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小宋:“弱弱说下,我也很强。”
第35版:封面报道 2021-12-13

小宋:“弱弱说下,我也很强。”

不小可

《宋:现代的拂晓时辰》。

宋仁宗像。

《清明上河图》局部。

《长安十二时辰》水盆羊肉。

政治开明一些;社会宽松一些;经济繁荣一些;生活富庶一些。

撰稿|不小可

这天,汉爷、老唐、小宋、元子、大明和阿清聚在一起唠嗑。汉爷自夸年轻的时候文治武功征伐四方,老唐猛吹一波贞观之治万国来朝,元子冷哼三声露出浑身腱子肉,大明自诩有骨气又有财力,阿清给大家描绘了一下满汉全席的盛大场面。终于轮到积贫积弱的小宋发言,小宋弱弱地说:“诸位大哥、贤弟,其实,我也很强。”

虚君之道,无为而治

阿清闻言一笑:呵呵,谁不知道你家主子,“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小肚鸡肠的皇帝……

小宋:那是你只知其一。你可知我家太祖绝非独裁之人?我给你讲个故事——当年,太祖让宰相赵普拟名提官,结果赵普刚好提了个太祖讨厌的人,被太祖当场将纸撕碎。宰相也不做声,把碎纸片捡起来走了。过了几天太祖又问提官之事,赵普掏出一张糨糊黏起来的纸送上去——还是那张碎纸,还是皇帝讨厌的那个人。太祖怒问:“如何还是此人?”赵普答:“据某暂时更无别人合适。”太祖于是点头称是。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里讲了这个故事,就是要告诉大家,“宋代制度之缺点,在散、在弱,不在专与暴。”太祖虽拥兵自重,却有家训相传,“要尽量优假士人,不许开诛戮朝官之戒。而北宋诸帝,也比较无暴虐,无专擅。”两宋三百余年,极少有士大夫因言获罪,阿清你再看看你自己,因为文字狱砍掉了多少个人的脑袋你最清楚。

汉爷:怼得好!谁不知道你们那位爱摆满汉全席的皇帝最能搞文字狱。

小宋:汉爷您也不遑多让,您忘了杨恽因为《报孙会宗书》触怒汉宣帝被腰斩那事了?小宋虽不才,也知“无为而治”的道理——看起来专横的太祖从善如流,为人强势的太宗也有“无为之道,朕当力行之”的觉悟,仁宗更是“虚君”的典范,“事无大小,悉付外廷议”——看似软弱,其实颇有现代权力制衡的理念。

再给你们讲个故事。“神宗熙宁三年,参知政事王安石欲将自己的亲信、新法的支持者李定破格提拔进中央政府,皇帝也同意了。但李定人品很坏,声名很臭,知制诰宋敏求即拒绝起草任命李定的诏书,封还词头,并于三天后辞职;接替他的另外两名知制诰苏颂、李大临,也以‘爱惜朝廷之法制’为由,再次封还词头。为让李定顺利通过任命,神宗与王安石免去苏颂与李大临之职,任命听话的人当知制诰,总算将李定弄到中央当官。不过别高兴得太早,御史陈荐、林旦等人又展开对李定的弹劾,最后迫使李定狼狈而走。”

吴钩在《宋:现代的拂晓时辰》里讲的这个故事,是要让我们知道皇权受限的好处。阿清你们康熙大帝自诩“今天下大小事务,皆朕一人亲理”,这种好大喜功的“一言堂”很落后你知道不?大明你们也离谱,朱元璋连宰相都给废除了,徒留个“秃头”六部尚书装点门面。再看我小宋诸帝,非但不以独裁为荣,还想办法广开言路,尤其重视“台谏”,“虽所言者未必尽善,所用者未必皆贤,然而借以弹击之权,养其敢言之气者”。让大官小官平民百姓都敢于说真话。

北宋人魏泰《东轩笔录》有记载:“至今优诨之言,多以长官为笑。”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民间艺人很流行政治脱口秀。想当年王安石当宰相的时候,铁腕搞变法,“一切委听,号令骤出”,不但在朝廷里被司马光反对,在民间也被嘲笑个遍。当时京师教坊有一个很有名气的伶官叫丁仙现,常拿他开涮,据说王安石恼羞成怒,想把他弄死,最终也没成功。民间于是有谚语流传,说“台官不如伶官”。

有人曾经统计过,两宋至少有十三位宰相被伶人拿来开涮过,被讥讽最多的就是王安石、蔡京、秦桧、韩侂胄、史弥远这五个大权相。别说是怼权相了,就算皇帝也没被放过——吴钩还写了个故事:仁宗朝时,张知白(一说是张昇)担任台谏官,“言事无所避”。一日仁宗皇帝找他谈话,大概是说他“孤寒”(孤单),没有朋友,要注意说话的方寸之类。张知白一听,回敬了皇帝一句:“臣非孤寒,陛下才孤寒。”仁宗问道:“何也?”张知白说:“臣家有妻孥,外有亲戚,何来孤寒?陛下只有宫女相伴,岂非孤寒?”说得仁宗神情黯淡,回到内宫,与皇后说起这事,忍不住流泪。为什么?因为仁宗年事渐高,而他所生育的儿子都夭折了,膝下确实孤单。张知白那番话,戳中了皇帝内心最痛苦的地方。但宋仁宗不能因此怪罪张知白,张知白还是继续当他的台谏。

你看看,这样“贴脸发言”怼皇帝,而且还不是因为双方政见不同互相争论,基本上算赤裸裸的人身攻击了吧,这都没被杀头,我小宋自夸一句政治气氛开明,没问题吧?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元子:呵呵,说了半天,打起仗来还不是战五渣。靖康之变沦为阶下囚,国之不存,何谈尊严。

大明:就是就是,一个个风花雪月只知吟诗作对写字画鸟,哪有点皇帝的样子。

小宋:来来来,我这里有一本徽宗用瘦金体写作的《大观茶论》,给大家传阅一下。你们要是看不懂的话我给大家念念:“搅动茶膏,渐加击拂,手轻筅重,指绕腕旋,上下透彻,如酵蘖之起面,疏星皎月,灿然而生,则茶之根本立矣。”美不美?讲究不讲究?再看看大明你家主子的诏书,我都不好意思念,你自己来吧……

大明:“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元子:竟然暗算我……

大唐:啧啧,还是我家的最有文化。

小宋:咱也不是想说谁没文化谁最粗鲁,我主要觉得吧,看一个朝代得失功过,与其说拼武力值,倒不如看看底层老百姓到底哪朝哪代活得更像个人样。大唐你有开元天宝盛世这没错,不过你朝还是贵族门阀过得最舒服,那部曲呢,奴婢呢,有人关心过他们活得好不好吗?凭什么有人生来高贵,有人就是一世贱民?汉爷您也是,“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穷人服了兵役还要服力役,有人在意过他们过得苦不苦吗?

到了我小宋这儿,“为奴十二年”这种事就少得多了。门阀世族瓦解,部曲奴婢都变成了自由人,不再是卖身合同,而是有限合同、契约制——为了防止终身为奴,法律还规定了雇佣奴婢的年限:“在法,雇人为婢,限止十年。”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你们都看过吧——码头上干体力活的、店伙、厨子、物流、差役、巡捕、消防、医生、道士、家政、奶妈、乞丐、编藤的、抬轿的、打水的、扎灯笼的、摆摊做小生意的、瓦舍勾栏里说书的,酒有酒博士,茶有茶博士……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有人统计过行当竟有400多种呢。许多“乡村户”就这样慢慢变成了“坊郭户”。画里面那个劳务市场你们瞧见没?门口有轿有马有驴子,正有雇主在讲价钱,门内散坐着六七个劳务工,等待着一天中的聘用。雇佣与受雇之间,还有“牙人”来作中介服务。

小宋我不但阶级结构松动,户籍制度也开放,农户想来城里摆摊做小生意?可以。贫苦才子想通过读书改变人生轨迹?也可以——上升通道对全民开放,正所谓“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

有学者曾经对《登科录》进行统计,结果发现在601名宋朝进士中,平民出身的就有417名,官宦子弟倒只有184名,只占不到三分之一。这个结果并非偶然,而是科考制度有意向寒门倾斜的结果。宋史学者游彪曾说:宋朝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有官人”参加科举,不可点为状元,即使他们的考试成绩排在榜首,也要将状元之名顺延给寒门士子。我们科举考试不但“糊名”以示公平,为了怕考官认出得意门生的字迹,还要请专人将考卷誊抄一遍,令字迹都完全改变,以显公正。

名臣范仲淹就是寒门贵子,从小胸怀大志:“夫不能利泽生民,非大丈夫平生之志。”大了果然得相位。大学者张雍,本也是农家子弟,因为战乱还一度沦为乞丐,在洛阳街头乞讨为生。结果还能以乞丐的身份科考及第,官至礼部、户部、兵部三部侍郎、尚书右丞,足见“英雄不问出处”。

小宋能出这么多寒门贵子,不光是因为科举公正,还因为“官学”。老唐你们的教育资源都掌握在贵族手里,我们可是免费向平民开放的,像是“太学”,不但包吃住,学费全免,还能领点零花钱呢。我们还有“学田”制度,国家拨给学校土地,让学校租给附近农民耕种,获得的收益就拿来作为官学的开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这不就让免费教育可持续发展了嘛。

那位贫苦出身的范文正公,他苏州的一块宅地被风水先生夸说是“此当世出卿相”,范仲淹却说:“诚有之,不敢以私一家。”转手就把这块风水宝地捐出来造了希望小学。你看看,重视教育的地方,老百姓就是活得有盼头。可惜到了大明这儿,下层的秀才举人没法做大官,上层的进士与翰林也没有做小官的,科举晋升的阶梯等于从中间截断,你们还搞八股文,害人不浅啊。阿清你更糟,你怎么对我们汉人的你说说,还满汉全席呢,都是门面功夫,一旦有位高权重的官职,汉人补缺难于登天。威胁咱们“留发不留头”,跟着你们梳了几百年的小辫儿,夺笋呐!

说完了穷人,咱们再说说女人。

老唐:这个我熟,“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小宋:我怀疑你有厌女症,吃你点荔枝都得给你背个红颜祸水的大锅。我小宋要说的可不是后宫嫔妃,而是普通女性。在男尊女卑的古中国,看一个朝代的人权,观察普通女性的生活最说明问题。

大明:是不是像你们程颐说的:“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小宋:程颐家有个侄女丧夫再嫁,他还夸侄女他爹“嫁遣孤女,必尽其力”,所以这句话才不是为了禁锢女性的,恐怕是专门用来讽刺你们钱谦益嫌水冷的呢。

跟你们十三四岁就结婚不同,我小宋的女性平均婚龄大概在十八九岁,知道为啥吗?还不是因为我们经济发达,娱乐项目多,女人不结婚也有大把的事能做。你看《清明上河图》里不就有厨娘,有女使、女伎,还有女侩(女性经纪人),女人也和男人一样走进了劳务市场。而且,按照我们的法律,女儿是能跟儿子一样平分家产的。如果离婚,也能拿走一部分家庭共有财产,假如是娘家的陪嫁,那还算是婚前财产能一并带走呢,哪像后来,离婚非得让女人净身出户。(瞥了一眼元子)

元子:有点口干,我去叫杯奶茶。

小宋:你们都听说过“河东狮吼”的故事吧?不怕骄傲地说,这事就发生在我小宋。要不是有十足的自信,男人怎么会有勇气怕老婆呢,你们说是不是?只有最怂的男人才喜欢耀武扬威地打老婆。

元子:咳咳。

一日三餐,焚膏继晷

老唐:你别老扯人权,你倒是来说说你们硬通货有多少啊。

小宋:好说。北宋治平二年,岁收11600万(贯石匹两),比你们唐代最高岁入高多了。我们最高的一年,铸币量有570万贯,超过了明朝300年的铸币总量——这还不算纸币,大家都知道纸币“交子”是我们发明的吧?

阿清:合着你们经济这么发达,那为啥现在的穿越剧都爱穿越到我们大清啊?

小宋:那是穿越剧瞎拍的,我就问你一句,穿越到清朝的人语言文字都不通,她们到了《甄嬛传》里能活得过一集吗?更别提大战后宫搞什么金枝欲孽了。

老唐:就是,还不如来我这儿呢。

小宋:你们倒是没有这个问题,但是来你们这儿我怕挨饿呀——只有贵族能吃午饭,普通人一天只吃两顿饭,这谁受得了?我可是三餐之外还要喝下午茶的。

再说了,你们唐朝食物品种那么单一,还不是煮着就是烤着,哪像我小宋,家有铁锅一口,能让穿越的现代人吃上炒菜!哦对了,我们还有火锅呢,我们的兔肉火锅,“浪涌晴江雪,风翻照晚霞”,有个风雅的名字叫“拨霞供”,欢迎你们穿越来品尝。

老唐:怎么可以吃兔兔?!《长安十二时辰》看过吗?羊肉汤来一碗,不比兔肉更香?

小宋:不敢不敢,谁不知道你们长安城一到晚上就宵禁,多喝几两绿蚁酒到点还没回家,给城管逮到了说不定就得狠狠吃板子。我们就好多了,夜市发达,焚膏继晷,宝马雕车香满路,一夜鱼龙舞。

大明:就知道吃喝玩乐。我们在太祖朱元璋的带领下,天天忙着奋斗呢。

小宋:朱元璋爱996那是他的事。你看看你们,一年法定节假日只有18天,这也太可怜了,再看看我们,宋人笔记《文昌杂录》里写:“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天庆节、上元节同;天圣节、夏至、先天节、中元节、下元节、降圣节、腊各三日;立春、人日、中和节、春分、社(春社)、清明、上巳、天祺节、立夏、端午、天贶节、初伏、中伏、立秋、七夕、末伏、社(秋社)、秋分、授衣、重阳、立冬,各一日;上中下旬各一日……”你自己算算有多少天吧。真宗的时候,民间传说“天书下降人间”,就因为这件祥瑞事,咱们又放假5天,算是“天庆节”,天上掉下来的假期,就问你们羡慕不羡慕。

再说了,我们假期多不代表我们懒。“通都大邑,不耕而食者十居七八。”有学者统计过,北宋城市人口占20.1%,南宋时达到22.4%。而清代嘉庆年间城市化率只有7%。我们城市人口比例高,百分之七八十的人不靠务农生活,第三产业发达,自然又能发展经济又缩短了劳动时间。

更何况,我小宋还有被学者誉为“由胎养到祭祀”的福利体系——儿童福利院有“慈幼局”,养老院有“居养院”,福利医院有“安济坊”,安葬还有“漏泽园”,流浪汉还有“惠养乞丐法”给予保障,那是相当地“现代前夜”了。

现在的人总爱吹“黑科技”,其实小宋也有很多黑科技的,很多发明都被用来改善市民生活了,比如说“铜壶滴漏”,我朝有精密的四级铜壶,报时更加准确,在当年也可算是钟表界的百达翡丽了。还有一种“更香”,在木料里镶嵌了金属珠子,燃烧到固定时间,珠子就会掉落,发出清脆的叮咚声,提醒你时间到了——这么高级的闹钟确实“更香”啊。

黄仁宇说:“公元960年宋代兴起,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天文时钟,鼓风炉,水力纺织机,船只使用不漏水舱壁等,都于宋代出现。”

吴钩又说:“我觉得‘文明成就’不是指疆土特别辽阔,不是沙场杀敌如麻,不是耀兵异域扬我国威,不是万邦来朝。我心目中的‘文明成就’,是指政治开明一些;社会宽松一些;经济繁荣一些;生活富庶一些。”

我觉得他们说得都很对。

汉爷:我看出来了,小宋挺有实力,下回吃饭你请啊,散会吧。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