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丁之向 钟表大师的“斜杠人生”
第45版:封面报道 2023-11-13

丁之向 钟表大师的“斜杠人生”

吴雪

在丁之向的世界里,钟表记录着中国的时间与历史,也见证了“上海精神”的宽容与度量。

记者|吴雪

一个时代的印痕,就好比考古学中的断代佐证,土壤中的沉积层、残器中的特殊成分、文物的造型和工艺,每每出现明确的断代证据,现场的学者们都会松一口气,至少,人们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钟表业是关于时间的行业,时间、时代、历史,从某个意义上说就是,时间是钟表业的本体,也是钟表业的现象,是哲学中辩证的对立和统一。因此,钟表业在演变中留下的印痕,便是时间的足迹,是钟表学者、商人、顾客和玩家格外关注的要点。

即使在一两个世纪之前,有创意、有灵感的钟表匠就在尝试“用数字表示时间”。在上海滩,如果你爱钟表,一定知道这位人物——丁之向。在丁之向的世界里,钟表记录着中国的时间与历史,也见证了“上海精神”的宽容与度量。“从实用到欣赏,再到身份的象征,钟表的发展,与上海的发展同频共振,有着特殊的意义。”

让我看看你的表,就能知道你是谁

丁之向的工作室位于上海置地大厦,工作室摆放着从世界各地收集而来的各类腕表、钟表,角落里用玻璃罩着的两台钟表机器人特别吸引眼球。

作为一位钟表界的知名人士,丁之向的身影时常出现在全球各大拍卖行、时尚味十足的钟表发布会、欧洲大陆各名表工厂内。从兴趣到职业,丁之向将自己的青春注入深爱的行业。

大学时期的丁之向对钟表有着异乎寻常的热爱。从最初的电子表、石英表到机械表,那时的他作为一个爱好者对腕表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1991年,大学毕业那年,自己买的第一块表是泰格豪雅,在当时很贵。”丁之向说,这个时期,腕表以实用性为主,玩家也不会买很多,一般四五块,够用就行。

当时钟表圈子里流行一句话:“让我看看你的表,就能知道你是谁。”包括你的社会圈层、工作范围、性格特点、对腕表的理解等,通过一块表,就能够精准定位。真正迈进钟表圈子是在2000年的某天,丁之向遇见了一位出版业老板,两人相谈甚欢。当时的丁之向还是一位青年外科医生。

因为这次偶遇,丁之向毅然辞去医院工作,投向出版业。5年之后,《Chronos手表》中文版问世。丁之向担任主编。

丁之向告诉《新民周刊》,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直到2010年,人们购买表的目的,已不再单纯为了读时间,而是为了个人兴趣、情怀,腕表开始从实用性迈向奢侈品的层面。技术上也有了大幅提升,比如材料的更新、功能的复杂性,比如当时流行的47毫米的万国大飞行员,就特别有代表性。

丁之向认为,上海对于钟表的包容性很强,源于上海自带的城市基因和精神——我们欢迎你来,坏的去掉,好的留下来。过去手表属于很小众的话题,现在不一样,互联网上有很多讲表的网红,大家不会排斥聊表,技术上的分享也由过去玩家之间的分享,变得更加大众化,更加符合流行的趋势了。

中国钟表市场话语权升级

做外科医生的经历,让丁之向感受到,从意境来说,手表最基础的原理和心脏很接近,都是用固定节律来维持生命的律动。而一枚手表不仅是玩物,更蕴含着收藏者的人生——它可以陪你走过无数个大大小小的重要时刻,抬手一瞥,生命中珍贵的切片如数而至。

深入了解才会发现,丁之向的爱好不只收藏腕表,他还热衷于研究各种早期天文导航仪器,如六分仪、中星仪、精密计时器等。

船钟是18世纪欧洲大航海时代的产物,凭借精密的装置、精准的走时成为远洋轮的基本配置,两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人们依赖于它来计算船只所处的经度。最初,水手们判断行驶距离和计算经度所用的方法是——将太阳照在头顶上的时间与他们驶出港正午的时间作比较。

对于航海者来说,准确的时钟必不可少。在丁之向的书房里,收藏的年纪最大的船钟诞生于1815年前后,最小的也在半个世纪前。早年他去拆船厂收集船钟,从几百元人民币到几千美元,他选择的标准是“买得起又有缘分的”。这与收藏古董机械表追求其机芯复杂度和价值更高级,正好相反。

近年来,丁之向结识了不少欧洲及阿根廷、美国的收藏者,每当他收到了新的船钟,就会把钟面上编号告诉在船集社工作的朋友,对方会查找船的历史、照片,让收藏变得更有趣味。目前,经权威官方天文台校验认证合格、记录在案的机械航海天文钟,全球不超过10万只,能够流入市场的更非常少见。

丁之向深知航海天文钟在人类时间记录史上的深远意义,他认为“船钟所存在的200多年时间里,是人类最依赖于机械的时代,我所珍藏的,正是那个时代的故事”。

20多年间,身处钟表圈,收藏者和传媒人的双重身份,让丁之向对于中国市场的话语权感受颇深。“整个钟表行业对中国媒体和从业人员关注大,因为这是活的市场,是可以填东西的市场,在上海钟表旗舰店可见一斑。”丁之向更感受到品牌对于中国买家的热情:“中国买家作为新兴力量,自然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有很好的待遇。”

他举例说,一个明显的体现,便是中国人的喜好往往决定新产品的方向。“比如陀飞轮的盛行就是迎合了中国人的喜好;珐琅、镂空以前是平起平坐的工艺,如今珐琅表大热,也是因为中国人对镂空工艺不太感兴趣。”从这个角度看,中国买家确实拥有很强的话语权。

但他认为这种话语权也有着两面性,“过多迎合,过于深入中国市场会显得思维狭隘,毕竟钟表属于全人类。”依他个人的理解,目前流行的“中国表”更应该是全球钟表行业主流风格的回归,而导演这场颠覆全球钟表大戏的,正是成长中的中国市场。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