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彬
专栏作家
Columnist
假装专家,低空观察
把肉麻当文采,把尴尬当词藻,把信口胡诌当成谋篇布局。
“你要写风,你就不能只写风。要写树梢的弯度,要写湖面的波纹,要写树叶婆娑的声音和它落地的路径……”这段作文写作课的广告文案似乎出了圈,甚至还被编成了歌,成了流行语,成了大家竞争的模仿文案,甚至也成了写作特别是学生写作的标准。
我总觉得,这种“你要写,就不能写”是糟糕的广告套路,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来说简直就是灾难,让孩子丧失对母语写作的精准把握,以曲为直,以畸为正,近乎变态地追求写作中的词藻翻涌,看似新奇的表达之下却是空洞无物、无病呻吟,形同大型“病梅馆记”。
细想一下,如今的孩子的写作素材太寡淡了,几年小学读下来就真没有遇到什么“有意义的事”“令人难忘”“我终于长大了”。想起我小时候,掉到河里的事写了三次作文;拆鞭炮做火药写了两次;因为没有带钥匙让小朋友帮我翻墙开门写了四次;在学校里做好人好事,通下水道,手划破了,写过五次;写得最多的是和小伙伴打架,之后又和好……这些素材可以灵活套用到“有意义”“难忘”“长大了”等等题目里。
而现在的小朋友生活实在太平淡了,被大人保护得太好,路上也捡不到钱包;不会遇到过马路的盲人爷爷;在学校也没做好人好事的机会。安分守己,没有挫折,没有受伤,连和同学打架又和好……打住,光写开头,就被老师掐灭了校园暴力的苗头。反正就是没有素材可以入文的。
再回看如今正当红的作文辅导课,偶尔点开一些,扑面而来的老兵油子的气息,小学生的范文泛出玄幻小说的波澜壮阔、霸道总裁文的险峰迭起、投胎转世文的别出心杼。比如,看到了这么一段“万能密笈”套路文——
“那日他正悠闲地坐在藤椅上,嘴里哼着小曲,晒着早晨的日光浴,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手机,对‘本王’的驾到丝毫不理会……我啪的一巴掌拍在他的肩头上,‘哥们儿,喏,会吗?’我得意地对他说。”谁能想到这是儿子请教父亲数学题的作文,这明明是网络滑水文的满级出场,把肉麻当文采,把尴尬当词藻,把信口胡诌当成谋篇布局。
明明没有什么生活经历,却硬要写出跌宕曲折,为赋新词,结果是车轱辘话横空出世。学会了“含辛茹苦”“羊羔跪乳”,却写不出一段妈妈烧菜被油溅到的场面;写校园用了“草木葳蕤,花香氤氲”的生僻词,却表达不出对校园的真实感情。其实,没有素材,不妨把文字写得通顺些,不必跟着“你要写,就不能写”后面邯郸学步,狗尾续貂。
前几天,和少爷一起翻出我小时候看的《贾老师教作文》课程视频,这对70后、80后上海小囡来说一定是回忆杀了,一度有万人空巷效应。时隔30年,重温贾老师的课,印象最深的是教学中和孩子的互动,用时髦的话叫“苏格拉底教学法”,贾老师教的不是写作套路,而是母语的语感,以及对写作观察的循循善诱。
孩子当堂写作文,当场念,贾老师当场批改,一字一句做纠正、点拨。学生写“小狐狸三天没有吃饭”,贾老师说改用“三天没有吃‘到’饭”;学生写“小狐狸笑容满面地说”,贾老师改成“小狐狸脸上堆满笑容地说”……当年看时只道是寻常,现在自己成了一个以文字为业的人,却益发觉得贾老师教学作文的妙处:晓畅明白才是中小学写作的基本要求。
鲁迅先生说:写不出来的时候,不要硬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