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信息 曲艺@互联网时代
第78版:艺术 2023-02-27

曲艺@互联网时代

王昕轶

盛小云演出苏州弹词。

当新听众、新观众真正进入到我们的曲艺剧场中,我们还是要拿出足够好吸引人的艺术,才能使他们变成曲艺观众,而不是一个“路过的人”。

撰稿|王昕轶

在今天,艺术传播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势必对曲艺艺术的传播和发展,产生很多新的变化,作为一个媒体人,对此有着不少感受。

感受之一,是“互联网更好地满足了用户对于曲艺艺术欣赏的需求”。曲艺艺术发展的历史上,和媒介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广播的出现,对于曲艺的发展有一个强力的推动,更多的曲艺演员走入了电台直播室,通过电波,将他们所表演的节目传播到了千家万户。而上世纪80年代,电视的普及,使曲艺艺术再次焕发生机,相声、评书等通过电视的广泛传播,在观众心目中,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姜昆、刘兰芳、王汝刚等一大批艺术家,也正是通过了电视的传播,获得极好的观众基础。而90年代以后,专业的戏曲频道出现,让曲艺观众有了自己的“家”,在那里可以找到自己喜欢的曲艺内容。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电视、广播媒体中,曲艺内容逐渐减低了价值。还记得小时候最爱听单田芳先生的《白眉大侠》,大概整个听完要一年多,而现在打开喜马拉雅,400回在线,想怎么听就怎么听。所以,“互联网更好地满足了用户对于曲艺艺术欣赏的需求”。但同步出现的问题就是“版权”,目前网络上大部分音频和视频,都是盗版或者侵权的,在传播的同时,曲艺从业者的知识产权也受到了很大的侵蚀,这一方面该如何保护,值得研究,既要为曲艺工作者争取应有的权益,但也不要遏制广泛传播。

感受之二,“互联网让更多曲艺作品有了破圈传播的可能”。互联网时代,更要讲“破圈”,也就是让更多的人可以了解到曲艺艺术。以前更多的是靠报纸、电视的宣传,或者是巡回演出来争取非曲艺的观众。但互联网的传播变得更容易了。我想上过抖音的人,都会听过苏州评弹侯莉君的《莺莺拜月》,这一段唱已经变成了“休闲生活”的代名词了。而我则是从抖音上,知道乐亭大鼓赵凤兰老师的,“赵奶奶”在年轻人圈子里也是火得不行。我举这两个例子,至少证明,互联网传播,让更多人知道了苏州评弹、乐亭大鼓这两门曲艺艺术。因为互联网的社交属性,所以让曲艺的传播变成了无限可能,任何一次用户的再创作,或者是转发,都是对于曲艺的一次传播。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统计,互联网让曲艺的传播者,从几万,变成了几百万,甚至于几千万,这个数量级,是曲艺圈自己做不到的。这也是互联网给与曲艺艺术的一个最好的机会。当然,当新听众、新观众真正进入到曲艺剧场中,还是要拿出足够好吸引人的艺术,才能使他们变成曲艺观众,而不是一个“路过的人”。

第三点,其实是互联网给曲艺艺术带来的问题,那就是“鱼龙混杂的互联网,让人好坏难辨”。因为互联网有更多的“自媒体从业者”,有非常多的曲艺人在用自己的方式进行曲艺艺术的传播,数量一多,就必然会有“参差不齐”的现象。在抖音上,很多劣质的表演,却有可能成为大V,很多无聊的演出,却因为榜一大哥的打赏,赚得盆满钵满,这是一种“亵渎”。也很容易让年轻的曲艺从业者迷失方向,到底是苦练基本功,还是去网络上玩“流量”赚钱?在互联网乱象丛生的环境下,我们该如何面对?我想互联网的发展和传播是不可逆的。但面对乱象,“国家队”应该去占据互联网的主要阵地,用更好的艺术、更好的演员,让用户看到什么才是好的艺术。同时,也要树立艺术的标杆,要让好的艺术家,在互联网上被大家看见,这样艺术才会发展。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