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4日 星期日
华政附中70年不变的“以学生发展为本”
第61版:特稿 2024-10-21
全国第一所政法类高校附中的法治教育探索之路

华政附中70年不变的“以学生发展为本”

应琛

左图:华政附中初三(2)班丁荠梵同学以漫画的形式展示了学校法治特色品牌的模拟庭审活动场景,并将学校的标志性建筑物融入其中,体现了深厚的爱校情怀。

左图:华政附中初二(4)班叶皓轩同学独具匠心,将叶雕这一传统艺术形式与学校的文化特色以及法治教育相结合,创作出了富有创意和深意的作品。

右图:华政附中坚持将法治教育融入班级管理之中,探索以法治班规促进中学生行为规范内化,加强班级、年级法治文化建设。班规制定成为学校法治文化的一张名片。

上图:每年国家宪法宣传周期间,华政附中的全体学生在庄严的氛围中,齐声高声朗诵宪法,以此来表达对国家根本大法的尊重和对法治精神的尊崇。

华政附中历经70年的发展变迁,成长为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排头兵和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标杆校。

记者|应琛

学生提的立法修改意见曾被全国人大采纳,参与国家“八五”普法规划意见征询并提出了建议;明明是一节化学课,老师却丝滑地完成了“从化学元素铝到《食品添加剂生产监督管理规定》”的无缝衔接……这些都是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华政附中”)凝练出的“尚法”实践。

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原名上海市番禺中学,创办于1954年。2009年,长宁区政府与华东政法大学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学校更名为华东政法大学附属中学,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第一所政法类高校附中。2018年4月,学校挂牌成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

七十载历久弥坚,七十载步履铿锵,七十载使命承传,七十载奋楫扬帆。从1954年到2024年,华政附中历经发展变迁,沉淀了明德精业的传统,生发出尚法励新的追求,成长为多样化、特色化发展的排头兵和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标杆校。在学校70年发展历程中,华政附中向社会输送了26000多名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祖国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德育双基”养成,“教学方式”转变

1954年,刚刚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为大力发展文教事业,上海市委市政府开始着手创办一批完全中学。位于长宁区番禺路270号的上海市番禺中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选址建校,正式创立的。

1956年9月1日,陈毅市长为首任校长季勤先同志签发了校长任命书。一纸任命书,承载着一份崇高的社会责任,开启了番禺中学师生栉风沐雨的奋斗历程。

管理是学校发展的基石。华政附中校长傅松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访时回忆,现在华政附中所倡导的“管理重人文”,其实从番禺时期第一任校长开始就有迹可循,“当时一本本用毛笔书写记录的线装本《学校日记》,详实地记录着一项项规章制度,一页页学生评语”。

为祖国建设培养人才是番禺教育工作者们的坚守和初心,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无论是校内生活还是社会实践,始终引领和守护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尤其是思想道德教育始终居于学校教育的首位。

1984年,番禺中学在长期不懈的德育教育实践基础上,率先提出“德育双基”育人理念,即全面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和基础道德教育,并形成“触及实际、精雕细刻”的德育工作原则和“点点滴滴、桩桩件件、三言两语、潜移默化”的德育工作方法。

在抓好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学校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与社区教育的辅助作用,建立了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的育德模式,在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华政附中党总支书记陈依群表示,“德育双基”育人理念和“三位一体”育德模式作为学校响亮的名片,曾多次在京、津、沪、渝德育研讨会上进行交流与推广。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成果也多次在各类报纸杂志上发表和报道,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由此,番禺中学以德育为核心,注重师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学业精进,经师生讨论、岁月积淀逐步内化为“明德精业”的学校文化,以校训的方式加以传承。

2001年番禺中学成为上海市第二期课程教材改革研究基地学校。在课改的实践研究中,学校以重点课题为引领不断加强“教与学”的研究,逐步建设形成“结构多元、内容综合、实施体验”的课程体系。

教学重点由“教”向“学”转变,从“学案”到“学程”,学校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为进一步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2008年学校从重点关注“教程”的研究开始致力于突破“学程”的研究。以市级课题《优化学程,提高中学生综合学力的实践研究》为引领,以学定教,关注、研究并优化中学生形成综合学力的过程,从课堂教学、课程开发和学生评价等层面,形成了优化学程的策略与方法,有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学力,从而也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的稳步提升。

联大做强,“尚法”特色初形成

2009年,番禺中学获评区实验性示范性高中,成为了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力量。

2010年2月22日,作为全国第一所政法类高校附中——-华政附中开启了联大做强、特色发展之路。当天的开学典礼上,时任华东政法大学校长何勤华致词,分享了对培养具有法治精神学生的殷切期望。他提到,这所学校的成立,旨在将法学教育与中学教育紧密结合,为国家输送更多具备法律素养的未来人才。

更名后,华政附中致力于高中特色化发展,依托华东政法大学,整合各方资源,持续深化课程改革,推进学校内涵发展,努力建设以“尚法”为特色的高质量完全中学。多年来,华政附中始终在积极探索青少年法治素养培育路径。

据介绍,学校与华东政法大学合作办学伊始,便成立了“附中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学职能部门与大学各层面结对,合作开发了《今日说法》《模拟庭审》等校本课程,初步形成尚法特色项目。

2010年起的三年,学校以“尚法”为主题轴,从拓展型课程入手,优化课程结构,开发形成尚法特色课程群,构建出较为完整的“尚法”特色主题轴综合课程,面向全体、分层实施。

2014年后的三年,学校进一步将“尚法”主题轴综合课程与学校课程统整,聚焦培养目标和办学目标,凸显尚法特色,构建成了以国家课程为主体,明德、尚法、精业校本课程为支翼的“一体三翼”的课程体系,并将“尚法”内涵融入学校整体运作系统,逐步形成特色指向明确、实施系统落实、师资队伍支撑、示范辐射有力的稳定且独特的办学风格。

不仅如此,学校坚持基于平等、立于自主、融于合作、成于个性的理念,还构建了具有民主建构、注重学程、合作探究、动态生成等特征的民主课堂。

华政附中先后开发了40多门尚法校本课程,分为学术类、活动类、社团类和服务类共四大门类,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尚法类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交叉实施,采用自主选修、限定选修等不同的修习方式,并创建市级尚法实验室实施“模拟立法”“模拟听证”等七大情境模拟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开放的学习资源和修习时空。

课程之外,尚法特色还撬动了学校运行机制的变革,以“民主公正”为目标,重构学校治理机制,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人。

学生在学校需要每天都穿校服吗?校园里如何规范使用手机?每天回家作业能少做一些吗?校园里每天产生的个人垃圾怎么办?这些问题是每一位学生学习生活中必然会遇到的,附中学生却将这些问题以“民主立规”的方式加以解决付诸实践。

2013年4月,华政附中学生事务中心正式成立,这是一个为学生志愿者提供自主参与校园事务管理、践行民主法治思想的综合实践平台。中心下设三个委员会——立法委员会、执行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每年开学,根据学生需要公布校园生活提案,经过听证等模拟立法程序,可形成学生自我管理的校园规则。

以热点问题“作业自主选择”为例,针对日益突出的课业负担,学生事务中心先就同学们反映突出的问题进行了调研,随后与“模拟听证”课程的同学们一起依照民主程序推动了该问题的解决。2015年1月《校园作业自主权实施规定》出台,受到学生们的热烈欢迎。

作业自主选择权的“立法”,倒逼学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深化,各学科组立足学生的真实需求,关注现实问题情景的设置,依据作业分层和学生限定性自主选择要求,对“学程手册”进行优化设计,不仅为学生提供适恰适量的作业,同时让学生参与学业评价,做学习真正的主人,促进学习方式变革转型。

到目前为止,学生事务中心还讨论通过了《无校服日实施规定》《学生外带食品进校园管理规定》《校园学生手机使用管理规定》《校园垃圾分类管理规定》等四个“法案”。由学生自主提出并通过模拟立法程序制定的五部校园法成为了全体学生的行为准则。

华政附中学生自主管理还有一张靓丽的名片就是班规制定。学校起始年级各班在老师的带领下开展个性化的班规制定。各班班规由学生和老师按照模拟立法的程序,经过调研、提案、听证、修改等一系列环节共同制订,成为全班学生的行为规范要求。随着学生的成长,班规每学期根据需求还会进行修订,充分尊重学生的诉求和权益。班规制定成为中学生行为规范由他律向自律转变的重要学习途径。中学生的自主管理还体现在民主课堂通过课堂听证,中学生还能自主制定课堂学习规则以及实施细则。

在这样一所特色高中,“尚法”教育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学生法治素养不断提升;在这样一所不一样的大学附中里,附中与大学紧密相连,大学专家、大学生辅导员走进华政附中形成机制,资源共享,联大做强,大中携手共同为法治人才培养贡献力量。今年5月“华政系”大中小思政一体化教育进一步坚定了中学生跟党走的信念,弘扬法治精神,担当社会责任。

从校园到社会,随处可见的法治浸润

2018年,华政附中成功创建成为上海市特色普通高中。伴随着学校的特色建设,华政附中学生在社会事务方面开始崭露头角,并展现出了较为突出的法治素养。

2020年10月25日,华政附中的学生们收到了一封来自全国人大法工委的感谢信,这是继上海市人大、教育部之后的又一封表扬信,信中对附中学生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法治思想予以了充分肯定。

原来202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订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华政附中的中学生在华东政法大学大学生的指导下,多方查找资料、深入学习,细致研究相关法条,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同学们设计了调查问卷,听取了来自大学专家、法律工作者、法治副校长、社区、家长以及广大师生的意见,形成调查报告,并举办了多方参与的专题听证会,最终形成17条修改建议,交由虹桥基层立法联系点转呈全国人大法工委。最终,中学生一条立法建议被新颁布的未保法正式采纳了。中学生的修法建议被国家法律采纳,这在全国尚属首次。

中学生参与未保法修订意见征询讨论的照片还入选了2022年北京“奋进新征程——国家主题成就展”,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中央领导参观了展览。2024年10月上海市档案馆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专题展览中选用了华政附中师生参与国家法律修法意见征询的照片,这都极大地鼓舞了师生积极参与法治实践的积极性。

有了吃螃蟹的第一次后,华政附中逐步建立起了规范的修法意见征询流程机制,强大的指导队伍——华东政法大学法援团队和教授团队,以及学生内部“以老带新”的孵化模式,从2020年至今,华政附中学生参与了国家和地方10多部法律法规修法意见征询,递交了14个建议文本,135条意见,受到了教育部、司法部和全国人大法工委的高度肯定。

上海首部全面规范和推进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地方性法规《上海市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条例》正式施行。其中一条有关“同伴教育”的条款正是由华政附中的同学们提出的。此外,华政附中学生还关注社会生活撰写政协提案并获答复,参与了国家“八五”普法规划意见征询并提出了建议……

在课程上,华政附中总结以往实践后认识到,想要更深层次地实施法治教育、优化尚法特色,还需在国家课程中挖掘法治教育元素。于是,各教研组组织教师在尊重学科核心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地钻研教材,挖掘、梳理各学科教材中的法治教育渗透结合点,并探索实践学科法治融合的一般方法与路径。

如本文开头提到的化学课,类似将法治元素融入基础学科课堂的“知识点”,华政附中已经挖掘、梳理了500多个点。面对“双新”背景的新教材,华政附中的老师们坚持、执着,又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实践。

为了帮助中学生提升法治素养,学校建设了尚法实验室,设立模拟立法厅、模拟仲裁庭、模拟听证厅、模拟政协厅等,专业的设施、精心的布置营造出良好的法治教育氛围,让中学生在模拟环境中体验和感悟,提升法治意识。校园环境中也精心设计体现出“尚法”元素,如:獬豸、天平、礼正廊、方圆亭、法治长廊等。漫步精致的校园,尚法气息无处不在。

此外,学校设立“爱心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阅读节”“尚法节”等六大节日,意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满足基础需求、提高兴趣、培养特长,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促进广大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依法治国,梦起少年。70年来,华政附中与新中国一起成长,自觉把国家发展的时代经纬织入学校事业的发展蓝图。忆往昔,筚路蓝缕,弦歌不辍。展未来,豪情满怀,继往开来。站在新起点,华政附中将坚定地行走在依法治校、培育“明德尚法精业”的现代公民的路上,立德树人,不懈不怠,砥砺奋进!

过往荣誉

“学生事务中心”的学生志愿者团队获评上海市教育年度新闻人物,获2023年上海市五四奖章集体。

2022年,学校被全国普法办确定为全国普法与依法治理工作联系点;学校成为了虹桥全国人大基层立法联系点的信息采集点;长宁区重大行政决策公众参与联系点。

学校特色品牌“尚法创新实验室”入选上海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品牌阵地,“明德尚法杯”青少年法治品牌活动入选市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品牌活动。

目前上海市有三个市级学生法治竞赛活动是以华政附中特色命名的,分别是“尚法杯”宪法主题的法治书画比赛、高中生法治辩论邀请赛和中学生法治征文比赛。

近些年,中学生在全国和市区法治等相关的比赛中频频获奖,法治素养不断提升。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