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07日 星期二
全本昆剧《牡丹亭》 一次超越性的回归与创造
第62版:文化 2022-11-14

全本昆剧《牡丹亭》 一次超越性的回归与创造

王悦阳

上图:新版全本昆剧《牡丹亭·惊梦》剧照,罗晨雪饰杜丽娘。

左图:新版全本昆剧《牡丹亭·硬拷》剧照,胡维露饰柳梦梅。

右图:新版全本昆剧《牡丹亭·幽媾》剧照,罗晨雪饰杜丽娘,胡维露饰柳梦梅。

下图:新版全本昆剧《牡丹亭·冥判》剧照,吴双饰判官,罗晨雪饰杜丽娘。

右图:1999年版《牡丹亭·冥誓》剧照,岳美缇饰柳梦梅,李雪梅饰杜丽娘,刘异龙饰石道姑。

东方爱情神话,昆曲巅峰之作。

呈现原著精髓,复原风流雅韵。

记者|王悦阳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明代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凝聚毕生心血创作的《临川四梦》以其隽永的文学语言,深邃的思想内涵,成为人类戏剧作品中的瑰宝。特别是《牡丹亭》,连汤翁本人也曾不无自豪地表示:“一生四梦,得意处唯在牡丹。”尽管据后人考证,《牡丹亭》最初并非为昆山腔所创作,但问世400多年来,它早已成为昆剧名作的代言,以其积极浪漫主义的表现方法和曲折离奇的戏剧情节,加之一代代艺术家融入生命与心血的倾情演绎,表现出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为中国戏曲史乃至中国文化史上的丰碑。

探源中华文明,追根溯源历史。近日,上海昆剧团倾全团之力、重磅推出昆曲巅峰之作全本《牡丹亭》,呈现原著精髓,复原风流雅韵,正可谓守正开拓创新,展现文化自信的大手笔。

作为昆剧的代名词,《牡丹亭》无疑是最具典型代表的剧目,纵观全国所有昆剧院团,都有各自拿手的版本,代代相传。就上海昆剧团来说,建团至今四十余年,其演出版本就有十余个,在此期间,凭借不同演员各具特色的多版本艺术呈现,在国内外戏剧舞台上享有盛誉。在此基础上,此一番“全本”,旨在通过对汤显祖55折全剧的完整演绎,展现出一个不同寻常又追溯本源,展现戏剧名著全貌的当代舞台艺术作品。通过上、中、下连续三台大戏的体量,深入挖掘经典作品中蕴含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以今人视角,讲古典精粹,力求打造出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昆曲艺术佳作。

三本到全出

时间追溯到199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当时已执导过《金龙与蜉蝣》《孔乙己》等诸多精品的导演郭小男与著名编剧王仁杰携手,通过整理缩编的办法,创排了上海昆剧团上中下三本35折《牡丹亭》以为献礼。该剧汇聚了蔡正仁、岳美缇、张静娴、计镇华、刘异龙、张铭荣等诸多昆坛大家,更有优秀的京剧演员李雪梅的加盟,加之年轻一代的张军、沈昳丽等的光彩亮相,阵容强大的上昆三本《牡丹亭》一经推出,令人惊艳。尽管这一版本在舞台视觉呈现、昆剧艺术本体的把握以及汤显祖文本的取舍上,难免存在一些不同的意见,但不可否认,这样老中青三代行当齐全、水准高超的版本,确乎是一次大手笔,也成为当年令人难忘的极具影响力的文化事件之一。

整整23年过去了,当初在舞台上叱咤风云、顾盼生辉的一代艺术家们已是耄耋之年,逐渐退出舞台,而罗晨雪、胡维露等新一代上昆人,亟待传承创排一部属于这一时代,既尊重传统精华,又坚持守正创新的《牡丹亭》,以此证明新时代的昆剧人初心不变,使命在肩。

也正因此,郭小男又一次回到了熟悉的上海昆剧团,承担起导演重任。他的寝室兼工作室就在剧团草坪边上一排小平房里,不到十平方米的屋里,只有一张床一个书桌、一个小冰箱和一个衣架子。一个多月前,剧团临时把一间办公室腾出来简单布置了下,郭小男提着行李箱从酒店搬进这个没有洗漱设备的小屋里,开始了全本昆剧《牡丹亭》后半阶段的导演工作。

小屋的桌子上总是堆着厚厚一摞书,都是和汤显祖《牡丹亭》有关的。其中一本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经典版本——徐朔方先生校注的《牡丹亭》原著,早已经被翻烂,里面是密密麻麻的标注,还有各种贴纸记号。近4个月时间,郭小男反反反复复来来回回翻看这部原作,最终把全部55出缩编在了这次全本《牡丹亭》的演出本里。

“只有演全55折,才能把汤显祖的精神表达完整”,郭小男摊开他在《牡丹亭》全书上做的密密匝匝的笔记,红色的、黄色的荧光笔涂出了不同段落,红色是当年王仁杰的摘录,黄色则是他这次的补充与修改,N次贴纸上工整地写着“信息量超大:1、2、3……”,有些语句还被他重新调整了顺序,使之理成舞台本所需的结构。“不把这本书啃碎了,心里没底”。更何况,昔日的搭档、好友王仁杰已经不在了,还有20折如何放进这一版本之中,郭小男必须就着原著,一个字一个字地研究,最终,他的定位是——“严谨、严肃、敬畏、完整”。

回归与弘扬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正如汤显祖在题记中写下的那样,“情”是《牡丹亭》的灵魂,而其中闪耀的理性光芒又赋予剧作丰富深刻的蕴意,使之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作品。

此次呈现的全本《牡丹亭》,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生死爱情放在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展现,使全剧尤其是中、下本充满着爱情、理想与社会的联系与碰撞,提升了作品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除了《惊梦》《寻梦》《写真》《闹殇》《玩真》《幽媾》《冥誓》《回生》《硬拷》《圆驾》等表现爱情主线的经典折子戏加以保留外,该剧恢复了许多以杜丽娘父亲杜宝为主角的折目,从下乡劝农到苦守扬州,险平李全兵乱……政治与时代背景,成为一条副线贯穿全剧。此外,发挥上昆行当齐全、文武兼备的优势,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演绎塑造出了杜夫人、春香、陈最良、石道姑、判官、完颜亮、李全、杨婆等剧中配角,增色增趣。

“杜丽娘为爱而死,又为爱而生,大家感动于这种至情思想的浪漫精神。可我们谁都没多问一句,当死而复生,从鬼回到人的杜丽娘,会被亲人接受吗?会被理学接受吗?杜丽娘的父亲杜宝,都不接受——哪怕连皇帝都接受了,她父亲还是不认同。杜宝是道统捍卫者,他依然觉得女儿是鬼。简言之,这是理学与人性的较量。”说起此次戏剧结构的梳理与表达,郭小男强调,通过《牡丹亭》,汤显祖说的不仅仅是情感故事,而是当时人性与理学的抗争。在汤显祖构架的55折故事里,爱情作为主线之外,有战争、宗法、礼教、道统、精神、理想、情感……丰富且宏大。但对传统昆剧舞台呈现而言,基本集中在柳梦梅与杜丽娘生生死死的爱情主线之中,而忽略了其他。

“很多人觉得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就是《牡丹亭》,但汤显祖的原作远比这个要丰富。它覆盖了宋明两朝在思想、宗教、文化、历史、民俗和社会等层面的很多内容,总括了当时社会全部关于情感、关于人性、关于理念,关于道德,关于精神的种种。尤其第三本中,他写了一个女孩子的生命是不是要受到这样一次波澜壮阔过程的社会化的承认,这一下可能跟莎士比亚对上了,用一个人的命运来对应国家和社会。”为此,他特意写了长达35页的导演阐述,开排伊始就给大家上起了课,从历史、社会、文化到戏剧层面,详细解读这部作品的精神内涵。以此也弥补了他23年前“未能深入全面”的遗憾,不偏颇,不简化,不丢失原著文脉,保留和发掘作品中弥足珍贵的价值体系,运用人文学科和艺术理念的崭新视角,让《牡丹亭》通过本次重排获得正本清源式的回归与重塑,使之更为持久地表达和弘扬原著的精神与价值,是他的目标。

守正与创新

新的精神面貌、新的人文解释、新的表达走向、新的表演方法、新的舞台呈现,郭小男以五个“新”定位此次上演的全本昆剧《牡丹亭》。

显而易见,此次创排在尊重昆剧传统的基础上,吸纳当代艺术元素,以全新视野对传统经典进行重新思考、重新创作,实现对传统经典的继承与创新。全本《牡丹亭》充分保留原著的丰富内涵和人物性格,坚持文辞典雅、语言秀丽、词曲完整,包括原著每出戏结尾的集唐诗,也通过剧中人物首次呈现在舞台上,不仅做到原著精神的完整解读,也体现了新颖别致的舞台样式和艺术表达。

在上海大剧院,郭小男为55折全本《牡丹亭》设计的舞台,有一个四面转台,这是帮助整出剧控制时长,保持节奏和流畅的重要手段。四个表演区分别对应着闺阁、花园、书斋、社会等空间。前一场戏还是后花园的旖旎风光,后一场戏已经是宋金战场的金戈铁马。《牡丹亭》场景宏阔,曲折跌宕,转台解决了55出全本时空转换的难题,将复杂的换场和迁景用最流畅的方式完成。虽然依然是8个小时的三本演出,但整部剧的节奏却相对明快。

这个独特的转台令人耳目一新,全本演下来,据统计会转七八十次,甚至演员都笑侃“下场时有点晕”,面对“拉洋片式的舞台呈现会不会破坏昆剧本身艺术性”的质疑,郭小男坦言,“精神上忠于原著,表现上力求创新”这是他对重排提出的要求,如同他一直以来的创作理念——“旧中见新、新中有根”,由于全剧多达55折,特别是上本,演到《离魂》要将近21出,只有转台的使用,才能避免习惯性演出时上场、下场所拖下来的节奏,使之成为一幅流动的画面,宛如一幅精彩的手卷一般,散点透视,徐徐展开,工细处一丝不苟,细腻精到,写意处则一笔带过,舍形取神,全篇虚虚实实,转折跌宕,引人入胜。与此同时,在戏核继承传统昆剧表演艺术精华的基础上,其舞台呈现的调性和风格一定与以往昆曲的表现方式完全不同。一定要让观众意外,一个“意外”还不够,要“意外的意外,再意外”才会觉得“好看”。

与此同时,舞台呈现结合宋明历史文化和美学特征,将诗化的境界和巧妙的场景充分融合,完整传递原著戏剧精神。结合昆曲本体与现代审美,将传统戏曲的身段程式、夸张表演、科诨武戏等表现手段熔为一炉,以虚幻朦胧、诗意唯美的舞台氛围,典雅端庄、妍丽明亮的演出气质,烘托表现杜丽娘和柳梦梅多彩壮观的人生、对自我身份的认同及生命意义的追寻,再现汤翁的艺术精神和东方式奇幻的“爱情神话”。

溯源与自信

作为目前全国唯一能演绎全本55出《牡丹亭》的团队,此次创排,上昆旨在将这部最能够全面展现中国文化和艺术特点的作品,打造成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下”的精品力作。

谈及即将面世的这部作品,上海昆剧团团长、表演艺术家谷好好眼睛放着光。“当郭导和我提出,复排旧作已不能满足今天的观众,要演就演全本的时候,我心里既激动又担心。整整55出,排出来谁会看呢?会有观众支持吗?”这样的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从艺36年,谷好好曾面对过台上演员比台下观众多的尴尬,也曾有人劝她“趁年轻,早点转行”。犹豫过、彷徨过,最终却不甘心,决定即使做铺路石,也要坚持走下去。

守得云开见月明,坚守寂寞,坚持操守,坚定信念的昆曲人最终等来了昆曲申遗成功,等来了全民文化自信的提升和传统文化的持续升温,等来了老艺术家羡慕的眼光里所说的“最好的时代”。过去几年,上昆《临川四梦》、全本《长生殿》无论国内国外,均创下票房佳绩。越来越多年轻观众穿着古风服饰前来一赏昆曲之美,成了剧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而看连续三晚甚至四晚的昆剧大戏,对上海观众来说也并不陌生。可以说,观众是此次上昆坚持上演全本《牡丹亭》最大的底气。

“我可以放心了。”当老团长、82岁高龄的表演艺术家蔡正仁看完彩排走出剧场,对迎面而来的谷好好说出这句话时,这位上昆当家人听罢几乎落泪,作为上海戏曲艺术中心的总裁,又身兼上海剧协主席,谷好好坦言,《牡丹亭》之于上海昆剧团,不仅仅是一台戏,还是几代上昆人数十载不懈奋斗的结晶,更是中华戏曲走向振兴的缩影。如今,梦想终于照进现实。“全本《牡丹亭》的上演,其价值意义远超出创排一出戏、一部古典名著的意义本身,是一次超越性的回归与创造。”

而在导演郭小男看来,继承经典、打造经典、演绎经典、传播经典,是每一位优秀中华文化继承者与传承者共同的时代使命,对精致美好的传统艺术与精神的追溯与回归,让心灵得以感受真善美的熏陶,这样才能更加坚定文化自信,“去看55折《牡丹亭》,是带着开阔的自信,回眸传统文化,是上海观众近年来的一大幸事。让我们平心静气地用昆剧,表现一次儒雅,表现上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希望这次创作能有一个新的精神面貌、新的人文解释、新的表达走向以及新的舞台呈现,能够为后人留下不负时代、不负昆曲,具有高峰艺术价值的佳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