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30日 星期日
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第55版:文化 2024-06-10

非遗,活起来,火起来

吴雪

潮汕英歌舞。

右图:福建省泉州市蟳埔村村民刘选凤(左)为一名游客簪花。

左图:金漆镶嵌螺钿创新工艺手表。

上图:(左)潮州木雕《赵云救阿斗》取材历史故事,通过特有的S型径路布局,将复杂的故事内容和众多人物的主次关系浓缩在画面上。

(右)潮州木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辜柳希。

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见非遗而知中华。非遗保护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而是让它真正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记者|吴雪

夏言从成都出发,到汕头旅游时,一路跟着英歌舞的队伍跑了2个小时。英歌融舞蹈、南拳套路、戏曲演技于一体,动作优美,刚劲有力。别的地方看不到这种类型的传统表演,衣着和妆容也有意思,夏言着迷于非遗,而这种新奇的旅行体验,前所未有。

英歌舞“卷”出新高度,最近一次是去伦敦、泰国“炸街”。前几日,普宁富美青年英歌队与泰国叻丕府英歌队的街头联袂共舞,现场铿锵有力锣鼓声、整齐划一槌击声彼此交织,加之互联网上的蝶变传播,这项曾经不温不火的非遗“英歌旋风”,在全球刮起来了。

潮汕非遗英歌舞爆火出圈,是非遗活化利用的优秀样本,值得探究。今年3月底,簪花一下子流行开来,簪花相关抖音播放量超40亿,小红书种草笔记超42万篇,也让非遗活化利用的声量逐渐提高,成为民俗文旅产业化的品牌IP。

有学者指出,“非遗文化+”的新业态不仅开辟了消费新领域,还吸引了全世界年轻人的深度参与和目光。据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以“非遗”为关键词的搜索量同比去年增长168%,“非遗”主题相关的团购订单量同比提升245%,其中,超七成相关订单来自20至35岁的年轻群体。

非遗是以传承人为重要核心的活态传承,从冷门走向热门,从小众走向大众,如何让传统文化遗产焕发千年的新生机?睹乔木而思故家,考文献而爱旧邦,见非遗而知中华。非遗保护不是将其束之高阁,而是让它真正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成为不断融入人民智慧和时代创造力的生动实践。

英歌舞出圈,年轻人的狂欢

懂得非遗活化的人,首先懂得从年轻人入手。

破圈的法宝,在于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眼球,如何将各种传播工具用得恰到好处。浙江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刘志军认为,非遗传播要用好信息高速公路,就要满足老百姓短平快的消费习惯。非遗走向民间、走向线上,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

“英歌热”发轫于网络。夏言最开始种草英歌舞就在小红书上,印象深刻的一篇笔记中,一位七八岁的小女孩对着镜头跳起英歌舞,眼睛里闪着光,现场气氛非常热闹。在某短视频平台上,英歌舞的数据也很抢眼,2023年就有3.3万场英歌直播走街串巷,1.9亿人次云端观舞。

曾经,与几乎所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似,英歌舞也面临着不温不火的窘境,为了融入当代年轻人的圈子,英歌舞费了不少心思。以“粉丝”眼中的偶像男团——普宁富美青年英歌队为例,队伍先从视觉妆造上求变,重新设计了新的队旗、主体颜色、英歌槌等,又让“燕青”“阮小七”等脸谱形象更加清晰生动,动作、套路、阵型上也大胆突破,从各个层面垒实英歌舞在大众心目中的国潮印象。

当地政府为了接住这“泼天的流量”,也很快推出一批新媒体产品,并与现代舞等表现形式相结合。比如,2019年,首部英歌为主题的电影《英歌魂》登陆院线;2020年4月,汕头市文化馆建立英歌慕课项目;2023年1月,潮阳棉北后溪英歌队登上广东卫视春节晚会,与腾格尔、王中祐联手演绎“摇滚英歌”《一身正气》。

随着线上关注度的不断攀升,网友们也开始选择“用脚投票”,纷至踏来。据汕头的旅游数据显示,2024年春节假期汕头共接待游客超507万人次,同比增长43.4%;旅游收入43.7亿元,增长133.03%。

今年流行的簪花围,其爆火路径也是非遗民俗在现代的活化和复兴。而成功点燃这根引线的,则是明星网红效应和线上传播手段的双重加持。据网友溯源,簪花围在线上产生有规模的热度,始于演员赵丽颖簪花造型的出圈。而后,在陈意涵、央视记者王冰冰、毛晓彤、陈都灵等明星博主的轮番造访下,蟳埔村晋升为热门旅游目的地。

五一打卡蟳埔簪花的大学生游客小焱深有体会,游客八点不到就到簪花店门口排队,簪花阿嬷忙到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簪花围之所以能火起来,并不全是出自偶然。这背后,不光有经年累月不改旧貌并且已经深刻融入日常生活中的簪花传统的延续,也与近些年来旅游、服饰等总体消费趋向的变化有关。

与此同时,非遗直播也成为了传播非遗文化的小众赛道。对着直播镜头,63岁的木活字印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超辉默念口诀,仅用十几秒就把“山雨欲来”四个字从码放有5000个常用木活字的字盘里挑了出来,直播间里观看的12万网友叹为观止,纷纷“路转粉”。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张颐武表示,网络直播方式的出现打破了和年轻人之间缺乏沟通桥梁的僵局,让处于被动保护中的非遗有了更多接触大众的机会。

上海爷叔王震华,今年66岁,痴迷中国古建筑半辈子。近日,他也开通了抖音账号,展示自己用全榫卯结构打造的微缩非遗古建筑模型。目前为止,超过1206万人次观看了他的榫卯学习课程。王震华说:“文化传承是一条腿,还有一条腿是文化传承的活化。必须也迈出去,不然就会摔倒。活化就是找到新的土壤,扎根、开花、结果。

兴文创,与当下生活连接

2022年,金漆镶嵌螺钿创新工艺手表在市场上一度被卖到断货,这款限量版的“国风”非遗工艺手表,给了传承人全新的启示:“好的非遗产品不是扔进博物馆的展品,它一定是迎合了现代人审美需求、融入现代人生活的。”

勉唐派唐卡传承人、拉萨市曲水县县级非遗传承人旦增也表示,如果对于一种文化的欣赏只停留在看见,那只能算是镜中花、水中月。不仅无益于人们对这种文化的理解,更无益于文化本身的传播、传承。而传承的意义,不仅在于留存传统,也要寻求与当下生活的连接。兴文创,自然成为了非遗传承的新路径。

今年3月,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扬州馆)为宣传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扬州漆器髹饰技艺,在馆内设置了漆扇体验处。“以漆为笔,以扇为纸,一半人为,一半天成”,作为独一无二且具纪念意义的“新中式出片神器”,漆扇很快火遍全国。

27岁的英文导游茜茜,是湖南衡阳故香居非遗手作馆的合伙人之一。她坦言,漆扇的制作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漆料的勾调与配比、颜料深浅的选择,扇子下水的方式和扇形的选择都会影响最终的呈现效果,也正因为这种随机性,漆扇自然打开了年轻人新的社交方式。

漆扇既有着大漆工艺的魂,又能让更多人了解这项非遗技艺。而随着国内DIY主题体验馆的风靡,2018年,旦增的唐卡非遗文创体验馆在八廓街开业,在旦增看来,拉萨文化底蕴深厚,旅游业发达,世界各地人汇集于此,对文化传播非常有益。

以DIY形式体验非遗文化,不仅有助于理解文化产品本身的创作意图、创作心境,还能更直观地领悟盐野米松在《留住手艺》中提出的“手作是有温度的艺术”。网络上爆火的“簪娘”“流麻”,许多都是初学者制作的手工艺品,这也给年轻人传递了一种讯息:非遗文创不应该有门槛。

旦增说,当非遗不再遥不可及,而是贴近普通人,走向生活,它才会真正重新进入人们的日常。当然,还有学者将非遗的火爆解读为当前人们旅游动机的改变。比如,蟳埔的簪花即从观察他者生活变为体验当地生活。从服装造型上作出调整,融入当地人的装扮,在当地标志性建筑处逗留打卡,表达自我个性和理解异地文化在旅游过程中实现了统一。

簪花围的不同之处,还在于它在被展示时是作为民族服装的重要配饰出现。遍观社交媒体上与簪花相关的内容,会发现簪花常常与马面裙、傣族服饰、旗袍等同时亮相的出奇混搭。临近毕业季,国风服饰与学士服混搭的穿搭方式风靡高校学子间。在苏州读大学的孙同学就拍摄了一组汉服簪花的毕业照,头戴簪花学士帽,肩披刺绣精美的传统云肩,朋友们纷纷赞叹:“太国风太美了。”

目前,发源于蟳埔村的簪花,走出了一村之地,步伐迈到了苏州园林、西安古城等看似无关的场景中,形成奇妙的非遗文化文旅带。簪花已然作为一项独立出来的民俗文化,与时下流行的民族风旅拍产业实现了融合,悄悄走上了民俗文化产业化之路。有些城市已借机成立了簪花协会,以更系统、全面地推广簪花文化,同时助力相关产业发展。

而成都自古以来拥有“簪花基因”——成都杨子山西汉墓出土的女俑,就在发髻正中插一朵硕大的菊花,菊花两旁还依附数朵小花。在洛带古镇这样的“打卡点”,或许也可以借簪花为由举办主题活动、向公众科普簪花的久远历史。成都如今盛行的夜游锦江、千人汉服秀、国潮集市等形式,都可以融入簪花,让传统文化“共赢”。

岭南非遗出海,打开新业态

时代在奔跑,人们思绪在进步,但这些还不够。当下,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深入发展,传统民族社会原有的文化边界正在逐渐消解。以岭南非遗为例,从民俗巡游的“开路先锋”到国际交流的“友好使者”,越来越多非遗身影开始闪耀在国际舞台。非遗出海,正在打开一个全新的业态。

刚刚在巴黎开幕的“从北京到巴黎——中法艺术家奥林匹克行”中国艺术大展上,30多位中国非遗传承人作品联袂登场,精巧而繁复的潮州工艺,在国际时尚之都巴黎大放异彩。其中,潮州非遗占据4席,包括康惠芳的潮绣《金龙鱼》、孙庆先的潮绣《如意瓶》、辜柳希的潮州木雕《赵云救阿斗单骑救主》、方志伟的潮州麦秆剪贴画《吉祥如意》。

而作为亚洲以外最大的春节庆祝活动,今年英国伦敦“四海同春”春节庆典上,70万名观众迎来了普宁英歌的“首秀”,佛山花车、舞龙、醒狮同样人气爆棚。花车随后还来到英国文豪狄更斯的故乡梅德韦市,向当地市民“拜大年”。

英歌让普宁市与泰国旧罔县结下友好城市的情缘,而佛山禅城区与英国梅德韦市的文化交流“双城记”也已书写了20多年。2004年,佛山龙狮的到访让梅德韦市春节庆典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从此以后,花车巡游成为当地新春庆典的“标配”。

据了解,这些岭南非遗走出国门的重要推手之一,是海外华人华侨群体的鼎力支持和配合。梅德韦市中国佛山禅城区联谊会会长游运明父子二人,先后扛起了新春巡游的大旗。“佛山龙狮舞传递的是中国人的精气神。”游运明说。海外侨胞20年如一日的坚守,也让禅城区“岭南文脉之城”的IP深入人心。

随着“非遗出海”热潮不断升温,佛山非遗的“朋友圈”也在扩容,禅城区将醒狮、龙舟、灯彩等非遗项目“打包”出海。今年3月,禅城夜光醒狮在南非开普敦国际艺术嘉年华惊艳亮相,在非洲大陆演绎岭南非遗“双创”风采。

禅城区委统战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岭南文化出海不但需要展演内容的创新,也需要发动海外侨团讲好广东故事的积极性。多年来,禅城区为英国、南非海外侨团持续输出醒狮、龙舟等岭南文化标杆性产品,就是“授人以渔”的好办法。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跨国走亲”正为联合申遗探索道路。去年底,旧罔县英歌文化交流团首次到潮汕地区“回乡省亲”。今年回访期间,普宁富美青年英歌队总教练李俊浩惊喜地看到,刚刚成立不到一年的旧罔县文益学校英歌队,就能将普宁快板与英歌融会贯通。

中泰两国英歌携手申遗的构想,也得到叻丕府、乌隆府和春武里府旧罔县等多个地方政府和民间团体的积极回应。事实上,中国与东南亚国家联合申遗早有先例可循。2020年,中国、马来西亚就将“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成功申报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目前,北京市立方律师事务所文化遗产公益法律服务中心正在与香港、泰国英歌界积极推动举办英歌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有望今年下半年在粤港澳大湾区落地,为推动联合申遗进一步夯实基础。龙年端午将至,千桨竞发的龙舟也将翻腾“出海”。可以期待,岭南非遗的全球“出圈”之路,将以传统节庆为舞台,走出越来越广阔的天地。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