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保持上海医疗优势,高水平临床研究是唯一路径
第15版:封面报道 2022-11-14

保持上海医疗优势,高水平临床研究是唯一路径

专访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任王兴鹏 王煜

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任王兴鹏在长海医院了解科研情况。

医生有临床研究的内在动力,还需要外力去有效地牵头组织、去推动引导,这个任务就落到申康身上。

记者|王 煜

从一家市级医院的院长到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负责人,

尽管身份发生了变化,但王兴鹏一直坚守对“如何办好医院,如何服务好患者”的思考和实践。

为什么临床研究如此重要,怎样促进临床研究在上海市级医院的“百花齐放”?来听听他的声音。

《新民周刊》:申康为什么要着力推动市级医院的临床研究?

王兴鹏:生物医药是上海的三大先导产业之一,这是国家对上海的长远规划以及交给这座城市的使命,这是很重要的背景。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上海的基础好,主要体现在研究研发和临床应用这“一头一尾”。

生物医药的研究与应用,上海的基础在哪儿?我觉得就在市级医院。36家医院拥有26位两院院士,每年为上海获得的国家重大科技奖项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

上海市级医院服务的患者中疑难危重病的比重高,病例积累多,医生会发现总结归纳的价值,进而定位到临床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开展研究,从中找到诊疗的一些创新手段和方法。因此,市级医院应该成为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策源地。

医生有临床研究的内在动力,还需要外力去有效地牵头组织、去推动引导,这个任务就落到申康身上。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作为市级公立医疗机构国有资产投资管理运营的责任主体和政府办医的责任主体,我们的使命是办好市级医院,我们有责任推动临床研究的发展。

《新民周刊》:申康工作的重心是否发生变化?

王兴鹏:申康一直致力于把市级医院建设好。有些医院原来硬件条件比较落后,现在已经焕然一新。

我们在“十三五”开始的时候,聚焦在市级医院中开展有全国影响力的10个医学中心的建设。医院的房子造好了,“肚子”里面不能是空的。

医院的发展要强调高水平、高质量。如果亏损低效,这家医院当然谈不上高水平、高质量,但是如果靠不断扩大病人的收治数量来发展也会有问题。

2019年的统计显示,上海市级医院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是全国省级医院当中最低的,只有5.6天;也就是说临床医疗的效率是最高的。我们整个市级医院在单家医院规模不是很大的前提下,实现了很好的效率提升,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

那么接下来要做什么?原先上海靠雄厚的资金,可以去引进海外的新装备,派大量医务人员出国进修学习。这些还要继续下去,因为我们始终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但我认为如果只做到这样,今后上海与其他地区之间,可能没有更多的差异化。

我们能做到的差异化就在于以内在驱动的创新为主的模式,来提升上海市级医院的内涵水平。这就要聚焦到临床创新上。我们这一代申康人的使命,就是在前两个阶段的基础上,更多聚焦到医院内涵质量发展、原始创新。

《新民周刊》:申康具体用哪些措施来促进临床研究?

王兴鹏:2018年,我接手申康主任,新班子组建后,大家都认识到临床研究的重要性。上海市领导对此也非常重视,2019年7月,时任市委书记李强来申康调研,提出“希望申康和市级医院在临床端要加快发力,推动临床研究更高速发展”。

这件事,我们要高效、有序、专业地去做。

我们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市级医院临床研究促进发展中心,以“促进、服务、协调”为宗旨。在市财政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们推行了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

具体地落脚在五个方面:第一是基地,第二是平台,第三是人才,第四是项目,第五是载体。

这样的布局谋划,一家医院是没法去做的。只有像申康这样的办医主体,才能汇聚市级医院的全部力量,在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支持下,来进行资源的整合。

《新民周刊》:申康助推临床科研的成效如何?

王兴鹏:通过这几年的建设发展积累,临床研究推动的成果初步显现。

第一个很好的成效是整个市级医院临床研究的氛围明显改变了。你现在去问市级医院有一定水平的医生,他一定会说他在做临床研究。

同时,从事临床研究的专业人员数量明显增加了。其中包括统计师、数据管理员、样本管理员、临床研究协调员、监查员、专职的临床研究护士等。我之前参加一次临床研究护士的答辩,有一位护士水平非常高,给我印象很深。这些具备临床研究思维的医护,是医院后续临床研究发展的关键。

第三,专业化的临床研究中心在各个医院建成并运行。基于人工智能的一些先进的诊疗技术创新,现在也在不断增加。

还有很重要的一方面,是我们推动企业参与临床研究的工作向前迈了一大步,原来企业的注册是通过各个医院去找,现在他们只要通过申康的平台,就能方便地进行自动化的配对。

《新民周刊》:在推动临床研究上,申康未来的规划是什么?

王兴鹏:上海36家市级医院都有各自的临床研究的主攻方向,我们希望每家医院形成专业优势,锻造专业团队,研发新药物、新装备、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反哺专科的建设。我跟各家医院负责人交流时说:要“不忘初心”,要把你的长板继续拉长。

比如第六人民医院的新骨科综合大楼,有600张临床研究病床,加上东院整体规模可以达到800张的规模,是全国之最。这800张病床就是临床研究的基础,医院的目标应该是建成全球最好的骨科专科。

我希望未来这36家医院都有自己树得很高的标志性专科和标志性临床研究,上海市级医院的整体实力就明显提上来了。

未来的第二个目标是,市级医院的临床医生、临床护士,要从思想意识、教育背景、临床实践上根本性转变。换句话说,我们希望培养的医生护士,是有科研思维的医生护士。

第三个目标是我们要把市级医院优势的临床资源用到解决老百姓最急需的问题上去。推动临床的创新、推动我们诊疗技术的不断提升,最终受益的是老百姓。

第四个方面,要形成环市级医院的生物医药创新生态圈。尤其是在上海,整个社会来推动创新体制变革的时候,可以助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到更新的高度。

总而言之,我认为,临床研究是上海市级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