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17日 星期三
到奉博感受唯一流传古文字的磅礴伟力
第18版:封面报道 2023-05-22
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

到奉博感受唯一流传古文字的磅礴伟力

何映宇

奉贤博物馆

熹平石经拓片。

鱼形刻划符号陶片。

展厅。

“国子硕父”鬲。

通过展示各时期承载汉字的实物,集中表现汉字的肇始源流、发展演变、内在力量与悠长意蕴,展现汉字书写、艺术与应用之美

记者|何映宇

坐落于上海市奉贤区“上海之鱼”金海湖畔,日本建筑师藤本壮介设计的奉贤博物馆,整体造型由三个相互连接而又相对独立的单体组成,风格独具,在周边整体环境的烘托下,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中“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优美意境。

奉贤博物馆始建于60年代,“文革”时期停办。1994年重建。2019年,奉贤博物馆搬迁新址并投入运营。

新馆一开展,就以“和硕清雅——雍正故宫文物大展”惊艳亮相。短短几年里,奉贤博物馆的“炼冶铜华”中国古代铜镜展、“绿响”东山魁夷·汪芜生作品展、天下龙泉——龙泉青瓷·宝剑传承与创新展等精彩展览,吸引了众多观众前来参观学习。

今年5月26日起,“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将在奉贤博物馆展出。

文字的诞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开端。作为世界上迄今为止持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文字,汉字凝聚了中国人千年来生生不息的智慧与创造力,在历史的大浪淘沙中光辉不减,成为硕果仅存的方块文字,诉说着属于中国的传奇。汉字与中华文明的发展相生相伴,浓缩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以其特有的持久性、延续性,跨越千年,见证古今对话。

仓颉造字开文运,丹甲灵龟呈祥瑞

《策海·大书》载有“苍颉登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仓帝受之,遂穷新天地之变,仰瞻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群山、指掌而创文本”。仓颉造字开文运,丹甲灵龟呈祥瑞。自此,中国人有了记事抒情的文字。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阳殷墟时曾指出:“新形势下要确保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有人做,有传承。”习近平总书记的倡议引发了新一轮“汉字热”,传统文化和古文字的关注度大幅提升。在此背景下,在河南省文物局与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文物局)的联合指导下,奉贤博物馆推出“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致力于传播汉字文化,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以更具艺术性、创新性的形式展现,进一步提振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展览自2023年5月26日展出至10月8日。

这次参展的全国26家文博单位地域跨越三大流域(长江、黄河、淮河)、十大省市(天津、河北、河南、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内蒙古、上海),共计189件/组汉字文物。类型包括青铜器、陶器、石器、骨器、瓷器、书画、绢本、竹木等,规模庞大、范围广泛、类型多样。不同地域、不同年代的汉字发展传承都将在展览中进行呈现,全国范围内如此体量的汉字文物专题展览不可多见,其中也不乏重量级的文物。

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出现的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最成熟的成体系的文字。虽然商代之后,中国王朝不断变化,但是以甲骨文为代表的汉文字始终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它确保了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代代传承。

这次从天津博物馆借展的8件卜骨皆是一级文物,其中4件为“发现甲骨文第一人”——王懿荣旧藏。这8件卜骨多为商王武丁时期,观众可通过卜骨上的文字了解当时王室占卜之事。

一级文物“父乙车衢”青铜觚是安阳殷墟目前发现的个体最大的青铜觚,形体高大,纹饰精美,有凝重雄伟之感。其圈足内壁“父乙车衢”四字铭文,代表其是车衢族人为纪念其父辈乙所做。整件铜觚,纹饰采用了平雕与浮雕相结合的技法,繁缛细密,是我国青铜时代鼎盛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次展览将展出3件来自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物——铜鼎、铜斛及铜爵。妇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中国历史上有据可查的第一位女性军事统帅。

197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位于殷墟小屯宫殿基址区内的妇好墓进行了发掘,这是目前为止唯一确定墓主人身份,且未被盗掘的晚商王室级别的墓葬。妇好墓发掘面积属于中型,但蕴含的遗物异常丰富,出土各类器物近2000件。在安阳殷墟出土的1万余片甲骨中,“妇好”名字的出现次数极高,相关卜辞约有250余片,可见当时其地位之高。

出土于妇好墓中的铜鼎、铜觚等青铜礼器,是商代中国青铜文明发展至鼎盛时期的代表。商代青铜器铭文的主要内容包括祭祀典礼、征伐纪功、赏赐锡命、要盟券书、训诰臣下和颂扬先祖六个方面,虽然文字不多,但是在文字的变化、笔画、结构、章法方面均体现出极高的艺术形式美。

你还将在这次展览中看到首次出馆展出的随州市博物馆“方壶”青铜器。这件方壶在2018年出土于随州市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根据其壶盖上所刻的51字铭文,确认为曾公求的墓地。其铭文字体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鸟虫篆体铭文,字划多作鸟形,笔划秀丽。“越王勾践”剑上的错金铭文同样也是这种鸟虫篆字体。

讲述汉字的前世今生

这次展览以灵符若拙、契文肇兴、意蕴流芳、天开化宇、妙趣启智五个篇章讲述汉字的前世今生。

第一部分:灵符若拙——汉字之源,探寻汉字起源之谜,从神话时代的结绳记事、仓颉造字传说到史前文明的刻划符号,古朴稚拙的笔触蕴含着先民无穷的智慧,灵符刻甲骨,万代文字开。

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地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

此部分展出8件带有刻划符号的陶片,均为安徽蚌埠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双墩遗址出土,多是陶碗的底部,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器物(距今约7300年)。其刻划符号内容既有单体符号,也有复合符号和组合符号,符号简洁、生动又十分形象,具备了早期文字书写的部分特征。作为淮河流域符号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双墩刻符被认为为探索汉字起源提供了重要线索。

七千多年前的蚌埠双墩遗址,发现630多刻划符号,丰富多样,就同期国内外文化遗存来说,都十分罕见,惊人。符号种类之多、内容之丰富是同时期其他遗址所无法比拟的。双墩刻符的功能可以分为表意、戳记、计数三大类。2009年10月24日至25日,30多位来自国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聚集蚌埠,就“蚌埠双墩遗址刻划符号暨早期文明起源”展开研讨。众多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双墩刻符反映了早期双墩先民的生活形态,已经具备了原始文字的性质,是汉字源头之一。

第二部分中展出的秦鄢到销百八十四里简是一种秦代邮递文书的里程表,记录了从南郡属县“鄢”到洞庭郡属县“迁陵”所经站点及里程,“囗囗千四百卌里”是指从关中内史或中原阳陵到迁陵的邮路总里程。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邮政系统里程核定表,充分反映了秦代全国范围内的非常发达、完善有效的邮政系统运作的实际情形,体现了秦朝文明与发达的程度。而行书效率,即公文书上行下达的速度是国家机器运转的绝好体现。里耶秦简让我们看到,即使在今天也是十分偏僻的里耶,秦人“以邮行”的行政文书,都及时地传达到了最基层。

此部分中展出的一件重量级国宝就是最早刻于石碑上的官定儒家经本《熹平石经》。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蔡邕等人校正儒家经典著作,把儒家七部经典(《鲁诗》《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仪礼》《论语》)抄刻成石书,共20余万字,立于洛阳太学讲堂前。因其字体俱为隶书,故又称《一体石经》。这是中国历史上刊刻最早的石经,同时也是研究汉代书法的珍贵材料。据史书记载:“及碑始立,其观及摹写者,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由此可见,刻制石经的目的,是供人们传抄、校正和阅读,是一种传播儒家著作的手段。石上的隶书字体为研究中国文字演变和书法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此次将在奉贤博物馆展出的熹平石经残片为洛阳博物馆所藏,所刻内容是《诗经·卫风》中《氓》这一篇的片段。

我们现在常见的印章究竟起源于何时?学术界始终莫衷一是。直到1998—2010年间殷墟陆续发掘出土了3枚陪葬所用的青铜印章,将中国印章的历史向前推到了商代晚期。在第三部分展出的青铜玺印,是一枚出土于2009年殷墟西南部王裕口村贞人墓的文字印章,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文字铜玺之一(约武丁时代,距今约3300年)。该玺出土时位于棺椁之间,与墓主联系紧密,当为墓主之物,具有标识、铭记功能,标识墓主的私名或族氏。

四大文明古国诞生的古文字之中,唯有汉字千载流传、从未断绝。汉字内在的磅礴伟力,推动着汉字经久不衰、辐照千里,乃至于对话世界,形成汉字文化圈。在第四部分“天开化宇——汉字之力”中,展览通过汉字文物的实物展示,感受汉字之生命力与影响力,感悟世界唯一流传至今的古文字的内在力量。

此外,三门峡博物馆藏西周“国子硕父”鬲腹部饰三组凤鸟纹,河南博物院藏春秋时期的“王子午”铜鼎,平湖市博物馆藏董其昌行书兔柴记卷,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藏清代金榜诰命等展品,皆“身世贵重”,内涵深刻留人驻足。

在展览的最后一部分中,通过数字展览和互动体验,博物馆让观众参与其中,深入体验文字的奥妙与灵动,将趣味性与体验感结合,寓教于乐。通过多种媒体和技术手段为游客打造集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官于一体的体验模式,使游客身临其境地感受汉字的能量,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更加深刻。

回望青史,上溯卷帙,探寻汉字之源。“丹甲青文——中国汉字文物精华展”将通过展示各时期承载汉字的实物,集中表现汉字的肇始源流、发展演变、内在力量与悠长意蕴,展现汉字书写、艺术与应用之美,阐释汉字绵延千载一脉相承的历史优越性,突出汉字文化对中华文明薪火相传绵延不绝的巨大推动力。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