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王汝刚 欢笑的艺术始终会受人欢迎
第33版:封面报道 2023-11-13

王汝刚 欢笑的艺术始终会受人欢迎

东梁

王汝刚说,他离不开舞台。

在王汝刚看来,尽管面对着挑战与困难,但今天依旧是滑稽戏、独脚戏最好的时代,充满着机遇与希望。

撰稿|东梁

在上海,最具代表性的戏曲、曲艺艺术无疑是沪剧与滑稽戏。说起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滑稽戏和独脚戏艺术,自然不能不提当今的领军人物王汝刚。

从小就吃“开口饭”

王汝刚的家谱里,往上推24代都是上海人。他的祖辈本来世代生活在杨浦区引翔港,祖父与父亲都是勤奋的木匠,两人合力用辛苦数年积攒下的钱翻新了房子,却不料被日军炸弹一把火烧尽。王汝刚的父亲无奈离开祖居之地,到市区生活。1952年10月,王汝刚出生于上海,父亲五十岁,母亲四十岁,老来得子,自然珍爱非常。由于出生时母亲已不年轻,身体虚弱的她没有奶水,因此为王汝刚前后雇用了7个奶妈,有时也抱着他喝过邻居、姑妈的奶水。或许正因为“吃百家饭”的缘故,王汝刚从小对各地方言特别敏感,也善于观察与模仿。苏北、苏州、常熟、无锡、宁波和浦东地区方言,他一听就懂,一学就会。到了报童小学读书后,王汝刚对声乐敏感的特点进一步冒尖,他做过学校广播站的播音员,参加过故事小组,在学校的联欢会上总是那个自告奋勇要表演的小孩。“我有一个本事,看过的东西会说。我比赛得过区故事比赛第一名,市故事比赛第三名。这在弄堂里效果很好,因为再顽皮的小孩,也喜欢听好玩的故事。”

与所有的同龄人一样,初中毕业后的王汝刚,迎来了那段“上山下乡”的岁月。回到上海的王汝刚一开始做了名厂医。虽然能为人治愈伤口还能开药,但生性更喜欢说说笑笑的他,在医务室总是坐不住,一有机会就去和厂里的文体爱好者偷偷排练节目。有一天,工厂对面的虹口区文化馆曲艺队招收业余曲艺爱好者,王汝刚立即报名,通过考试后被录取“唱滑稽”。正是在这样一场又一场的业余表演中,王汝刚发现台下总是坐着一位老人,高高的前额,大大的眼睛,戴着口罩,看戏极为认真。后来同伴告诉王汝刚,这位神秘的老人就是滑稽界赫赫有名的杨华生。

不久后,滑稽大师们陆续得到平反,准备恢复成立上海人民滑稽剧团。杨华生、笑嘻嘻与绿杨老师笑眯眯地告诉王汝刚,剧团要恢复上演经典大戏《七十二家房客》,希望他扮演主角之一的“小皮匠”。但当王汝刚开开心心回到家告诉父亲后,父亲断然拒绝儿子要当滑稽演员的想法。“我父亲解放前是做老板的,解放后做了工程师,我表兄弟很多都是大学生。父亲认为我做医生挺好,何必去唱滑稽。因为在老一辈上海人眼里,唱滑稽是被人轻视的职业。当时母亲已经去世了,我对父亲是言听计从的,我在弄堂里是出了名的孝子,既然父亲不同意,我也就不再说什么了。”父命难违,王汝刚只能打电话给笑嘻嘻老师谢绝提携。谁知道没过几天,王汝刚下班回家,左邻右舍激动地告诉他:“杨华生、笑嘻嘻下午光顾了你们家的小阁楼。”到了屋里,只见平素严肃的父亲露出笑容说:“真想唱戏,你就去吧,但一定要演得有出息。”原来两位老人用自己劫后余生对艺术的不懈追求,面对滑稽艺术青黄不接、难以为继的困境,迫切需要可造之材的求贤之心,一腔真心最终打动了父亲。

辉煌、落寞与期盼

“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大师登上阁楼请出‘小皮匠’”。1978年,王汝刚初次登台,在《七十二家房客》中扮演“小皮匠”一角,引起很大轰动,从此正式开启自己的艺术之路,与滑稽戏、独脚戏这门海派艺术的瑰宝,结下了一生的情缘。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王汝刚对前辈无私的帮助与提携始终心存感激。

1987年5月,电波里出现了一位“滑稽王小毛”,他操着一口苏北上海话亮嗓:“啊哟喂,我是滑稽王小毛。”节目开播不出三个月,“王小毛”就成了上海滩家喻户晓的明星,王汝刚也唱红了上海滩。多年来,他凭借滑稽戏《明媒争娶》荣获第三届上海白玉兰戏剧“主角奖”,又因为独脚戏《爱心》获得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榜首,荣获第二届“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上海市“劳动模范”,担任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

从2000年开始,“老娘舅”“红茶坊”这些情景喜剧开始在电视上播出,众多滑稽戏演员的加盟,吸引了很多观众,他们不再需要跑到剧院,只要一打开电视就能看到自己喜欢的演员,听到好笑的对白。尽管身在其中,但王汝刚却清楚地认识到,情景喜剧对滑稽戏来讲其实是把双刃剑,它让演员们赢得了知名度,却让观众们远离了剧场。从1997年担任人民滑稽剧团副团长,到2000年担任团长,再到2022年正式退休,王汝刚在剧团领导的位子上整整坐了25年。经历过滑稽艺术鼎盛时代的他,也看到滑稽戏一度的衰落,如今,他对于滑稽艺术的未来总结为六个字:传承、创新、融合。具体来说就是上海滑稽在传承和创新之余,需要与时代,与观众,与现实生活的融合。“我深深体会到,滑稽演员需要不断学习,多多读书和深入生活必不可少。接触了滑稽艺术以后就知道,滑稽艺术并不像外面一般观众所了解的,很圆滑、世俗,没有文化底蕴,并不是这样。我和前辈老艺术家交往过程中,总是深深感受到每个老师身上都有一种非常好的艺术力量,感染人,打动人,因此一定要多向传统,向生活,向时代学习。多年来,我和伙伴们努力做到了让全国人民知道上海有个滑稽戏,但是很难保证让全国人民喜欢滑稽戏。反过来也一样,全国人民知道有个德云社,但是不一定全国人民都喜欢德云社。因此我们站在自己发展的阵地上,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是首要的。”

“虽然我去年已经退休,但是我终身从事的就是滑稽艺术,因此我离不开舞台,舞台也需要我。如今,国家对传统文化非常关心,我作为一个从业人员感到由衷高兴。最近文旅部出台了《重点传统(经典)剧目复排计划》,建议名单中就有我们人民滑稽剧团的‘镇团之宝’——《七十二家房客》。我是这部作品从1978年以来的传承者,既是实践者,也是得益者,这些全过程我都历历在目。我想,把好戏传流下去,自己也有这样的责任,这个传承工作应该做好。”在72岁的王汝刚看来,尽管面对着挑战与困难,但今天依旧是滑稽戏、独脚戏最好的时代,充满着机遇与希望。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