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李一军:催生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第67版:人物 2021-12-13

李一军:催生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

李斯嘉

上图:李一军教授。

上图: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课题组部分成员:前排右起为黄梯云、孙铮,后排右起为王福胜、艾文国、李一军、张玉红、鞠晓峰、张杰。

下图:黄梯云与李一军(右)。

上图:2005年10月20日,中国互联网协会与哈工大联合发起创建“中国互联网研究中心”,李一军任中心主任。

下图:李一军(中)与学生在一起。

40多年来,李一军致力于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领域的研究,提出了企业生产管理的系统化决策支持理论与方法,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型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开发方法。

撰稿|李斯嘉

1978年9月27日,《文汇报》头版上,钱学森的一篇理论文章《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以“系统工程”为核心,对复杂工程、大型企业的组织管理方法提出了全新设想。

“文章里,钱学森先生介绍计算机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作用,在当时是非常新的观点,我很感兴趣,也很向往。”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李一军说。

后来,李一军投身管理学科的热土,在计算机技术与企业管理交叉融合的处女地上,成为较早的探索者之一。

40多年来,李一军致力于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领域的研究,提出了企业生产管理的系统化决策支持理论与方法,建立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型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和开发方法。同时,他还为中国管理科学基础研究发展作出贡献。2021年11月,李一军获得“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

率先研发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1978年,知青李一军结束了插队生活,入读哈工大工业自动化仪表专业,成为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

在《文汇报》上,他读到了钱学森的文章。

那年,文章在学界引发了强烈反响,它汇入改革开放的浪潮和科学的春天,成为系统工程“中国学派”的开山之作,也改变了李一军的一生。

钱学森所倡导的将计算机与企业管理结合的设想,在国内播下一粒种子,孕育了一个全新科研领域——管理信息系统。彼时,国内研究这个交叉领域的学者不多,但李一军是幸运的,有一位开拓者就在哈工大,他叫黄梯云。

在黄梯云的带领下,哈工大的管理信息系统专业于上世纪80年代在国内率先起步,迅速发展,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他本人也成为我国管理信息系统专业重要开拓者之一。

本科毕业后,李一军毫不犹豫报考管理信息系统专业,并成为黄梯云的研究生,在导师的带领下入门,成为这门新兴交叉学科较早的探索者和研究者。

管理信息系统的问世,是计算机技术对企业管理领域发动的一场技术革命。不过,早期管理信息系统仅用于一些单项业务的处理,如库存统计、财务报表核算等,目的是节省人力、提高信息处理效率。

李一军对此有着更大的梦想。

上世纪80年代,我国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企业生产管理也面临着市场化转型,如何将市场需求与企业内部资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管理,是当时面临的挑战。这亟待研究者利用计算机技术为企业管理者解决难题。

在黄梯云的指导下,李一军长期深入企业调研,借鉴国外MRP-II(制造资源计划)管理思想和方法,与我国的管理实践相结合,融合数据处理技术与管理模型,率先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市场预测、计划排程、能力平衡的信息系统优化方法。这实现了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突破了过去计算机仅用于单项业务的处理,为企业生产管理提供了系统化决策支持。

如此,管理信息系统便不仅是一个信息处理工具,还成为辅助管理者进行决策的帮手。李一军的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多家企业,提高了管理信息系统对管理决策的支持水平,推动了我国生产管理信息系统研究的发展。

实现三峡工程管理信息化

1993年9月27日,为建设三峡工程,经国务院批准,中国长江三峡工程开发总公司(简称“三峡总公司”)正式成立。

三峡工程规模空前,在建设之初,三峡总公司便提出要开发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类似的大型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在当时国内尚属空白,国外也无成熟案例可借鉴,于是,三峡总公司向全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征集设计方案。

哈工大积极参与方案设计,专门成立了由管理科学、计算机等领域专家组成的课题组。此时,在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已有十余年积累的李一军出任组长,开展先期研究。

其后,三峡总公司组织方案论证会,哈工大主持设计的方案获胜,成为“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牵头研究单位。

“我们当时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三个:一是管理业务种类多,既有完整的公司管理业务,也有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的内容,这是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二是工程建设周期长,工程建设进度不断变化,管理信息系统要能适应这种变化;三是时间紧迫,三峡工程已经在建,急需管理信息系统投入使用。”李一军回忆。

他带领一支将近三十人的多学科交叉团队,投入攻关。一行人走出象牙塔,一头扎进工地里,一边学习大型水利工程建设相关知识,一边做研发,同时还得努力克服北方人在南方的水土不服。

经过反复探索、研究与论证,李一军执笔撰写了《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需求分析规范》《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设计说明书》,在这个前所未有的浩大工程中创造性地使用了一些新方法。比如以工程建设为核心设计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以集中式和分布式相结合的体系结构进行系统整体设计规划,同时采取了系统整体规划设计与分阶段快速原型开发的方法和技术路线等。

经过将近五年的努力,“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边研制、边投入使用。“孕育”和“分娩”的日子里,李一军和项目组成员大部分时间驻扎在宜昌,为了快马加鞭赶工期,常常工作到后半夜。

这个系统有效地解决了多业务领域需求协调、跨技术平台的分布式处理和信息共享、系统集成等管理与技术难题,为各级管理人员的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实现了三峡工程管理现代化的目标。同时,该系统在经济效益方面成效显著,其中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在开发后四年进行测算,取得的直接经济效益超过2000万元。

在李一军看来,功劳是集体的。“能够亲身参加国家的重大工程建设,我们感到责任重大,团队成员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做出了艰苦的努力,用我们的知识和汗水交出了较为满意的答卷。”

三峡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成功研制,是中国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工作的一次“成人礼”。

2011年8月6日,黄梯云奖励基金首次颁奖仪式在哈工大举行,当时,黄梯云曾有一番感叹:“实际上,我做的工作仅是开了一个头,当时,人们对管理信息系统还不太了解,研究经费主要依靠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直到1994年我培养的第一个博士李一军教授在‘中国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管理信息系统’的全国招标中获胜,使我们的研究工作大大前进了一步。”

21世纪来临,互联网轰轰烈烈地改变世界,而电子商务也正在萌芽。李一军又马不停蹄地在这个新领域开始耕耘。他在哈工大牵头成立了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所,聚焦电子商务、商务智能等新的前沿领域,在国内较早开展电子商务谈判支持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取得多项成果。

“为科学家群体服务”

2008年,李一军的身份迎来了一次转换。他被任命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常务副主任。

他从科研的开拓者变成了服务者,用他自己的话说,他的新使命是“为科学家群体提供服务、提供便利,促进国家管理科学不断发展,支持管理科学优秀人才不断成长”。

这些工作中,颇值一提的是管理研究基础数据建设专项(简称“数据专项”)的设立。

在管理科学部支持的项目中,有百分之五十以上需要收集数据。过去,数据通常由项目负责人自行收集,其科学性、完整性、连续性以及使用的广泛性很难得到保证,缺乏数据已成为制约我国管理科学研究的瓶颈,学界长期呼吁建立一个数据采集的共享平台。

李一军上任后,管理科学部花了大约两年时间组织海内外专家开展论证,并于2011年正式设立数据专项。专项前后支持了五个项目用于收集数据和数据共享,项目成果作为数据库向科学界开放,为管理科学研究提供了数据共享平台。已有5万余名海内外学者利用共享数据开展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作为一名交叉学科的研究者,成为科研服务者后,李一军也格外鼓励科学家们吸纳自然科学、工程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丰富的学术思想和途径进行交叉学科研究。

其中一项举措就是在管理科学部设立经济科学学科。此前,经济科学分别散落在管理科学工程、工商管理、宏观管理与政策等不同学科中,不成体系。李一军提议在管理科学部“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对设立经济科学学科进行专项论证。在此基础上,他向基金委提出了将经济科学增设为独立学科,系统支持经济科学发展,且鼓励学者用自然科学方法解决经济学问题,促进经济科学与自然科学的交叉融合。

此外,在任期间,李一军还参与组织实施了十余项“重大研究计划”“重大项目”“重点项目群”的研究工作;其中,“重大研究计划”立项的必要条件之一,便是需由几个学部共同提出,促进学科交叉融通。

“他的特点是心胸宽广,特别注意吸收其他学部的营养来促进管理科学部的发展。”基金委管理科学部现任副主任刘作仪这样评价自己的老同事。

在李一军们前赴后继的努力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推动了我国管理科学研究的迅猛发展,同时使我国科学家群体成为推动人类管理知识发展的重要力量。

“人才培养是最有价值的”

这些年来,李一军经历了身份的多重转变。而回顾半生,最令他珍视的,还是教师这个身份。

2017年,在基金委工作结束回到哈工大,他立即重新登上了为本科生授课的讲台。“为国家培养人才是最重要的,一个人能做的事情是有限的,把人培养出来,让更多的人做这个工作,而且比你做得还好,我觉得是最有价值的。”

于李一军而言,这是一种传承。从2000年起,他开始与导师黄梯云合作编写《管理信息系统》教材。如今,这本教材已经出了第七版,累计出版超过200万册,国内400余所院校将其作为授课教材。

当下,李一军的学生、哈工大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叶强也加入了编写团队,自黄梯云始,由李一军接力,薪火已顺利传承至第三代。

对于如何培养学生,李一军坦言,他的秘诀是“多沟通”。

“每个人的想法、经历不同,在选题上尽量尊重每个人的想法。”他也会和学生提要求,但主要是把握方向,强调科研的规范性、严谨性,希望他们求真务实。

“李老师治学严谨的作风和育人无私的精神对我影响非常大。”叶强记得,自己当年如果有什么研究计划或论文需要和导师讨论时,李一军总是早早做好准备,认真细致地与他逐条讨论。令他更为感动的是,李一军曾无私帮助过很多学生。“李老师用自己的工资资助学院里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持续了很长时间。”

“和蔼可亲”,这是所有学生与同事提及李一军时总是情不自禁冒出的形容词。“和蔼可亲”的背后,是一种开放性,无论作为老师面对学生抑或作为管理者与同事打交道,李一军都尽量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帮助他们排除困难,让他们能够安心工作学习。

或许,这也是一名管理科学研究者的科学“管理”之道——懂物理、明事理、通人理。

这些年,李一军先后培养了50多名博士生、100多名硕士生。“看到他们在各自领域里取得成绩,比我做得更好,对国家的贡献更大,我觉得比我自己取得成绩更有意义。”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