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朱洁静 上海拥有磅礴的生命力
第41版:封面报道 2023-11-13

朱洁静 上海拥有磅礴的生命力

周洁

在《永不消逝的电波》中饰演兰芬的朱洁静。

对于“上海精神”,朱洁静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上海精神不仅仅是大而化之的包容、海派,更是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记者|周洁

11月2日中午12点,朱洁静从排练厅走出来,来不及吃午饭,又走进演员休息室,接受《新民周刊》的专访。

这个休息室很大,除了桌椅,还有演员治疗需要的理疗床,四周的白墙上,是团里演员们的自拍和心里话。有人鞭策自己“练功如打铁,打了再烧,烧了再打”,有人写下愿景“管住嘴迈开腿,好女不过百”,还有人发自心底“希望大家不要受伤”……对于这些天真可爱的年轻人,朱洁静在她们身上仿佛看到了曾经的自己。

自6岁开始跳舞,朱洁静没有停下来过,她的名字,也早就和舞蹈难舍难分。而在上海工作生活29年,对于“上海精神”,朱洁静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上海精神不仅仅是大而化之的包容、海派,更是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她既可以很浪漫,又可以很懂生活,很有烟火气。她是一种蓬勃的生命活力。”

上海为她打开舞蹈的门

6岁那年的除夕,朱洁静收到了来自家人的礼物,一条红裙子,“在浙江,初一是一定要穿着新衣服去拜年的。具体的款式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我从没见过那么好看的裙子,转圈时,裙摆可以变得很大很大”。朱洁静对《新民周刊》记者说。

小姑娘注意到了包装袋上的名字——上海第一百货。“我想这个百货商店里一定还有很多这样美丽的裙子,那个时候,我就决定要学跳舞,因为我想穿更多好看的裙子。”朱洁静心底也萌生了对上海的向往。“对于当时的我来说,上海就是时髦的代名词,所有新的、没见过的、没尝试过的东西,可能第一时间就会发生在这座城市。我想到这样一座广阔且充满未知的城市来,每天都能感受到这种新的变化。”

9岁时,朱洁静如愿考入上海舞蹈学校。此后的她,没有离开过舞蹈,也没有离开过上海。“这个城市有太多机会了。任何人在这里都能找到舞台,不仅是舞台和剧场,我有时候觉得,上海任何一片草地上,都在发生着故事,处处都可以被人看到、被人发现。”

朱洁静时常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学成后,舞台就摆在面前,心无旁骛,不需要流连别处的风景。“这是我跟舞蹈的默契,跟舞台的默契,也是跟观众的默契。从16岁开始,舞蹈就是我的生活,我的归属,也是我在这座城市打拼的价值所在。”

舞台上的朱洁静,可以是粉色羽衣、活泼灵动的鹮仙;可以是身穿旗袍、手拿蒲扇生炉子的上海女人兰芬;也可以是温柔纤美、踩着家乡一节节石桥而来的江南女子……《永不消逝的电波》(下称《电波》)中的兰芬,无疑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个角色。

慢下来,成为“兰芬”

今年7月,《电波》在美琪大戏院迎来500场纪念演出,成为上海歌舞团乃至全国舞剧市场的“现象级”作品。“从0到500,看似是重复和循环,其实每一次演出,每一次我站上舞台,她就不再是昨天的兰芬。”

朱洁静温柔地回忆当时创作兰芬这一人物的心路历程:“我说上海精神是既浪漫又生活,兰芬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她那么体面,那么精致,把家务活都干成了艺术。我常常想,即便只有一块钱,可能在其他城市这一块钱的用法和在上海这一块钱的用法就是不一样的。”

其实,朱洁静和兰芬一点也不像,就连导演也在排练第一天时告诉她:“小朱,你能不能落地一点儿。”剧中有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清晨的上海石库门弄堂里,兰芬都按惯例送丈夫李侠上班。临近门边,兰芬会说“等一下”,随即为李侠打理衣服,而后叮嘱丈夫注意安全,表达一下不舍。随后,弄堂里的女人穿着旗袍,摇着蒲扇,翩翩起舞,美妙绝伦。

为了演好兰芬,朱洁静强迫自己慢下来。“我需要放空自己,让那种急躁的节奏慢下来,不要去想1点开会,2点排练,3点还有什么,而是去体会从前车马很慢,书信很远,一生只够爱一个人的感觉。”

朱洁静将这种质感完美呈现在了舞台上。“对于兰芬这个人物,等待是一种很美的感觉。只要你找对了感觉,这个舞蹈的血脉就有了,再往上去创造不同舞蹈动作,你跳什么都是对的。反之,感觉不对,再怎么跳都是不对的。”

尽管已经演了500多场,但朱洁静从未疲倦,这或许也是上海精神在她身上的体现——追求卓越,持之以恒。“我们的大教室上面有一句话,时间只记住精品,艺术只承认一流。我们想创造的就是这样的作品。”朱洁静说。

跳到80岁

前段时间,朱洁静发了一条微博,是她和搭档王佳俊的写真照片,配文是:跳到80岁吧。

对于舞蹈演员来说,年龄是绕不开的坎儿,朱洁静曾坦承,可能镜头藏得住,可以用一些技巧和经验去弥补,但她自己是知道的,身体有一种不可逆转的衰退。

参演《电波》,打开了她对舞蹈演员的认知,“我以前只是用身体去认知,但现在懂了,舞蹈演员可以用各种各样最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延长自己的艺术生命”。

舞剧电影《电波》的拍摄,让她再次突破了自己。“舞台是放大的艺术,但电影是克制的艺术,这两者之间我觉得很难有平衡。但中间有一个最通的点,就是需要演员去把自己最真挚的情感调动出来,只要是真的,在任何一个环境里面,它都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担任上海歌舞团副团长后,朱洁静还将自己的部分精力放在了培养年轻人身上。目前《电波》有“风雅颂韵”四组演员团队,《朱鹮》也有了两组演员团队,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亮相舞台,他们互相陪伴,又相互较劲儿,推着整个歌舞团向前发展。

走过很多城市,一场又一场,一年又一年,朱洁静由衷感叹,自己的根是在上海。“这座城市磅礴的生命力,是我们舞台创作者最需要的原动力。”有动力,有活力,上海明朝更好看。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