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9日 星期五
魔都是个大码头
第72版:专栏/海阔鱼跃 2023-04-10

魔都是个大码头

陈东

陈东

专栏作家

Columnist

不在影剧场和展厅,就在赶去的路上

上海这个演艺大码头,是魔都的魔力所在。

作为一个国际文化大都市,必然是国内外优秀舞台剧节目川流不息济济一堂。多年以来,无论是演出团体和艺术家,还是演出经纪或观众都会把上海作为一个演艺行业的大码头。在这个绚丽宏大的码头上,多姿多彩的百花争艳,鲜活欲滴的花蕊绽放。

经历了三年疫情烦扰的积压,演艺市场正在逐渐复苏。大家盼望着生活如常,很多优秀剧团和剧目也纷至沓来。近期,许多地方戏在“2022中国小剧场戏曲展演”期间集中上演。9天内轮番登场的13出小戏,精雕细刻各具特色。戏里戏外的戏剧精神,深深地打动了观摩者。

武汉京剧院的京剧《一丈青》,讲的是《水浒传》里扈三娘和矮脚虎王英豹子头林冲酣战后失利的故事。集武旦、武生、武丑于一台,玩踢枪、甩水袖、插翎子、深下腰、串跟斗……尽显小戏也吃真功夫。

同样来自武汉的汉剧《一梦幽篁》,着重描写了魏晋时期“竹林七贤”中的山涛和嵇康从至交知音到割袍断义,在人鬼情未了的前世今生中辗转。一曲《广陵散》,弦断有谁听?汉剧原名楚调,又名楚曲、楚腔、汉调,是湖北地方代表性剧种之一。200年前“徽班进京”后,京剧的国粹地位不断提升,而作为京剧的本源,汉剧却是渐渐被人遗忘的剧种,着实令人唏嘘。这出精致的汉剧,使沪上观众刮目相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将壮怀激烈的嵇康和远离尘嚣的嵇康做了鲜明的比照。重回汉剧本体,好看好听过目不忘。

江苏扬剧《千里江山》,把北宋年间“只此青绿”的传说聚焦在宋徽宗坊间亲授弟子王希孟一处。18岁的青年画师,用年轻的生命绘就一幅旷世之作。才情、爱情、师生情?长袖善舞的奇女子似鬼似仙,上上下下的太师蔡京亦正亦邪。扬剧比淮剧看得少,声腔感觉上更柔和一些。几位主演的表演蛮细腻的,只是舞美灯光在小剧场里显得有点逼仄。

北京曲剧《我这一辈子》,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浓浓的京腔京韵,曲折跌宕的人物命运。95分钟的纸人纸马,面具下的人生百态。这批从中专开始学戏9年的曲剧新生代演员唱做俱佳,生生把老北京的各色人等生鲜活脱地呈现出来了。

天津评剧《革命家庭》,取材于龙华24烈士中最年轻的欧阳立安一家人。这是来自湖南长沙的革命家庭,父亲牺牲后母亲拖儿带女前赴后继到上海成为地下党的交通员。这是一出以上海为背景的评剧,铁汉柔情母爱似水。板腔的调,走心的戏。剧组特地去龙华扫墓,表达敬意。

黄梅戏《不朽的骄阳》,编剧是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舞美是上戏原院长韩生,韩再芬主演杨开慧。29年青春无悔,热血沸腾。黄梅戏历来在上海很有观众缘,一段《浏阳河》的旋律拐弯到了黄梅调,也不觉违和。前不久上演黄梅戏《女驸马》,观众居然跟着名段哼唱起来。黄梅调好听有知音,演员好看有戏迷。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348种地方戏你方唱罢我登场。路过长江剧场,看见河南职业学院豫剧班学生在拉着横幅,为来沪拍照留念。心下一动:上海这个演艺大码头,是魔都的魔力所在。期待更多的国内外戏剧集萃,继续大放异彩。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