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赵东生(左一)与生物工程研究室工程师研究玻璃体切割机。
张皙教授(前排右二)带领团队进行病例讨论。
2017年,许迅教授(右二)为一位藏族患者问诊。
2021年,市一医院眼科实施多例先天性黑矇自主临床研究实验性治疗。图为孙晓东教授与患儿合影。
邹海东教授(右二)带领团队成员查房。
以新技术为无数在黑暗中挣扎的患者带来持久光明,永远是市一医院眼科人的梦想与目标。
记者|吴雪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是业内一块响当当的“金招牌”。在患者心目中,市一医院眼科不仅是诊治疑难疾病“一锤定音”的权威科室,也是守护日常眼健康的贴心所在。
1946年,被誉为“东方一只眼”的赵东生教授创立了市一眼科,成为中国眼底病外科创始单位。20世纪90年代起,市一医院眼科成为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重点学科。2019年,市一医院眼科又获批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成为全国最大的“医教研防”一体化眼科中心之一。
在市一医院眼科中心主任孙晓东教授看来,“创新”是市一医院眼科的“基因”。在科室7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历代专家学者首创了中国第一例视网膜脱离手术、中国第一例涤纶布巩膜扣带手术、中国第一例玻璃状体切割手术,发明了国产眼内气体和重水。上世纪90年代,市一医院眼科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抗VEGF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等领域完成了一系列开拓性工作。如今,精准化的近视防控、基因治疗和智慧眼科建设又成了科室新的前行方向。
“为民”则是市一医院眼科的追求。我国眼病疾病谱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不断发生变化。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黄斑疾病、遗传性眼病、白内障、病理性近视及小儿眼病等多个眼病的临床诊疗领域,市一医院眼科始终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在关系人口素质和大众健康的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域,市一医院眼科也做出了卓越贡献。
“天上星星,市一眼睛。”这句广为人知的口号中“一天一地”的意象,饱含着广大患者对市一医院眼科的信任,也激励着市一医院眼科人不断开拓创新。
为疑难眼病,寻找“中国方案”
回顾市一医院眼科发展历史,医学前辈留下了太多值得铭记的故事。作为中国视网膜脱离诊治第一人,市一医院眼科创始人赵东生教授引领眼科发展40余年,奠定了市一医院在中国眼底病领域的优势地位。
上世纪40年代,国内尚没有医院能开展视网膜脱离手术,甚至连最基本的培训与设备也没有。赵东生教授从奥地利学成归来,在中国率先开展视网膜脱离的诊治和手术,使得公济医院(市一医院前身)眼科成为中国最早的眼底病外科诊疗基地,翻开了以视网膜脱离治疗为代表的中国眼底外科创新转化第一页。由此,市一医院眼科以眼底病诊治为重点,于1986年成立上海市眼科研究所,在中国率先开展视网膜脱离增生膜研究,早于国外整整4年。在此基础上,赵东生教授率先在世界上提出“赵氏膜分级法”,逐步形成了市一医院眼科诊疗特色,获得1978年中国国家科学大会奖。
上世纪80年代后,以张皙教授为代表的一代眼科专家再次将眼科创新的治疗方法应用到实践中,给患者带来新的希望。当时玻璃体手术在中国刚刚起步,使得视网膜脱离手术技术迎来全新飞跃。但囿于当时的医疗水平,开展该手术必须要用一种名为“C3F8”的填压气体填充眼内。如果缺乏该气体,会极大限制该手术在临床上的应用。直到90年代初,C3F8气体没有进口途径,其研究在国内更是空白。1992年,张皙教授牵头成立了C3F8课题小组,通过与中科院上海有机所合作,克服多个技术难点,成功试制出了国产超高纯度C3F8气体。1998年,市一医院眼科成立上海市眼底病重点实验室——这也是上海市首批六家医学重点实验室——重点攻关眼内膨胀气体的研制。张皙教授团队先后研制出C3F8、C2F6等系列气体,通过大量实验数据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并发明了小包装的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成功解决了气体包装的重大难题,并大幅降低了成本,使得其在中国推广使用成为可能,完成了中国眼科最早的转化研究。
1995年后,C3F8气体被广泛应用于眼科临床,将视网膜脱离治疗的成功率从70%左右提高到98.6%。使得更多视网膜脱离患者重获光明。该成果在国内引起轰动,并通过举办国家级视网膜脱离学习班等学术会议在全国推广,极大推动了玻璃状体切割手术在中国的推广,先后获得中华医学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首届医疗成果推广奖等一系列科技成果。
90年代末,现任市一医院眼科中心学科带头人许迅教授从香港学成归来,在中国率先开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手术和研究,开创了新的研究方向。许迅教授先后历任市一医院眼科主任、副院长,以及上海市视觉复明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眼科研究所所长、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等职务,他精细、严谨的学术风格,深受赵东生教授、张皙教授传承的市一眼科文化影响。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代谢性疾病相关的眼病成为高发眼部疾病。许迅教授从1996年起倾注10多年心血,不断突破主攻领域。他将前期预防放在更重要的位置,率领团队持续10年系统地记录了众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的翔实资料,并据此研究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提出将预防和治疗相结合。该模式于2009年起在全国推广,目前已覆盖30余个省市自治区,成为国家卫健委防控指南,有效控制了糖网病视力损伤及盲病情,2008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发病机理和临床防治》,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2年,在许迅教授努力下,眼底病被首次纳入全国眼健康规划重点关注病种。
在许迅教授看来,目前很多疾病治疗指南和规范的制定没有考虑到中国人或者亚洲人群的特点,中国眼底病的研究和防治水平已处于世界前沿,有必要也有能力建立自己的评价标准。因此,许迅教授在上海筹备建立了国内首个眼科研究第三方评价平台——眼科临床研究评价中心。未来,眼科领域将有更多的“中国标准”依托该评价平台而诞生。
近视防控,“市一标准”成为国家标准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青少年近视防控已经成为国家战略。数据显示,我国的近视人口数量目前仍在迅速增长,儿童青少年群体的近视问题尤为突出,已经成为我国一大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控制青少年近视发生率,上海早于全国启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2011年起,上海市卫健委和市教委在全市范围内推进为期三年的儿童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建立工作,由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具体负责实施。市一医院许迅教授团队和市一医院眼科中心副主任邹海东教授团队近20年来围绕青少年近视防治,开展了多项研究,共同致力于将上海青少年近视防控地方标准变为国家标准。
2011年起,邹海东教授率领团队创建了国内首个医教融合青少年眼病防治平台,建立起儿童屈光发育档案数据库。目前已覆盖超过300万上海市儿童青少年,筛查近千万次,进而建立起了适宜的大规模儿童近视筛查—转诊—干预—随访—建档—健康宣教—信息化动态管理的早期防控模式。
2019年10月,由邹海东教授领衔起草的首个眼健康领域上海市地方标准——《中小学生屈光不正筛查规范》正式颁布实施,并于2020年1月进一步获批成为国家卫生行业标准,有效助力了国家实现儿童近视防控战略。
市一医院的近视防控临床科研成果同样备受瞩目。2022年,许迅教授、何鲜桂教授领衔的团队通过一项随机对照人群试验,评估了户外活动时间和光照强度对防控儿童近视发生发展的作用,研究结果发表在眼科顶刊Ophthalmology上。该研究为揭示户外活动预防近视的具体机制和作用规律提供了新线索,证实了户外时间的保护作用与暴露时间和光照强度有关,并尝试给出了量化关系。目前,该研究成果已被应用到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领域,并有所成效。
此外,市一医院眼科还结合眼病专科特色,组建“炬目明眸”志愿者团队,持续打造“炬目明眸”公益品牌体系,开展了“开学护眼第一课”等颇具社会影响力的公益项目。眼科团队还因地制宜,开展“6·6爱眼日”“世界视觉健康日”“12·5国际志愿者日”等系列主题志愿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邹海东教授率领团队曾先后近10次深入西藏、新疆、川南、贵州等地区,至今为止已完成慈善手术800余台,为当地医生进行专业授课近200场。
作为眼科“国家队”,在临床诊疗、科研创新和社会责任方面,市一医院眼科都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带领眼科,迈入基因治疗时代
走进2023年启用的市一医院眼科大楼,患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焕然一新的就诊环境。“现代感”和“科技感”不光体现在硬件设施上,市一医院眼科团队的科创实力,让这里成为新技术、新药物的研发和应用高地。
2023年7月,全国首个眼科罕见病诊治中心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成立,这也是全国首个眼部疾病基因治疗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心启动了不同种类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将填补我国眼科自主研发基因治疗药物领域的空白。在孙晓东教授看来,眼科罕见病诊治中心的设立,就是要将全球医学界目前最具前景、最具潜力、单次治疗长期获益最具优势的细胞基因治疗作为一把“破冰之刃”,去解决尚未解决的黑暗难题。
由于我国部分遗传性眼病的致病基因突变谱与国外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国外研发的基因药物并不完全一定适用于国内患者。探索国人的突变热点,并针对国人遗传性眼病特点开发精确治疗技术,搭建高效高质量的基因治疗技术平台成了市一医院眼科团队的核心科研任务。从2013年开始,孙晓东教授即开始率领团队联合攻关。2021年,市一医院眼科中心(国家眼部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启动了遗传性视网膜疾病基因治疗临床试验,并于2021年6月完成了中国首例Leber氏先天性黑矇(LCA)基因治疗。截至目前,已经有几十名参与LCA基因治疗临床研究的患者完成三期临床试验,随访数据非常理想,LCA患者的视力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待全部入组患者完成一年期随访后,即可递交新药申请。
基因治疗还为其他眼部疾病带来了“一次治疗、终身缓解”的可能。以难治性老年性黄斑变性为例,现在的患者需要每月打针。目前,孙晓东团队已经完成老年性黄斑变性基因治疗II期临床试验入组,前期初步数据已在国际新生血管年会和亚大眼科年会等多个国际会议上发表。结果显示,该治疗方式不仅安全性好,且年化挽救治疗率(每年需要进行挽救治疗的比例,越低越好)远低于国外同类产品,非常值得期待。
孙晓东教授告诉记者,基因治疗是医学科学未来三大突破性技术之一,代表着未来医学科学的划时代突破。更是那些身患遗传性眼病、目前几乎无有效治疗手段患者的唯一希望。国家卫健委“十四五”眼健康规划明确把致盲性眼病诊治作为重点,上海也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科创中心建设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
市一医院眼科基因治疗中心在10年前就已提前布局。孙晓东教授带领团队开设了相关遗传门诊,引入专职人才,组建了全国规模最大的眼科基因治疗临床研究团队,积极开展遗传性眼病的诊断、治疗和研发。最近3年,基因治疗已开始产出成果。中心以罕见遗传眼病诊治为突破口,基于精准诊断、自然病程研究、发病机制研究,积极开展自主知识产权新药研发。最终做到打通从疾病诊治、临床研究,到自主创新研发、成果转化,最后回到临床验证的“闭环式”创新转化链条,持续研发适合中国患者的、可负担的基因治疗眼科新药。
以新技术为无数在黑暗中挣扎的患者带来持久光明,永远是市一医院眼科人的梦想与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