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
大湾区的一颗明珠,见证海上丝路今日传承
第46版:文化 2024-11-25

大湾区的一颗明珠,见证海上丝路今日传承

阙政

上图:在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中)的见证下,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化龙(左)与美高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及执行董事何超琼(右)为“保利美高梅博物馆”主持揭牌仪式。

右图:葡萄牙大商船、中国传统帆船“广船”“福船”的复原模型。

下图:圆明园四座兽首同时亮相,为展览增色不少。

右图:一个大型漂流瓶中装满了人们对百年后的寄语,未来打开的时间会是2123年9月。

何超琼说:“我希望将来的博物馆会像大湾区的一颗明珠,希望大家可以共同用好这个平台,为澳门的文化出海起到桥梁和枢纽的作用,为迎来新阶段的国际市场做好铺垫。以这样的手法去庆祝双庆之年,是一个最好的展示。”

记者|阙政

11月15日,由保利文化与美高梅联合打造的“保利美高梅博物馆”在澳门美高梅天幕广场隆重开幕。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贺一诚等200余位嘉宾受邀参加,共同见证这一历史性时刻。以海上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博物馆首展“蓝色飘带——探索神秘海域 邂逅丝路遗珍”同时举行剪彩仪式。

中国保利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化龙说:“保利美高梅博物馆的开幕,是保利集团响应服务国家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自觉担负起新时代的新文化使命,践行央企担当的重要实践,也是保利文化携手美高梅共同赓续中华文脉,传播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明的深情献礼,承载了守望文明、交流互鉴、合作发展的共同愿望。”

美高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及执行董事何超琼也表示:“非常荣幸能与保利文化牵手,整合双方文化艺术、文旅休闲到科技创新的资源,不仅为澳门增添一座文旅地标,更为祖国献上一座文化殿堂。”

国际级文旅新地标

在澳门美高梅巨型玻璃天幕覆盖、充满欧陆设计特色的天幕广场映衬之下,位于酒店二楼的“保利美高梅博物馆”如同海洋秘境一般待游人去发掘——开幕首展“蓝色飘带——探索神秘海域 邂逅丝路遗珍”(即日起至2025年9月)以千百年来的水下考古发现为基础,分为“季风”“文脉”“交织”“联结”四个主题空间,重点展出与“海上丝绸之路”相关的出水文物——184组、228件来自近20家国有博物馆及国际文化艺术机构的珍贵文物和当代艺术珍品,带领观众穿越历史,探索海上丝绸之路的过去、当下和未来,带来一场超越时空、无与伦比的文化体验。

初入场馆,已被人类古早的海洋文明所震撼:宋代的泉州已有航海“量天尺”,比明代的“牵星板”还早了几百年,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航海技术。而“牵星术”也是一样神奇:通过几块以绳穿连的板子,就能测量北极星等星体与海平面的仰角,判断船只所在的纬度,借此对船舶进行定位。清末的“铜胎珐琅指南针日晷仪”,根据太阳的影子来指示时间。获得非遗称号的“水密隔舱福船制造工艺”,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人的航海智慧:如果航行途中一两个船舱偶然受损,海水也不会涌进其他船舱。

正是在这样的科技和铸造工艺加持之下,一艘艘巨轮启程远航——有中国传统的帆船“广船”“福船”,也有葡萄牙的大商船,而今他们的复原模型都伫立在“保利美高梅博物馆”中,以宏伟的身姿无声诉说着大航海时代的瑰丽与奇谲。

创下世界航海史奇迹的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间七下西洋,途经30多个国家和地区,第一次远航就率领了60多艘大船、数百艘小船和大约3万名水手。彼时,葡萄牙人的亚洲之行尚未启程,中国就是海上强国。

从非遗传人、南京云锦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织锦工艺大师周双喜创作的《丝路华章》云锦卷轴中,我们可以一窥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从西安出发,途经敦煌、中亚、西亚,最后到达欧洲的壮举;也能循着曾经海上丝绸之路的轨迹,从泉州出发,途经南亚、阿拉伯和东非沿海诸国,一幅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跃然眼前。

值得一提的是,“蓝色飘带”展览中不仅有文物珍品和当代艺术精品,“保利美高梅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也充分展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科技的融合——展厅廊柱的景泰蓝掐丝珐琅工艺由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景泰蓝非遗技艺传承人制作;传统天花板的藻井装饰搭配当代装置艺术,高清LED屏幕与顶部天幕辉映,演绎文物背后的故事,给参观者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官体验。200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内,小到一块九宫格石材拼花地砖,都蕴藏了丰富的“一带一路”文化符号——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珍稀石材,比如巴西的龙飞凤舞和亚马孙绿石材、加拿大的木纹石材,以及法国的红玫瑰石,被设计成不同的线条纹样,代表不同国家的审美特征,也象征着各种文明在此相连,艺术跨越国界,构建起全球文化对话的桥梁。

即使在观众看不见的角落,科技也在默默发挥它的实力——展柜采用抗弯低反射玻璃,确保文物展示的安全性与可见性;每个展柜底部都配备独立控制的恒温恒湿智能系统;保利专利的OLED屏互动文物展柜与定向音响系统,让每件文物“焕活新生”,不再只是聚光灯下仅仅被观赏的对象。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或手势控制,360度欣赏文物的细节,与文物互动——比如在“明清铜鼓”展柜前,就能通过OLED屏敲击铜鼓,听一听浑厚的鼓声,感受古中国与东南亚文化交流的当代回响。

在丝路,流通的不只是货物

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在他的著作《中国》里,首次使用了“丝绸之路”这个词来描述古代连接东西方的贸易路线。“海上丝绸之路”这一概念也随后逐渐形成。

秦汉时期,丝绸不仅是一种奢侈品,有时甚至还成为国际间的一种货币。经由海陆丝绸之路,古代世界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交流得以开展,东亚、南亚、中东、非洲和欧洲的多个文明得以连接。到唐宋时期,丝路贸易已达到鼎盛,中国向海外源源不断输出丝绸、瓷器、茶叶、铁器,而回程的大船上又会装满了异域进口而来的香料、宝石、金银、象牙……来自红海的珊瑚和珍珠,阿拉伯出产的乳香和没药,威尼斯名品颜料朱红、铜绿、紫金,从中亚开采的青金石,当然还有洋葱、黄瓜、香菜、石榴,丰富了中国人的餐桌。

人们从深海打捞起来的沉船中发现,当时一艘海轮上装载的瓷器竟然可以多达数万件。这些“外销瓷”是古人“生意经”的最好代表:唐代就有唐三彩外销瓷,宋元明时期的外销瓷又以青白瓷为主。展览中的一樽“南宋龙泉窑青釉小贯耳瓷瓶”,证明了龙泉窑青瓷自南宋开始就大量外销,足迹从东南亚直到欧洲乃至非洲。据元代汪大渊《岛夷志略》中对瓷器输出的44个港口综合统计,龙泉青瓷占第一位,被世界广泛认识和认可。而在明朝,福建的德化县成为专门烧制满足欧洲人需求产品的瓷器之都,不仅有能力满足巨大的出口市场需求,还能迎合西方人口味定制产品。这些瓷器的出口对明帝国资本的迅速积累大大有利——有些学者相信,因为进出口生意,明朝在1600年到1643年间的收入多了四倍以上。

在海上丝绸之路流通的,不只是货物和贸易,还有文化艺术和思潮。

在展览的“交织”单元,我们能看到海上丝绸之路对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影响。还是以瓷器为例,荷兰的哈勒姆、阿姆斯特丹出产的瓷器,其工艺和外形都深受中国进口商品的影响。而中国清代风靡一时的青花瓷,早在几个世纪前可能就已经被波斯湾的陶艺师开发出来。美索不达米亚的陶瓷工匠开始模仿中国进口的白瓷,以白釉为美。而广彩外销瓷又为伊朗、埃及等国定制了富有伊斯兰教象征的图案……

审美趣味在洲际间传递,生活方式也在大洋彼岸登陆——茶叶传到欧洲后,荷兰人和英国人都视其为奢侈品,英国人也成了世界上最大的茶客。清代诗人赵冀有云:“大西洋距中国十万里,其番船来,所需中国之物,唯茶是急,满船载归,则其用且极于西海之外矣。”而十万里外的中国人,又开始喜欢上中亚地区颇受欢迎的消遣活动:观看赛鸽和柔术表演。

“蓝色飘带”展览中有一幅清华美院教授张孝友的工笔山水人物界画《船桥夜市图》,再现了当年港口城市因贸易繁荣而推动城市化进程的图景——以南宋所建潮州韩江出海口的广济桥为主体,桥头有牌坊、市场,中段由24座木船高架,有桥板联成浮桥,浮桥每日早晚定时开合,以供进出巨船通过,有中国传统的福船、广船,也有东南亚来的商船,江岸灯火阑珊,渔舟唱晚,船街夜市一派繁华。

14世纪的旅行家伊本·白图泰曾经写道:“中国是能让旅行者感到最安全、最开心的国家”,“一个人带着钱财单独旅行九个月都不用担惊受怕”。也是在差不多同一时期,许多亚洲旅行贸易指南出现了。近悦远来,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发展促进了不同文明的交流和融合,形成了多元共生的文化景观,其精神和影响一直绵延至今。

有了一个博物馆,就有了一个根

说起澳门的标志性文化遗产,首先会反应到“大三巴”和“妈祖阁”。妈祖可谓是中国的海神,几个世纪前,就被远行的人们视为平安渡江涉海的象征。而今,妈祖阁中仍然端坐着著名的“洋船石”,刻有海船浮浪图形和“利涉大川”字句。

“广州诸舶口,最是澳门雄。”16世纪以降,澳门是东南亚与中国内地贸易的重要中转站,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在海上丝绸之路中扮演了无可替代的角色,掀起了第一次全球化贸易高潮之余,也见证了“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的双向奔赴。

澳门有一系列“中国之最”——这里有中国最早的西式教堂;中国第一所近代模式的高等学府;远东第一座灯塔;中国第一间西式综合医院;中国第一间西式剧院;法国籍耶稣会会士金尼阁从里斯本运来的70余本图书,开创了西洋文献大批传入中国的先河……

“一船船的丝绸、瓷器、茶叶等等货物,从这里运往日本、马尼拉和印度果阿,再由那些地方分运远销欧美各洲;一箱箱白银又从世界各国,经澳门运进中国腹地……”(见《澳门世界遗产》)据统计,整个晚明时期,从日本流入中国的白银大概有3000万两以上,其中一半是经过澳门流入内地的;同时在西班牙探索的美洲,有高达2亿多两的美洲白银流入中国,相当一部分也都是通过澳门流入内地。

白银时代过后,如今的澳门,有着“一中心一平台一基地”的定位,在国际贸易和中外交流中的地位更是举足轻重。在美高梅中国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及执行董事何超琼看来,“要促进更多中外交流互鉴,要发挥好我们的中心、平台与基地的定位,没有什么比文化可以开展更多的题目和合作机遇。”

她解释了为什么要把博物馆打造成国际文旅新地标:“首先,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游客来到澳门,时间未必很多,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博物馆的展览逐步延长逗留时间,为我们的游客带来更多新的体验。除了我们的国民以外,首展这个专题其实也跟很多海外的、对澳门本来没有太多认知的人有关联——现在他可以从我们的历史,从我们在整个丝路上的各种角色,去发现对澳门不一样的新感受,从而有更多机会知道,澳门是有文化内涵的。此外,澳门没有太多所谓的回流客源,我们希望跟游客建立一种默契,每年都是一个约定——和我的家庭一起来博物馆看展。有了一个博物馆,就有了一个根,有了一个家,家里满载的都跟文化、跟中国历史、跟非遗、跟艺术有关联。”

大湾区的一颗明珠

举办海上丝绸之路主题展览的意义,不仅在于丝路对古代世界的直接影响,更在于,它为现代国际关系和全球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启示。

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向国际社会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新时期的一带一路,覆盖的地域更广,不仅包括贸易,还涉及基建、投资、产能合作、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倡议提出11年来,伴随着“丝路基金”的创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成立,伴随着中欧班列网络的扩展,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希腊的比雷埃夫斯港获得新生,伴随着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的落成……中国正在建设一张全新的、遍布世界的网络,而澳门是整盘大局中重要的一步落棋——作为曾经“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如今的粤港澳大湾区更是中国与世界交往交流的前沿阵地。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暨澳门特别行政区成立25周年。非凡的时间节点,象征非凡的发展机遇。“对于大湾区来说,我们一直以来非常主张‘一程多站’和‘全域旅游’的概念。如何把文化旅游业打造成国家的支柱产业?其实旅游已经是澳门的支柱产业,我们希望探索如何在新时期把支柱产业做到更加转型升级,我们希望能够起带头作用,希望能够和大湾区其他的城市——因为我们共同享有岭南文化——找到互惠共赢的合作方式。”何超琼说,“我希望将来的博物馆会像大湾区的一颗明珠,希望大家可以共同用好这个平台,为澳门的文化出海起到桥梁和枢纽的作用,为迎来新阶段的国际市场做好铺垫。以这样的手法去庆祝双庆之年,是一个最好的展示。”

据何超琼透露,博物馆旁边正在建设一个多功能的多媒体配套设施,“将来我们的概念是沉浸式、全场景的体验享受,这才是真正的多方面文旅体验,形成一种新的文旅产品,向全产业链延伸。我们博物馆是有一个理事会来共同决定今后的展览策划方向的,每年都会寻找一个题目去做和首展同等的、国际水平的展览,相信将来向大家宣布的时候,会是一浪接一浪的惊喜”。

放大

缩小

上一版

下一版

下载

读报纸首页