并创造世界最好成绩。摄影/新华社记者 杜潇逸

2021年上海市青少年足球锦标赛。

上海运动员唐钱婷参加2020东京奥运会游泳比赛。

MAGIC3青少年篮球赛受到青少年的追捧。

曹燕华乒乓学校创造了新的“曹乒模式”。摄影/李铭珅

近年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上海模式” 不断创新发展,已逐步形成传统体校办训、体教融合办训、社会力量办训三种模式协同发展的培养体系。

记者|应 琛

竞技体育的发展,关键在于青少年后备人才的培养。在刚刚结束的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上海的年轻小将们屡次摘金,为祖国赢得荣誉。要问其中的奥秘何在,上海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功不可没,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始终能够不断创新思路,为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空间和基础。

数据显示,目前上海注册的青少年运动员有42962人,“十四五” 期间新增了6941人。上海青少年业余训练开展了49个奥运会、全运会、智运会项目,其中基本覆盖夏季奥运会项目和部分冬季奥运会项目(如:花样滑冰、冰壶、冰球等),同时开展了除冲浪以外的其它东京奥运会项目。

可以说,近年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上海模式”不断创新发展,已逐步形成传统体校办训、体教融合办训、社会力量办训三种模式协同发展的培养体系。

“零的突破”

7月27日,随着最后一声枪响,来自上海的“00后” 小将姜冉馨搭档老将庞伟,以16比14击败强敌俄罗斯,夺得东京奥运会混合团体10米气手枪比赛冠军。这除了是本届奥运会上的上海运动员首金外,更是奉贤区历史上的奥运金牌“零的突破”。

时间拨回20多年前,当时的奉贤县在业余训练的开展方面几乎一片空白,在上海市运会上的成绩基本也是倒数。

是任由其发展,还是逆境中求突破?市区体育主管部门下定决心主动求变,提出重点项目发展战略,要求结合区域优势,突出“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布局思想,以市运会竞赛杠杆为导向,提升全市各区青训人才培养潜力。

恰逢上海举办第八届全运会,奉贤借着本土承办全运会射箭比赛的有利条件,在全运会结束后便开始布局射击和射箭两个项目的业余训练工作,并将两个项目列为了区内的重点拳头项目。

不过,除了一腔热情,其他一无所有——没枪、没靶、没场地、没队员、没教练。奉贤体育部门深知,只有先找到专业的带头人,项目才能起步。在市体育局和国家射击队教练的牵线搭桥下,奉贤体育部门得知四川、内蒙古有几位退休的国家队教练,同时也是新中国第一批射击运动员,或许会愿意来上海执教。

于是,奉贤区体育局立刻发出邀请,最终用诚意打动了一批老教练,到奉贤发挥余热。奉贤射击队先后聘用和引进了包赛纳、李福山、朱华宇、杨世模、傅继亭、杨杰等“老法师”,他们成为奉贤射击项目的开垦人。

与奉贤情况相似的,还有本届赛艇女子四人双桨项目的金牌得主张灵的母校——青浦区少体校。这枚金牌同样是青浦区运动员取得的首枚奥运金牌,水乡青浦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

回顾历史,青浦的水上运动应该是从青浦少体校成立之时,即1983年开始萌芽的。那一年恰逢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在上海举办。当时青浦少体校一共开设3个运动项目,分别是田径、篮球和水上项目。

将水上运动定为重点项目主要出于两个因素:一是青浦是水乡,上海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淀山湖就在青浦,区内河湖纵横交错,密布全境,具有开展水上运动得天独厚的优势;二是上海市水上运动中心在青浦,对于青浦水上项目发展会有一定的技术支撑和帮助。

通过几年的系统培养,青浦水上运动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甚至获得过世界冠军和亚运会冠军,如丁亚红、蒋文标、刘小马等。2004年,沈晓英、池强两名青浦籍运动员第一次代表国家参加雅典奥运会,青浦水上运动迎来了发展高峰期。“我们贯彻上海市体育局推出的‘业余训练二十条’政策及一二三线贯通举措,通过实施业余训练‘上项目、上规模、上水平,提高成材率’的指导方针及让一二线的资深教练员‘下潜’到区少体校基层单位督训、帮扶,从而进一步提升各区少体校教练的执教水平,同时也让上海的训练计划向整体性、连贯性发展。”青浦方面如此表示,“不少项目在政策的帮助下,一二三线教练齐心协力,从训练理念到训练规范做到了基本一致,让基层输送的运动员可以‘即插即用’,大大提高了运动员的成材率。”

随后,青浦区体育局全力做好“水文章” 的努力下,积极引进水上项目教练简广凤等一批优秀专业人才,加强教练配备、加大办训投入,不断做大水上项目。如今的青浦区少体校不仅是“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赛艇皮划艇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帆船帆板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在水上项目的人才培养上更是成绩斐然——除了张灵外,少体校培养的张书贤、胡笑笑同样入选了2020年东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赛艇、帆船项目。

事实上,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青训工作,始终是全国的排头兵。

1955年,国家体委按照苏联的模式,在北京、天津、上海三地试办青少年业余体校。这一年,上海第一少年业余体校成立,并开设了体操、田径两个班。次年的第一届全国少年运动会上,体操班就获得了男、女团体亚军。紧接着,在全国训练工作会议上,上海第一少年业余体校的经验就被给予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1957年,上海徐汇区业余体校成立;1959年,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学校成立,也是全国第一个成立的省市一级的体校;1961年,市区全部建立了区属业余体校,项目以田径、游泳、体操、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最为普遍,同时根据自身优势,各体校设立了自己的特色项目。这一时期,全国青少年业余体校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一般业余体校-重点业余体校-省中心业余体校和专业队三级青少年训练网。

目前,上海青少年体育训练为三级训练体系,即以区属三线运动队(区少体校、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各社会办训单位组成的三线梯队,以市属二线和区属二线(区办二线和学校办二线)组成的二线梯队和一线运动队。

“三上一提高”,为国家输送奥运人才

改革开放以后,上海的业余训练突出奥运战略,调整了项目布局,完善了体育竞赛体系,创新了大赛机制,培育了不少青少年品牌赛事,并挖掘出不少优秀的运动员苗子。

在2000年底,上海为加强青少年业余训练和体教结合的管理,率先在全国成立了专门负责此项任务的单位——上海市青少年训练管理中心(以下简称“上海青训中心”),实现了上海对于后备人才培养的“管办分离”工作,即体育局负责规划、政策、宏观管理,青训中心负责具体操作及业务管理,职责明确后,上海的青训体系得到了较大的加强。

记者从上海青训中心了解到,奥运后备人才的培养周期一般在8-10年左右。本届奥运会,上海之所以能涌现出如此多的优秀运动员,有赖于两个文件的发布。

其中,2010年10月,上海市体育局印发《上海市体育局关于进一步深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即“业余训练二十条”。当时提出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区(县)体育行政部门应充分调动区域资源,不断扩大办训基础,明确各类办训单位的任务,加强体校标准化建设,强化队伍建设,构建训练项目“一条龙” 培养体系等。

上海青训中心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表示,当时要求各区(县)根据各自优势和现状把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比如,中心城区应在“上水平,提高成才率” 上下功夫,实现“教练队伍出精英,输送人才出精品,训练方法出精华” 的目标;新兴城区则应将区位优势转化成办训优势,将人口优势转化成规模优势,将经济优势转化成质量优势,真正成为全面落实“三上一提高” 工作方针的主力军;而彼时培训力量比较薄弱的偏远郊区(县)应从“上项目、上规模”的角度出发,力求达到“基础条件上水平,办训项目上规模,管理要求上台阶,队伍建设上质量” 的任务要求。

“上海还进一步鼓励、支持中心城区与郊区(县)合作办训,努力推进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均衡发展。” 上海青训中心的负责人表示,“郊区的办训水平上来之后,才有更多的优秀苗子可以供我们选择。”

目前上海有区级体校34所,市级体校3所。上海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彬告诉《新民周刊》,传统体校长期以来一直是上海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阵地。2017-2020周期,共有20所体校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其中有9家是国家级重点基地。本届奥运会冠军钟天使(浦东三少体)、姜冉馨(奉贤区体校)、张灵(青浦区少体校)、陈芋汐(徐汇区少体校)等都是由传统体校培养输送的。

从“体教结合” 到“体教融合”

另一个文件则是,2012年,市委、市政府颁布的《关于深化本市体教结合工作的意见》,即“体教结合双八条”,此文件在全国都属首创,首次明确了体教结合的新内涵。其中,加强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一条龙” 建设,推动运动项目小学、初中、高中一条龙衔接,为人才输送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渠道,运动员的出路有所改善。

其实,上海开始有关“体教结合” 的全面探索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1998年前后,上海的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从单一的体育系统培养,逐渐过渡到体育和教育系统联合培养后备人才。这种转变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主动求新的尝试。原因在于,当时全国各地基本停止了中专生分配制度,作为各地青少年训练中坚力量的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的办学受到很大影响,进而影响到了少年儿童体校,全国青少年训练开始出现萎缩。

体育部门也认识到,体育的本质也是教育,体育教育的核心任务是促进健全人格的养成,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的重要手段。

徐彬告诉记者,1999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人才共育、特色共建” 的体教结合指导思想,开创了学校办二线运动队的先河,构建了上海体教结合工作的发展框架,开辟了“把优秀的运动队办到学校里,让优秀的运动员从校园里走出来” 的育人路径。

2019—2022年周期,以800余所市、区两级体育传统学校为基础,上海在全市布局了65支学校办二线运动队,并实施优秀教练员进校园工程,促进学校课余训练水平的提高。

姜冉馨的母校奉贤区育秀实验学校正是上海市体育项目传统学校之一。

奉贤区育秀实验学校与奉贤区体育中心仅隔一条马路。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双方开发了一系列体教结合项目,学校提供体育项目人才,区体育中心提供专业的场地和教练,从而实现两者间的双向促进发展,在普及体育运动的同时,培养精英队伍。

每天放学后、节假日、寒暑假,姜冉馨都会准时到训练中心报到,风雨无阻。射击馆的10米靶场空荡荡,只有她和教练坚持训练的身影,始终如一。凭借出色的天赋和自身的努力,一路过关斩将,她用了短短四年,就一步步从训练中心进入上海市二线运动队,再从市队进入国家集训队,并于今年出征东京奥运会。

过人的天赋是先天优势,但更离不开她数年如一日的刻苦训练。训练时间占据了她所有的课余时间,面临紧张的文化课学习,整整两年,她做到了训练、学习两不误。姜冉馨不但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射击技能突飞猛进,在育秀实验学校时,文化成绩也十分突出,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据了解,育秀实验学校在射击、网球、跆拳道、击剑等方面都有自己的队伍建设。其中,学校的射击项目更是上海市学校体育传统项目和奉贤区体教结合项目,经选拔后,每年队内都确保有二三十名在校射击运动员。到目前为止,学校已走出了三位射击项目的世界冠军。

2011年,上海市体育局又成立了青少年体育处,原本与教育体系脱节的“三级” 后备人才培养逐渐被“体教结合” 为主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所取代。随着去年《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的发布,“体教融合”一词代替了“体教结合”,成为青少年体育工作中不可替代的热词之一。

在东京奥运赛场上,同样诞生自上海体教融合背景下的运动健将可不止姜冉馨一人。赛艇女子四人双桨金牌得主、张灵的搭档陈云霞曾从家乡内蒙古来到上海七宝中学求学,当时她的项目还不是赛艇,而是七宝的校办二线队项目之一——短跨跳中的跳远。

在七宝中学就读期间,陈云霞遇到了一件差点让她放弃体育之路的事件。2009年,陈云霞的故乡内蒙古遭遇了50年一遇的大旱,以耕作为主要收入的陈云霞家中经济条件本就不宽裕,突如其来的天灾更是让这个家庭遭受重创。这也导致她上初三时,父母甚至已经拿不出就读的学杂费。陈云霞当时的田径教练金德强将这一情况反映给当时七宝中学的校长仇忠海后,仇校长当即批示免除了陈云霞的学费。闵行区科协主席偶然得知陈云霞的家庭情况后,毅然捐出数千元解决她家购买种子、化肥的问题。陈云霞的班主任袁艳萍老师,还发动全班同学捐出两千多元钱帮助她,虽然陈云霞最终谢绝了这份好意,但她写了一封长信感谢同学和老师的关心。

如果不是上海体教融合政策下对运动员的重点保障,当年交不起学费的陈云霞可能早已回到内蒙古,也不会有水上中心的伯乐识才,发掘出现在的赛艇奥运冠军。

坚持“青训+” 理念,开辟新渠道

一直以来,上海青训工作紧扣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主线,但也遇到了一些现实困难——

一是优秀体育后备人才成长阶段的升学问题。建立健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条龙”人才体系的升学保障还不畅通,而学生中考体育免试的比赛序列中没有将青少年体育最高水平比赛全部纳入进去,这样对常年参加训练并代表本地区参赛获得优异成绩的青少年运动员是不公平的。

二是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收的导向问题。目前上海只有17所高校18个项目面向全国招收高水平运动员,限制了较多奥全运项目高水平运动员进入高校深造的通道,不利于吸引更多青少年投身体育训练。

所幸的是,一方面,上海通过青少年体育赛事,以“吸引最广泛的人口参与,选拔最优秀的后备人才”,针对不同的办赛目标,分层分类开展竞赛。目前开展运动项目,涉及50多个,几乎涵盖绝大部分夏季奥运会项目和部分冬奥项目。年度参与人次约10万人次。

另一方面,上海青训始终坚持“青训+”理念、优化布局结构、完善办训体系、夯实人才基础。

2020年,上海市体育局在全市范围内试行并开展“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培养基地” 创建工作,引导和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办训,规范了社会培养基地的标准,开辟了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新渠道,“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配置” 的办训新模式已基本形成。

同年底,上海市体育局公布了首批获评“上海市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社会(精英)培养基地” 的35家单位名单,其中乒乓球国手、奥运冠军许昕的母校——上海曹燕华乒乓培训学校(以下简称“曹乒校”)就在其中。

曹乒校创建于1999年2月,由乒乓球世界冠军曹燕华亲自创办并担任校长。学校自2010年开始与杨泰实验学校合作,始终以“体教融合” 的理念打造有文化素养的学生运动员,曹乒校设有专门的管理老师为每一名学生运动员平衡学习和训练,杨泰实验学校也为曹乒校设置专门人才培养班,配备专门的文化课老师进行因材施教,在课程时间方面进行个性化编排,为学生运动员做到考前补差,赛后补缺。

2012年曹乒校创造了新的“曹乒模式”,即专业人才培养“启蒙(三线)-半专业(二线)-专业(一线)-国家队” 和体教融合人才培养“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的“两条龙” 体系。按照“启蒙-半专业-专业-国家队” 的“一条龙” 模式,运动员在启蒙阶段由宝山二少体校联合曹乒校共同培育,半专业阶段由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联合曹燕华乒乓球俱乐部培养,专业阶段运动员进入上海市乒乓青年队。其中的佼佼者通过选拔进入国家乒乓球队。

同样地,按照“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一条龙”体系,曹乒校完成了与杨泰实验学校、上大附中、上海交通大学的签约合作,曹乒校运动员可以通过打球与学习,一路进入高等学府。

曹乒校自成立以来为中国乒坛输送了许昕、尚坤、赵子豪等一批优秀的选手,其中,许昕还为宝山拿下了第一块乒乓球奥运金牌。该校已成为上海社会办训、体育名人办训的先进典范。

据不完全统计,当前上海市的社会力量办训单位数量在140家左右,注册运动员超过5000人,注册教练员超过1000人,办训项目涵盖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攀岩、马术、滑冰等近30个项目,社会办训单位注册运动员人数占总人数比例近20%,较“十三五” 初期翻了近一倍。

除了曹乒校,在获评社会培养基地的办训主体中既有诸韵颖、孙吉这样的退役优秀运动员创办的俱乐部,也有退休优秀教练员创办的俱乐部,更多的还有由体育爱好者创立的青少年体育俱乐部……

上海市体育局打造“共建共治共享” 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政策扶持,最大限度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之成为上海竞技体育事业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受益者。

徐彬表示,下一步,上海将继续坚持三种办训模式融合发展,多渠道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力争为国家输送更多优秀人才,助力上海建设全球著名体育城市。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