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魔都“碳”秘
第10版:封面报道 2024-06-10

魔都“碳”秘

金姬

2019年10月4日,晨曦朝霞中的上海东海大桥1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

亚洲最大的污泥处理工程——白龙港“巨蛋”。摄影/肖健

2023碳中和博览会现场。

上海,早就在双碳方面积极布局,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争取从“低碳”过渡到“零碳”。

记者|金姬

以“走向碳中和之路”为主题的2024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 6月5日—8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本届碳博会吸引来自14个国家和地区的600余家企业集中亮相,预计超8万人次观众参与。

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党组书记、会长周敏浩介绍,此次展会总体规模逾10万平方米,超过去年首届的规模。“展会内容将升级,市贸促会同期将六展联动,同时同地聚焦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模具、润滑油等新需求,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共同打造资源共享的盛大聚会。”

事实上,在中国为全球治理贡献力量和智慧、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不断努力的大背景下,作为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上海,早就在双碳方面积极布局,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争取从“低碳”过渡到“零碳”。

探索绿色低碳产业新模式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上海就开始了城市的产业结构调整,通过20多年的努力,城市现在已经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第三产业超过了70%。“十三五”期间,在各企业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上海市工业用能总量累计下降356万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16.9%,超额完成国家节能减排“双控”目标,为按期实现双碳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高质量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之年。2021年1月,《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上海将制定全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着力推动电力、钢铁、化工等重点领域和重点用能单位节能降碳,确保在2025年前实现碳达峰。这比全国目标提前了整整5年。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朱明林介绍道,围绕实现双碳目标,上海构建了碳达峰碳中和“1+1+8+15”政策体系,“1+1”是两份顶层设计文件,即《中共上海市委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上海市碳达峰实施方案》;“8”是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和区域碳达峰实施方案,“15”包括科技支撑、绿色金融、财政等各项保障方案。

而在探索绿色低碳产业新模式上,上海首先把目光瞄准了循环经济。

在浦东新区合庆镇,亚洲最大的污水处理设施白龙港污水处理厂区域内,全球首套城镇污水厂“制氢—储氢—热电联供”全链条中试应用研究项目已试运营两个多月。据悉,该项目利用污水处理后的两大产物——水和沼气,通过工业方法制氢,一方面利用厂区内光伏板产生的绿电,通过电解水制氢,每小时可制氢50标方;另一方面,污水厂每天处理污泥产生的近3万立方米沼气中,有约10%被纳入该项目,每小时可制氢100标方。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整个项目产生的绿氢,被输入一台30千瓦的氢燃料电池单元,主要用于发电供热,同时也可以用来为园区的氢能源车加氢。另外,电解水产生的氧还被制成臭氧,用于污水处理。由此,整个项目就在白龙港污水厂内打造了一个完整的低碳场景,将污泥的“绿色价值”充分利用起来。

这样的循环经济理念在金山区廊下镇也早已实现。那里有上海最大的规模化楼房养猪场——存栏量达4.5万头的松林楼房规模化生态养猪场。去年12月,申能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在此搭建完成一个猪场沼气处理项目,可以将猪场每天生成的数千立方米沼气进行分离、纯化,去除二氧化碳、硫化物等杂质后,得到高纯度甲烷,也就是天然气。目前,松林项目提取的绿色天然气可直接并入上海燃气金山天然气公司的管网。

此外,废弃物经过处理后,还能成为有机肥。得益于生猪养殖,廊下镇的有机水稻、蔬菜、水果等种植,也多了“好帮手”——园区周边12000亩农田,实现了“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据廊下镇相关负责人介绍,2022年,周边农户使用猪场有机肥还田,可以减少化肥使用50%左右,每亩减少化肥成本300元。2023年,与松林签约的绿色种养循环项目沼液有机肥还田亩数为12000亩左右,可增加农户收益360万元。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这样的循环经济产业可谓一举多得,且具备复制推广的可能。

创建零碳示范单位

和低碳相比,零碳的实现难度系数高了不少,但上海已经进行了成功试点——截至2023年底,上海已开展三批零碳创建和示范单位评审工作,发布了29家零碳示范名单,包括零碳工厂20家、零碳数据中心2家、零碳创建园区7家,涵盖了生物医药、汽车、高端智能装备和电子电器等上海市重点产业。

上海市经信委表示,目前零碳工厂和零碳园区创建还处于起步阶段,主要原因是深度脱碳的技术还不成熟,无法实现大规模的减排,实现零碳目标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考虑到上海风光资源禀赋有限,以及产业和能源结构特点,现阶段在部分能耗低、碳排放强度低的企业、园区先行先试,率先探索工业领域低碳零碳转型的技术路线图,带动更多的工厂、园区积极跟进。

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闵行开发区”)集聚了21家世界500强,约90%为外商投资企业,是上海首批零碳创建园区中唯一的工业产业园。园区企业能源活动产生的碳排放,一是企业化石燃料(煤、天然气、汽油、柴油等)产生的直接二氧化碳排放,二是企业外购电、热力等产生的间接二氧化碳排放。2015年底,园区完成了清洁能源替代。目前,在园区用能结构中,电力约占80%,天然气约占10%,热力约占5%左右。

2021年,闵行开发区启动零碳示范园区创建工作,推进实施了集中供热、生态公园升级改造、分布式光伏、企业节能减碳技改等一大批绿色低碳项目:在园区内推动凯士比、米其林等企业建成光伏电站,截至2023年年底园区光伏发电企业总数达19家,装机总容量约20兆瓦,年光伏发电量超过1400万千瓦时;科赴闵行园区、ABB、博朗、恒瑞等园区多家企业也积极开展节能技改、回收利用等减污降碳项目。

闵行开发区在经济发展和做好双碳工作方面取得的平衡,让区内企业有了满满的获得感,这才是零碳示范单位的意义所在。

聚焦绿色低碳供应链

上海市发展改革委介绍,近期,上海正加快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加快推动本地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开发,至2023年底光伏装机达289万千瓦,风电装机达107万千瓦,上海还积极引入市外非化石能源电力,建设南通—崇明500千伏输变电等市外清洁能源通道,加快推进蒙电入沪等一批重大工程。上海正试点探索建立完善碳排放双控制度,同时在全国率先出台《上海市加快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打造绿色低碳供应链的行动方案》,强化全社会参与机制,在生产制造、物流运输、资源循环利用、电力供应等供应链重点环节加大绿色低碳转型力度。

“绿色供应链”是本届碳博会的主要话题之一,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而就在今年4月,绿色低碳供应链建设大会在宝山举办,启动“绿色低碳供应链生态圈行动”。

当绿色产品的全流程追溯成为“刚需”,中国企业却面临难题,其提供的碳排放计算成果离开了所在行业、地区便无法得到承认,更难与国际标准互认。一段时间以来,企业常用第三方咨询机构服务,但由于这些机构并未深度解构本土产业链形成本土碳排放因子库,很难帮助中国企业细化至工序设备级的碳排放核算。

为此,宝山区率先启动绿色低碳供应链公共服务平台(以下简称“供应链平台”)。“供应链平台共建方和服务方具有扎实的基础优势,在底层工具、核算标准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宝山区发改委负责人介绍,供应链平台服务方易碳数科自主研发的“积木LCA云”碳量化工具打破了碳量化领域国外软件垄断的局面,是全球首个可以实现大规模实时碳量化核算及碳标签管理的系统;供应链平台共建方欧冶云商运营的钢铁EPD平台已成功完成开发难度极大的多个产品种类规则PCR报告,为探索中国EPD体系与国际互认积累了经验。工业领域碳足迹CFP平台欧贝零碳,通过沉淀大量样本数据,支撑国家工业领域碳因子数据库的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为实现“弯道超车”,供应链平台汇集专业力量,下设多个技术委员会,如上海双碳标委会牵头做标准,市场局长三角绿色认证委员会牵头做认证,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牵头碳交易。“在这个框架下,各专业委员会将突破行业限制,在统一的标准和管理办法下加快推动企业绿色交易。”宝山区发改委负责人自豪地表示。

绿色金融成共识

目前,中国已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绿色信贷市场和全球第二大的绿色债券市场。在国际金融中心上海,颇具特色的绿色金融能够更好服务国家“双碳”战略。在2023年的首届上海碳博会上,作为推进碳中和的关键环节之一,“绿色金融”这一概念已成为主流商业银行的发展共识。

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上海监管局的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上海辖内银行业绿色融资余额合计15666.15亿元,较年初增长9.58%。其中,绿色信贷余额15191.96亿元,较年初增长10.04%;非金融企业绿色债券投资余额178.41亿元,较年初增长9.15%,绿色金融业务发展迅速。

此外,自2020年起,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ESG)等绿色理念相关因素纳入金融机构考量逐步走向主流,银行理财子公司ESG主题基金发行加速,银行业绿色信贷规模也突破新高。

5月30日,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联合交通银行共同发布全国首份《长三角银行业绿色金融可持续发展报告(2024)》。从金融产品及服务角度来看,94%的银行已开展绿色信贷业务,绿色普惠金融和绿色科技金融业务分别有85%和64%的银行参与;20%和10%的银行开始探索绿色债券和碳金融业务。

连续两年参加上海碳博会的上海银行,自2016年上市之日起,就在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中开辟绿色金融的独立篇章,在绿色金融的赛道上更是连续多年维持高速增长。2023年,上海银行发放碳减排贷款4.74亿元,带动年度碳减排量56414.06吨。

此外,上海银行与上海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管理中心、申能碳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推出上海首个绿色普惠担保贷款;成功发行全国首单央企融资租赁公司绿色明珠债、银行间市场首单租赁行业蓝色债券、上海地区首单“碳中和债/专项乡村振兴”双贴标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等多项创新业务;协同上银香港和上银国际等境外子公司,依托沪港台“上海银行”以及西班牙桑坦德银行战略合作等特色平台,为境内外企业提供跨境绿色金融服务。

事实上,正是绿色金融市场的蓬勃活力,信贷“活水”流向绿色领域,为中国绿色发展提升含“金”量。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