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书讯 二战中被遗忘的隐秘生活
第79版:读书 2023-05-22

二战中被遗忘的隐秘生活

俞耕耘

《隐秘之恋——二战中的西方战俘与德国女人》 [德] 拉斐尔·谢克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4月

作者拉斐尔·谢克描摹了跨民族、国界与身份的爱恋。这些特殊人群的生存,成为微观史学的研究案例。

撰稿|俞耕耘

关于二战历史,大多学者聚焦于书写战场军事行动,政治外交角力,政坛人物抉择。而战时德国后方民众的“生活史”却鲜有书写。《隐秘之恋:二战中的西方战俘与德国女人》一书,揭开处于“地下”边缘、被遮蔽的史实细节。作者拉斐尔·谢克描摹了跨民族、国界与身份的爱恋。这些特殊人群的生存,成为微观史学的研究案例。

上百万法国、比利时战俘被扣留德国,他们进入工厂、农场劳动。由于维希政府的投降“配合”,看管这类战俘的措施并不严格,他们很快融入德国平民的生活。此书探讨两个“非典型群体”——德国妇女和欧洲战俘的相遇。他们构成互补、置换与嵌入关系。一方面,战俘们远离自己家国,被迫切断与过往联系。另一方面,德国妇女送走了她们的丈夫父兄,成为留守人员。这种“真空”促成他们结合。

这种发生在敌对国之间的情爱关系,被赋予太多隐喻。战后文学中,战俘被视为流浪者,受害的英雄。他们与德国女人的关系,被描述为“征服”。同时,这种关系也意味德国女性的不服从。但这些大都言过其实,“大多数隐秘关系中的恋人或许并没有考虑他们行为背后的政治含义”,更多关系都建立在实用主义之上。

工厂主和农场主的女人,也是战俘食物的供应者。不难理解有些战俘利用了这种“情人诱惑”。但作者显然聚焦于另一端:真心融合的男女,以及他们何以产生情感。答案在于“共同劳动”,它提供了大量协作、交流和单独相处的空间场景。没有军衔的健康战俘都必须工作。战俘与平民的交集无可避免,任何隔离都不可能。“因为战俘可能单独和一个女人在田地或葡萄园里工作,也可能睡在农场里”。这也解释了与战俘发生关系的德国女人,大多来自底层:如雇工、农妇和女佣。

欧洲战俘也开始接受另一现实,主动融入德国人生活,囚禁时学一些德语,与德国平民长期共处,产生了更多共情。他们与原有家庭的连结则几近于无,甚至不相信自己的妻子会保持忠诚。“因为对法国或比利时战俘而言,他们的家乡极有可能驻扎着德国士兵”。大多数战俘处于两种情形的撕裂中——既想回国,又离不开德国。

战后这些德国女人开始与那些受害者、被驱逐者竞争,求取赔偿。“但主流意见拒绝关注这些案件的是非曲直,坚持以明确界定的政治世界观作为标准”。这意味着只有坚定秉承道德原则,并以此行事而受迫害的人群,才有获赔可能。它说明了动机、行动与结果三大要素,需同时符合。但现实是很难厘清并深究她们行为的真实意图,到底是出于个人情欲,还是反抗与异见。作者从战后赔偿的视角,反向检视这段历史中的暧昧不明。这两类人群受各方无视,都不予讨论,谁该为此负责?由于这些疑难,才造成遗忘。她们出于私人行为而受惩处,原因千差万别,自然无法组成申诉团体与社会合力。

全书始终从人类普遍情感出发,审视这种隐秘之恋。她们远离政治,从未主动反抗纳粹,并非抵抗者;也不是由于种族因素受到迫害。作者的深度在于探讨了身份的未定论:被惩处的德国女性和战俘该如何界定?它衍生出更复杂的话题——我谓之“类于受害者”与“真实受害者”的竞逐。他们永远处于无法归类、不可深究也不能正名的双重悖谬中。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