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直接电影”里的宝藏河
第80版:影视 2024-06-10

“直接电影”里的宝藏河

孟渐新

撰稿|孟渐新

长江,从作为日本军事情报搜集在相册内,到展示文化交流的纽带,跨越了整100年。

邻邦日本对于我国长江的兴趣由来已久:从1924年到1940年,亚细亚写真大观社几乎每年都会出一辑《亚细亚大观》,记录亚洲(主要是中国)的影像,共1891张照片,摄影师是岛崎役治。

1983年,25集纪录片《话说长江》在央视播出,创下了40%的收视纪录,是迄今为止中国纪录片收视率最高的一部——也是由日本人佐田雅志投资拍摄。据说他为了拍这部纪录片负债28亿日元,他用了30年,开了4200场演唱会来还债,至2012年60岁时才还清。

进入新世纪,日本对于长江的热情也未减退。NHK曾于2011年摄制了大型纪录片《长江天地大纪行》,当时的导演竹内亮大概是由此结下了与长江的缘分。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2024年,一部名为《再会长江》的纪录电影登陆国内院线。

奔腾了亿年的长江,从作为日本军事情报搜集在相册内,到作为展示文化交流的纽带摄制在影像中,跨越了整100年。如今,人们通过导演镜头,自入海口的上海一路回溯:南京、武汉、重庆——昔日硝烟滚滚的战场,现在是一座座蓬勃发展的大都市,历史的沧海桑田感,难以言表。

在上海举办的千人场首映式上,导演竹内亮提到自己的作品被诟病的点,主要集中在导演干涉人物这一条——有些观点认为,出镜的导演干涉了记录的人物,让纪录片不再遵循“纪实”的原则了。

但,真的是这样吗?当然不是。纪录电影对于“真”的追求相较故事片和动画片更为显著,但“真”的追求却不只有导演躲在摄影机后一途。

纪录片主要有三大流派,分别是苏联上世纪20年代初提出的“电影眼睛派”、美国上世纪60年代初提出的“真实电影”和法国60年代提出的“直接电影”。

“直接电影”流派的开山之作是《夏日纪事》。上世纪60年代,法国纪录片电影大师让·鲁什、哲学家和社会学家埃德加·莫兰在出任佛罗伦萨纪录片电影节评委时,受到参赛影片的启发,决定拍摄一部社会议题影片。两人让女主角罗尔丹拿着话筒对路人发问:你幸福吗?由此开启了直接电影流派的序幕。本片在1961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上获得了国际影评人协会大奖,这也是纪录片首次获得该奖项。

从此,这种不事先编写剧本,不用职业演员;影片的摄制组只由三人组成,即导演、摄影师和录音师,由导演亲自剪辑底片;导演可以介入拍摄过程——成为“直接电影”的重要特征——如此看来,《再会长江》是很好地延续了直接电影的风格。

影片里有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比如那个曾经梦想参军的女孩最后去了浙江打工,又比如歌声美妙的泸沽湖女子,能抬起40多岁导演搬不动的货物的70多岁棒棒老汉。更不用说长江上游的那些奇妙风土,比如三峡船舶电梯、元谋土林……

竹内亮导演选择了如今纪录电影里较为少见的“直接电影”方式,在大银幕上呈现了诸多个体真实,继而构建了一幅外国友人眼中的长江流域人物图谱。这对于长江风貌的记录,有着审美与纪实的双重价值,令人感叹:长江不仅是哺育中华儿女的母亲河,也是连接世界上所有热爱自然、敬畏自然的普通人的宝藏河!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